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6|回复: 0

揭开阶层固化的文化密码,为何寒门子弟自愿选择重复父辈命运?——读于海 / 邹华华的《看见不可见社会》

[复制链接]

用户组:进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2262
      积分
7151
      回帖
657
      主题
1389
      发书数
1208
      威望
4920
      铜币
20609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7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5
发表于 2025-4-2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为什么?

  为什么体力劳动者的孩子甘愿继续干体力活?

  为什么干部的子女也多少干部?

  为什么清华北大的家长培养的孩子也一定不会差?

  如果你也曾疑惑“寒门难出贵子”“读书改变命运是否失效”,这本书将给你颠覆性答案!

  印象最深的是书里讲“人以群分”。

  作者以英国经典研究《学做工》为线索,聚焦一群“反叛少年”——他们逃学、打架、鄙视“书呆子”,早早进入工厂继承父业。表面上这是“不思进取”,但书中揭露了更残酷的真相:他们并非被动接受命运,而是用一套“反学校文化”主动选择 重复父辈的阶层。在工人子弟眼中,体力劳动代表力量、自由和男性气概,而脑力劳动被贬为“娘们干的活”。他们嘲笑学霸“只会动笔杆子”,却崇拜车间里“一盎司敏锐自觉 胜过整座图书馆学位”的生存智慧。

  这种对男性气概的推崇、对学校规训的反抗,看似是自由的选择,实则将他们锁死在底层——书中称之为“用叛逆拥抱命运”,这种“自我诅咒”的悖论,正是阶级再生产的文化陷阱。

  当全网热议“小镇做题家”“教育内卷”时,这本书用扎实的研究告诉你:阶层固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场文化合谋。作者没有简单批判“不努力”,而是深入工人文化内部,揭示“反叛”背后的逻辑——他们的选择是对抗主流价值的另类尊严。

  比如,工人子弟认为读书是“用自由换文凭”,而体力劳动却能维护独立性和街头智慧;他们看穿文凭对自身阶层毫无价值,甚至认为脑力劳动“侵占私人领域”,这种文化洞察既充满人性挣扎,又暴露了社会结构的无情碾压。

  读这本书时,我几度震撼又心酸。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忽视的“不可见社会”:那些早早辍学的少年,或许不是“失败者”,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捍卫自己的意义。书中金句频出,比如“当劳动力的体力支出代表着自由,也代表着嵌入剥削制度时,所有未来之门都关闭了”——这种撕裂感,正是当下无数人的生存写照。如果你相信“努力就能跨越阶层”,这本书会泼一盆冷水,但也会让你看清:真正的社会公平,需要打破文化偏见与制度枷锁。

  几十块钱的价格,买一场思维地震,值了!

  翻开《不可见社会》,一起“看见”那些被主流叙事遮蔽的真实人生!

字数:867
作者:若水一冰14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91013/


[发帖际遇]: lxch353 在地铁上吃零食,处罚 4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23:04 , Processed in 0.08170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