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24|回复: 0

《红楼梦》 应是红楼梦里人——碧玉之年三读红楼之浅谈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1971
      积分
1025
      回帖
51
      主题
228
      发书数
0
      威望
885
      铜币
3592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18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红奢糜梦,温柔富贵乡。心较比干,病如西子的林妹妹,金玉其外,怕读文章的宝哥哥,有停机之德,博人心欢的宝钗,那机关算尽,独揽大权的凤姐,那性情坦率,不拘小节的史湘云,那憨态可掬,心思纯良的刘姥姥……如是诸多鲜活的形象早已成为一个个典型的标志,代表林林总总的人,代表着一个个危在旦夕的繁盛家族,代表着一个在封闭之中自说自话的时代与社会,更代表着在充满变数的迭变与磨砺中不断跌掉抑或崛起的多舛的命运——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

  如是便是那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楼梦。

  传说在恒河畔上有那么一块石头,女娲炼石时被遗落于此,自觉毫无用处,心生郁结。恰逢两僧侣经过,便赖着去尘世走一遭,待他历尽人间苦乐后,便将那世态炎凉,沧海桑田都刻于石身上。众人因此称之为《石头记》。又因为那故事涉及诸多风月韵事及金陵城中十两位别具特色的佳人,因此又被称为《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整个故事讲的是那在一富贵家族中发生的种种细琐却构成强大的社会链条的风花雪月以及那砖墙红瓦下各自隐匿的秘密。故事被更多人传颂悲叹,纸醉金迷宛如东风一梦,世人于是称其为《红楼梦》。

  这石头的红尘之游,游于何处?道是那:

  “ 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在如是一个风水宝地,便绵延开来一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歌。而早在二十八回,一首《红豆曲》,早已堪破这顽石的命运。这惊世骇俗的东风一梦究竟是谁的呓语?众人皆知,曹雪芹。那么曹老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与视角,方能那用十年光阴用滴滴血泪筑成的文字对世人有着碧落黄泉的震撼?

  成长于一个藏书丰富的书香门第,祖父曾是当地名士,能写诗、填词、编戏,还是有名藏书家。曹雪芹深受祖父和家庭的影响,从小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学文化底蕴,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诗词曲赋无所不精。他生活于所谓“康乾盛世”,但经历了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变故。少年时期,正当曹家极盛,在南京过着锦衣纨绔的豪华生活。其后曹父获罪革职,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度过的。晚年生活日渐贫苦,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卖画为生的地步。四十余岁时,约在1764年除夕,因贫病无医,痛苦地离开人间,留下凄苦的妻子和断稿残章。曹雪芹曾独自感叹:“”因而有人说,无论是人生的经历,还是人生理想以及性情,曹雪芹与他所刻画的贾宝玉有着惊人的相似。因而,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红学家坚信红楼梦是以是时社会为基础加工而成的艺术化纪实。

  众人皆知,《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从而衍生出的众生葛藤与琐事,绘出了封建社会的缩影。那么,这四个家族缘何能够具有如此庞大的力量,能够决定那些小人物的生死与命运,能够影响大家族之间的兴衰,能够撼动整个金陵城?对此,最好的答复,莫过于第四回中差役给贾雨村的护官符: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原文中差役听说贾雨村不知道护官符之事,说了这样一段话:“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名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又怕连性命都保不成呢!”门子的这段话,展现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道出了四大家族的强盛实力,更道出了封建社会中高层之间的黑暗腐朽,霸道独权,甚至草菅人命,这为后文中诸多有悖世理的行为做出了充分的铺垫与解释。

  四大家族的联系之紧密,在婚姻、家庭、政治、经济上都有着充分的体现。红楼梦主要是以贾府为背景,或是说,以贾府为代表从而展开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史。

  京都贾家是个封建大家族,分荣、宁二府,被称作: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宁国公长孙贾敷于八、九岁不幸夭折。次孙贾敬生有一子贾珍一女贾惜春。贾珍有一子贾蓉,娶秦可卿为妻。因贾母怜惜春独自在宁国府孤单,便自小接来与荣国府众姐妹生活。荣国公长孙贾赦,一等将军,独生子贾琏,娶王熙凤,生有一女巧姐;赦另有一女,贾迎春。贾赦的弟弟家政,为工部员外郎,有长子贾珠,但不幸早逝,留下遗孀李纨及儿子贾兰,次女元春,被皇帝选为贵妃;再得一子,因衔玉而生,故名宝玉。贾政与赵姨娘生有一子贾环,一女探春。贾政之妹贾敏嫁与苏州林如海为妻,生有黛玉。后因贾敏早逝,林如海官务缠身且体力不支,便将黛玉送入贾府。

  对于贾府内部的枝枝蔓蔓,第二回时冷子兴向贾雨村述说荣国府便已道出了大半,是时冷子兴便已有言:“如今宁荣二府,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贾雨村不解,心想着这繁盛之极的贾府怎得萧疏了呢?冷子兴的一番演说,正应了曹雪芹的那首“飞鸟各投林”。点出了红楼一梦的飘渺虚幻,浮华与茫然。

  提及《红楼梦》,不得不提金陵十二钗,而依我看,对十二钗的特点及命运最好的解说莫过于第五回中道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看到,听到的画册,判词及歌曲。连同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时签上的谶语,它们用极其艺术的形式,含蓄地将人物的发展与结局交代出来。

  对于红楼梦,众说纷纭。然而不管对《红楼梦》的主题有几种说法,宝黛爱情悲剧是一条主线,这是毋庸置疑的。记得一位大师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从这个角度说,《红楼梦》就是一部爱情悲剧。二者的名字已体现出他们之间游丝般的纠葛。薛宝钗与林黛玉的爱情冲突,与其说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冲突,莫如说是封建与自由的冲突。当封建社会下仅存的人间真爱都要被封建礼教禁锢成为筹码时,我们不得不为此而感到悲哀。《终身误》早已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在宝玉眼中,众姐妹纵是多么美若天仙,才气横溢,她们的花容月貌也终不过是繁花似锦,而他只不过是在心不花丛。唯有林妹妹那回眸一笑,一颦一蹙,方是那惊鸿一瞥。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知己,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然而这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却被封建扼杀,而这封建礼教所维护的成果却是三个人的悲剧。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泪枯夫亡,贾宝玉道入空门,而那似乎是受益者的薛宝钗,却让终身误一语成谶,误了她的终身。这是命运的悲剧,更是封建的残局。

  而对于红楼二位女主角的评判,实则更是对红楼的取向,黛玉与宝钗孰优孰劣,众说纷纭。近期红学家认为,二者实则一人,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他们认为,曹雪芹刻画的是旧社会矛盾的女子。林黛玉代表她们的灵魂,代表她们丰富敏感甚至脆弱的内心世界,也代表了他们真正的追求,向往与真爱。宝钗代表她们的生活,代表她们循规蹈矩的礼教,代表她们明哲保身的接人待物方式。既然是红楼一梦,那么我们暂且抛开现实不谈,我想,曹雪芹对林黛玉是倾向的,而诸多所谓“尖酸,刻薄”等林黛玉的批判,也是不合理的,我们用审视的眼光看,会发现她的爱哭、柔弱、多病等,都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逼迫出来的。而她的小心眼、尖刻、目中无人,则更应该说是她的机敏、聪颖、率真、大度等内心世界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是她对命运进行无奈的抗争的表现,也是她对她所处的社会及环境的反叛行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须拍马之流。这种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其次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谦和的,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极深,那样八面玲珑,善于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是宝钗的贴身丫环。香菱学诗,宝钗却讥她“得陇望蜀”。黛玉却热情接待。她对下人从不耍威风,没有一句恶言恶语。这岂不都黛玉的通情达理与大度的证据吗?

  是的,林妹妹爱哭。我们不能说爱哭是林妹妹的优点。但是,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和环境里,我想象不出怎能让林黛玉不哭。加入让她像赵姨娘那样撒泼,像王熙凤那样呼风唤雨,像薛宝钗那样大把花钱,像金鸳鸯那样以死相拼,像花袭人那样逆来顺受,……那她就不是林黛玉了。

  她和宝玉之间由相知、相惜、相怜到相爱,他们爱得坦诚、明白、纯真、执著、不仅是一往情深,而且是至死不渝。黛玉的“痴情”是惊天动地的。

  黛玉和宝玉从小青梅竹马,亲密无间。她对宝玉的爱情因为常年的耳鬓厮磨而自然形成,又因彼此为知己而日益加深。进而,他们又不顾礼教的隔阂和约束,在艰难的环境里相怜、相扶持,坦然地相爱。正因为如此,她和宝玉之间那种难以言传的苦衷、相互吸引的沉醉、不言而喻的默契、生死不渝的忠贞,才更加动人心弦,从而也使黛玉这个形象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爱情只是林黛玉人生理想中的一部分,她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解放,人格平等。在那样一个社会,她便已提出如此高远的见解,足以见她的独道与勇敢。因此,我认为,林黛玉的形象,更多地象征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宣泄,同时也是整部红楼梦的精神要旨。

  千言万语也道不尽这红楼一梦,但这千古文章却着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并且在人的精神世界扎根越来越深。《红楼梦》被贯的各种重要称呼,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等等。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部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通过四大家族在政治上的内外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生动地描绘出一场封建家族衰败历史与画卷。

  也许你会疑问,这不过是讲爱情,讲腐败,缘何在中国文坛上占有如此高高在上地位?理由太多,且让我列举一、二。首先,这一部小说所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饮食、衣着、首饰、建筑、茶道、政治、宗教……无不着墨,而且在每一领域都十分考究精深,这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曾超越甚至都不曾尝试的。单单诗词方面,红楼梦所涉及的有81首诗,18阙词,18首曲,13只灯谜,11个诗迷,22副对联等等,共215个文学项目。这实属不易。况且曹雪芹的以各种大的口吻写出不同的文字,这种角色的转换,是常人无法做到的。其次,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与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之前的诸多著作,都是表达民生疾苦的同时,表达了对具体某一时代甚至是某一当权者的批判,而红楼梦批判的是一种制度,一种上亿人民毫无察觉地被禁锢的制度。他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因而红楼梦在四大名剧等著作的基础上,向更深刻的一个层次挖掘,开辟,探索,攀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也许,你会疑问,《红楼梦》是在反儒吗?我也曾怀疑。如今觉得,并非如此。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被董仲舒上升为一种封建统治工具,发展到明代,,致知而格物,朱熹时期便完全成为一种思想酷刑。宝玉黛玉抵制科考,抵制的是那种吃人的封建礼教;黛玉初进贾府时说:“只读过四书”,因此可以看出他们对最初的儒家文化并无抵制。

  如果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些现实意义的话,那么《红楼梦》除却在艺术领域,能够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影响?是不是我们不学无术,放下教材,抵制高考,鄙视为官者当权者摄政这,才算是对得起自己的灵魂,才算是和黛玉宝玉一样的勇士?

  非也,大家切不可忘记,第一回中作者有着很清楚的时代特征描述:“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可谓是国邦无道,王者贤庸,是时的封建社会,强化专制,剥削严重,提倡纲常礼教,大兴文字狱,对人民全面控制,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与如今我们无所痛痒、铺天盖地的不同,那时对封建社会的每一丝反抗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因而,《红楼梦》的精神也就显得格外伟大。相较而言,我们如今何其幸运,生长在这样一个太平、自由的年代。我们不需要去通过反抗各种纲程来实现人生追求。我们只需心平气走好脚下的路。

  《红楼梦》教会我们牢记前车之鉴,同时也珍存眼前的幸福。

  《红楼梦》运用了中国之中庞大的思想文化体系,儒、道、佛来代表三种不同的思想秉性。貌似三者是相互对立的,实则不然,在我看来,三者有一个共同的契合点,便是向善。我始终试图让自己秉赋这样一种人生观:用儒家的博大精深积极地生活与追求,用道家的恬淡隐忍修身养性,用禅的有容乃大看世间得失,茫远人生。虽说只是拙见,单若有共鸣者,欢迎共勉。

  以上是我个人对红楼的看法,文稿冗长,也许颇有片面,尚有不够,缜密熨贴之处,还希望多多包涵。

  总字数:4279
  作者:安做茶候鳥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0533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20:38 , Processed in 0.0700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