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9|回复: 3

[转帖·综合] 新华社:看不懂的短道速滑 国际滑联是否要反思?

 关闭 [复制链接]

2

听众

1

收听

6

好友

活动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304
积分
46657
回帖
7507
主题
1001
铜币
21144
威望
42403
银币
10
贡献
0
发书数
0
注册时间
2015-5-10
最后登录
2024-5-23
在线时间
1909 小时

年度活动达人版主

发表于 2018-2-22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A组决赛20日上演戏剧性一幕,第二和第三个冲过终点的中国队和加拿大队均被判犯规,成绩也被取消。韩国队员在交接棒时摔倒而把加拿大对手绊倒,但未被判犯的他们最终夺冠。
  对这个结果,很多观众、记者和业内人士感到不解。连当事人——中、加两队的教练也是在找裁判长交流后才知道被判罚的原因。
  专家纷纷“看不懂” ISU罕见进行解释
  而“看不懂”的绝不仅是观众和吃瓜群众,也不仅是当事队伍,连众多国内外短道退役运动员、业内人士甚至裁判也表达了对判罚的不理解。
  不过,一天之后,国际滑冰联合会罕见地公布了中国队和加拿大队被判犯规的说明,并给出了照片图解。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以往该机构极少像这样公布判罚的详细解释,通常只给出犯规的简单原因,比如横切碰撞(Cross Track)、阻挡(Impede)等。
  从国际滑联给出的说明看,中国队犯规的原因是范可新在最后一棒交接时大幅度地从外道变向内道、阻挡了韩国选手,即“横切碰撞”。加拿大队犯规则是因为阻挡中韩两队在终点线的冲刺。
  但在20日事发当天,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的意见曾大相径庭。
  被判犯规的中国队员一脸无奈,名将周洋与队友纷纷表示不知道哪里犯规了。中国队主教练李琰在与当场裁判沟通之后,才被非官方地告知是因最后一棒交接时范可新横切碰撞韩国选手犯规。她坦言,对于裁判判罚的尺度很难判定,这个项目越来越难看懂,对于教练员来讲不知道让运动员去规范什么、回避什么。
  同样被判犯规的加拿大选手也表示不满,并猜测犯规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队员被摔倒的韩国选手绊倒后,又影响了意大利队,然而“这么判罚说不过去”。当然从国际滑联已给出的说明看,加拿大队在赛后第一时间也没猜对。
  美国前奥运冠军阿波罗赛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对中国队被取消成绩表示不解,他倒是猜对了可能是范可新犯规,但表示“看了不下十遍慢镜头”后还是不明白。
  一位已经转型为教练的前世界冠军决赛后曾第一时间告诉新华社自己对判罚的判断,倒是与国际滑联给出的解释一致,然而另一个中国国际级裁判曲励指出,决赛后八圈共有四个碰撞点,哪个判哪个不判,裁判判罚是否有一致性,是中国队申诉的主要理由。
  “韩国队是否犯规”依然存疑
  李琰在谈到申诉时表示:“并没有说我们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觉得裁判在同一场比赛的判罚尺度应该一致、有连续性。”她承认范可新有身体接触,但那个接触“并没有影响位置”,而此前“有更严重的碰撞,裁判没有判罚”。
  李琰在20日晚与记者交流时没有指明她所说的“更严重的碰撞”到底是哪出。20日比赛之后,赛场大屏幕开始反复播放韩国队员在交接棒时因摔倒而把加拿大对手绊倒的镜头。当时,一名韩国队员完成交棒后不慎摔倒,随后绊倒了加拿大队队员,而加拿大队队员进而又带倒了意大利队队员。前中国队主力成员刘秋宏就表示,“看不明白”为何没有判罚韩国队反而判罚了中国队。曲励也认为,没有判罚韩国队,似乎存在判罚上的不一致性,造成了判罚的不清晰点。
  国际滑联21日的说明虽然解释了为何处罚中国和加拿大队,但没有提及韩国队为何不犯规这一同样备受关注的问题,并表示不会再就判罚问题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位匿名专家告诉新华社,针对韩国队摔倒后影响后面比赛的情况,目前国际滑联的规则没有明文规定属于犯规,“如果预赛或半决赛出现这种情况,被影响的队伍可以晋级下一轮,决赛中就属于‘不走运’了。”一位转型为教练的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表示,对于韩国队摔倒后的身体接触属于可判可不判。
  参加过三届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的荷兰人克斯特霍尔特则认为,没有判罚韩国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摔倒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由于中国和加拿大队被取消成绩,原本是B组冠军的荷兰队幸运拿到铜牌。
  当争议、混乱频现 国际滑联是否需要反思?
  但克斯特霍尔特也表示,很多时候他也不明白裁判为什么给出判罚。他还提到规则出现了较大的改变,而所有运动员都照过去的规则滑了十年左右,现在很难重新适应规则,所以他向国际滑联建议:“从现在开始,公开裁判手中的比赛录像,这样运动员们也可以从中学习。”
  无独有偶,阿波罗也呼吁今后裁判在宣布判罚的同时,也应该公开判罚的依据和相关录像、照片。
  的确,体育比赛、尤其是奥运会这样的顶级赛事,一个不仅令观众看不懂、还让业内人士看不明白的处罚,如果官方没有第一时间给出具体解释,极易产生巨大争议,严重影响这个项目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短道速滑的特点就是对抗激烈、速度极快、身体碰撞非常多。在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出现了非常多的犯规判罚,甚至一个比赛日就多达14次判罚,队员个人或集体绊摔,有的比赛甚至只剩下一两人完赛。随着竞争激烈,裁决难度无疑将会增加,如何保证判罚的公正透明,也许将成为国际滑联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
  尽管这种高偶然性和对抗性也正是短道的魅力之一,但连专业人士理解都不一致的规则很难说是好规则。而让判罚“看得懂”,不仅是为了避免引发争议,也是为了保证教练、队员、观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
  值得些许欣慰的是,国际滑联公布判罚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风波。但在未来,国际滑联也应有义务对类似判罚进行澄清,一是让判罚的尺度和规则更透明,避免再次出现这种谁都“看不懂”的局面;二是必须让运动员清楚自己哪里犯规,在未来有的放矢。
  其他奥运项目也曾因判罚引起风波,雅典奥运会体操比赛,除了韩国选手梁泰荣本该到手的男子个人全能金牌被误判给美国选手保罗·哈姆之外,俄罗斯名将涅莫夫单杠的得分偏低也引起普遍不满,观众嘘声导致裁判当场修改了分数。那次丑闻之后,国际体联决心对体操打分体系进行改革,使得打分更加透明,2006年起体操取消10分满分上限。无独有偶,国际滑冰联合会也曾进行花样滑冰评分制度的改革,如今花滑的评分制度更加细致,更加精确,而且将很多模棱两可的标准进行了充分的量化。
  当然,另一方面,规则的复杂绝非是让人敬而远之的理由。在20日比赛之后,中国短道速滑队就判罚一致性的问题向国际滑联提出申诉,不过这一申诉已经被驳回。国际滑联在答复中引用有关规则称,提交申诉的截止时间是在比赛结束后30分钟,因此中国队的申诉被驳回。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把赛场内外的规则吃透,很容易吃亏。
  正如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滑联理事杨扬所说,“对于裁判规则的熟悉和了解,也是比赛的一部分”。只有尽量去熟悉和适应规则,才能争取利益最大化。
      评论:四年的等待,四年汗水的挥洒。希望比赛能有一个公平的环境,能让参赛的运动员更好地展现自身的实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听众

0

收听

0

好友

翰林

Rank: 9Rank: 9Rank: 9

UID
56743
积分
10008
回帖
10376
主题
2
铜币
41226
威望
4817
银币
17
贡献
1
发书数
1
注册时间
2016-10-1
最后登录
2024-5-24
在线时间
1227 小时
发表于 2018-2-22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很伤士气,应该改进规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听众

0

收听

1

好友

贡士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562
积分
3420
回帖
2567
主题
4
铜币
15645
威望
2134
银币
0
贡献
0
发书数
0
注册时间
2015-7-4
最后登录
2024-5-24
在线时间
613 小时
发表于 2018-2-22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今生君 于 2018-2-22 19:57 编辑

武大靖破世界纪录而且回回分组都第一夺冠,实力和技术,完美、毫无置疑地夺冠。

女子短道速滑的情况,和中国男足以前争小组出线的时候一样,玩战术,想取巧但结果总是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不想着如何竭尽全力凭实力,一场一场拼。

规则不懂,碰别人被裁判判犯规,喊无辜,无辜不无辜咱真不懂,瓜田李下的事情不做,裁判想要黑也黑不着。

人生也是如此,尽量不触碰规则禁忌,竭尽全力凭实力前行、瓜田李下的事情不做,被黑的几率就小多了,至少被黑了还能真正理直气壮地反抗反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听众

0

收听

1

好友

进士

Rank: 8Rank: 8

UID
3200
积分
9616
回帖
8881
主题
3
铜币
38962
威望
5174
银币
0
贡献
0
发书数
0
注册时间
2015-7-8
最后登录
2024-4-24
在线时间
760 小时
发表于 2018-2-23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国人的幺蛾子就是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4-5-25 00:28 , Processed in 0.0382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