A.此人为: 李世民
线索匹配:1. 身份与御驾亲征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符合“皇帝”身份。他曾于贞观十九年(645年)御驾亲征高句丽,虽未彻底灭国,但此战是唐朝对东北边疆的重要军事行动,完全满足“御驾亲征敌国”的条件。
2. 兄长与高级将领背景
李世民的兄长李建成为唐高祖李渊的太子,在唐朝开国过程中长期参与军事指挥,例如镇压刘黑闼叛乱、防御突厥等,实际承担“高级将领”职责。而李元吉(李世民另一兄长)亦曾率军征战,但李建成的军事地位更为显著。
3. 对读书的推崇与继承人评价
李世民本人酷爱读书,设立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并称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其子唐高宗李治延续崇文政策,命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统一儒学经典,李治本人更留下“读书须识义,不可徒务虚名”的训诫。两代帝王对读书的推崇深刻影响了唐代文治传统。
4. 典故“以人为镜”及其后世引用
李世民评价魏征的名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成为“以人为镜”的典故。毛泽东曾引用此典赞扬彭德怀,在抗美援朝初期致电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并多次以“魏征直谏”类比彭德怀的直言敢谏。
B.此人为: 杨玄感
线索匹配:1. 身份与家族背景杨玄感是隋朝权臣杨素的嫡长子。隋朝开国以后,高颎当了近二十年丞相,他下台后由杨素接替。(其实隋朝并无丞相这个职位,有“三省”长官共同组成丞相这个机构,我所说的“丞相”是指当时的百官之首。)其父杨素文武双全,既是隋朝开国名将(平陈战役、击破突厥等战绩卓著),又具备极高文学造诣,史载其“善属文,工草隶”(擅长诗文与书法),完全符合“父亲文武双会,战绩卓著,作文作诗水平都很高,还擅长书法”的描述。 2. 早年经历与性格转变 杨玄感幼年时因“不成器”被世人普遍认为“痴呆”,唯独其父杨素坚持认为他非平庸之辈,断言“此儿不痴也”。这一反差印证了题干“他小时候许多人认为他痴呆,他父亲却有不同意见”。成年后,杨玄感展现出与幼年截然不同的特质,“好读书,爱骑射”,尤其擅长兵法与武艺,与其父的军事才能一脉相承。 3. 随征谋反未遂事件 杨玄感曾随隋炀帝杨广出征高句丽,担任黎阳督运粮草的要职。在远征归途中,杨玄感因对炀帝暴政不满,曾密谋趁军队疲惫之际发动袭击,但被其叔父杨约(杨素之弟)劝阻。杨约以“时机未至,不可轻动”为由,暂时压制了其反意。这一事件对应题干“他曾跟随君主出征,归途中他曾想袭击君主,被他叔父劝阻而放弃”。 4. 起兵谋反与结局 隋炀帝对杨素家族功高震主早有猜忌,杨玄感为自保,于 大业九年(613年) 趁炀帝二次征高句丽时,在黎阳举兵谋反,打出“为天下解倒悬之急”的旗号。然而因战略失误(如未采纳李密“速取关中”之策),最终兵败溃退。穷途末路之际,杨玄感命其弟杨积善将自己杀死,以免受辱于隋军,此即“他后来谋反失败死于亲弟之手”的史实依据。 5. 君主继承背景的特殊性 杨玄感谋反时的君主为隋炀帝杨广,而杨广并非其父隋文帝杨坚的第一任储君。隋文帝最初册立的太子是长子杨勇,后因独孤皇后与杨广的构陷,杨勇被废,杨广才得以继位。谋反时的君主不是前任君主的第一任储君”由此得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