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3|回复: 0

生而为人,从泥泞中挣扎出生机——《生而为人》

[复制链接]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版主勋章分区版主勋章

      UID
51
      积分
8531
      回帖
613
      主题
945
      发书数
410
      威望
6142
      铜币
16144
      贡献
120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2-27
      在线时间
147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5
发表于 2025-4-8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收到毕啸南老师新作《生而为人》的那个下午,我的情绪一直提不上来,我自己知道那是阶段性地迷失在生活意义的找寻中,当我看到封面的那句“生而为人,是为了活着,又不只是为了活着”时,内心感觉被戳了一下。

  在自序里,作者讲到因疫情之故被困于故乡数月,在寂静的日子他自我叩问——“人生苦短,这样无意义的时光,将夺去我多少生活?”

  不适、孤独与焦虑,这三种症状几乎是现代人的通病——在城市发展的快车道里,人们着急着将自己滚入时代的浪潮中,在众声喧哗里小心翼翼地标榜自己和寻求认同,多少有点削足适履,多少有点口是心非。

  我是在一个应酬场中抽身,在其对面的咖啡馆里看完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前两个故事已让我红了眼眶,当我抬头轻轻擦拭掉那眼角的泪珠时,发现周围在不知不觉间坐满了人——有人在煲剧、有人在对谈、有人在对着电话抱怨工作的屡屡碰壁。

  我突然萌生了一种想法,有没有可能,我们的很多烦恼,只因为我们尚有选择?我们犹如一只井底之蛙,只看到了眼前这口井大小的悲伤与欢喜——那几乎单薄到只要一片荷叶,就足以把它掩盖。

  而在我们尚未踏足的土地——比如在胶东半岛的这片土地上,身在泥泞里的人们穷尽一生,也没能获得时代的垂怜,在沉默中被忘却,在忘却中顽强地生存着。

  他们的生活意义又在哪呢?

  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本书开篇的故事讲的是2022年的除夕夜,已八十二岁的祝长生杀了自己的老伴瑛姑,并把其肢解,埋在了几株樱树下面。他们本是恩爱的一对——偶犯癫痫的他遇到说话不过三句就流口水的她,在婚姻市场上别人避之不及的他们抱团取暖,努力生活,并诞下一对儿女。

  然而,儿子在二十七岁那年在工地干活时被吊车轧断了一条腿,从此走路一瘸一拐,而女儿有天代替母亲随邻居出海从此一去无回。

  由于深受打击,瑛姑从原本的“只是有些愚笨”到连门都出不了了,变得不认识人,行为古怪;祝长生脾气愈发暴躁,癫痫发作日益频繁,还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当警察带走杀了瑛姑的祝长生时,他儿子向警察求情说,我爸已是肺癌晚期,能否待我带他做完手术再抓走?

  祝长生的院子里种有樱树,有次他不小心碰到,几颗小樱桃就全掉地上了,他当时内心感慨:这樱桃和他们的命一样,轻微的触碰就会有一道道折痕。

  就像故事结尾说的,他们如同樱树,一次次被动地承受着岁月的风雨,只有承受,毫无选择。

  而“被悲苦欺压了一生”的,被“打碎了牙齿也只会往肚子里吞咽的”,“任捶任打却不知该如何向命运反抗的”又何止是他们,《生而为人》里的所有人,都在不同方面不同层度上做了命运的棋子。

  比如同性恋者“小香港”,追逐所爱之人在异乡定居,眼看着对方结婚生子,后来又因其生重病带他到处求医直至他离世,承受着小镇上一波又一波舆论的压力,“朝去夕来,故人变恶鬼,他乡成地狱。”

  又比如艳冠十里身材高挑的柳小霞,被父亲贱卖嫁给了一米五六的王连喜,上演着现代版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她以死相逼过豁出去过也做过牢,“眸子里的月亮”一点点黯淡下去,直到王连喜突发心脏病去世后,她“那股活着的劲儿”彻底没有了。

  作者在自序里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书里的每一个他或她都配得上痛苦的意义,生而为人,他们都不用说抱歉。

  但就像余华在《活着》里面说的,“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苦难从来都不值得歌颂,值得被记住的是人们在面对苦难时的力量和姿态。人们也不该是在痛苦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天高地阔,谁都不愿意在泥泞里挣扎,寻找那仅有的微弱的生机。

  没有一株麦子不热爱春天

  这本书的第一页,是艺术家吴雪莲的作品《拥抱》,作者把其收录进书里自有其用意——那两个相拥的人,他们的身体是斑驳的墙,如在沧桑的一生里,两个相互依偎在一起的人。

  恰如《好似初相识》里赵长正和杨小樱在雪地里交合,一个被弃逐的命运寻到了彼岸,一个扛下一整个大家庭重担的人找到了落脚的树。作者不禁感慨道:“爱情真是老天爷最仁慈的创造,生如蝼蚁的人,也能在这幻象里活成一颗太阳。”

  记得在某期《奇葩说》,柏邦妮说:“心里很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满啊?”马东的回答是,“你错了邦妮,心里很苦的人,一点点甜就能填满。”

  在苦难里的人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释放压在心底的石头,他们更能懂得甜的难能可贵,更努力去找寻生活里的微光。

  就像书里的老周婆,她的儿子前些年溺水而死,留下一亩草莓地,老周婆一颗一颗亲手摘下,放到筐子里,这些都是她活着的念想,她需要人群的热闹,因为只有躲进喧杂的烟尘里,她才能感受到活着的滋味。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这句话,“这些卑微的人呀,自己过得一地鸡毛,却见不得人间疾苦。”就像电影《芳华》里的台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过惯苦日子的人们总是希望能多拉别人一把。

  《浮生如树》里摆摊时候倾盆大雨,瑛姑脱下祝长生送给她的风衣外套盖在老周婆草莓框上,而自己的樱桃早已洒落满地,准备离开的乡亲们纷纷冒着瓢泼大雨,弯下腰,把头低到黄土李,帮瑛姑拾起一粒粒小小的樱桃。

  《跪么跪》里宋怀山与鞠香决定再勒勒裤腰带,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宋远培养成人,即便生活已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但看见昔日的朋友家庭落难,只剩一老一小时还是于心不忍、良心难安,日日变着法儿省出好吃的给宋远补营养长身体,连不知内情的班主任都感慨道:“宋远啊,你可得用心学,要不怎么对得起你这么好的老爸。”

  最后一个故事《没有一株麦子不热爱春天》可能是整本书里的一抹亮色。陈少民和徐凤英这对年近七十的老人,自1950年共同度过了三个月的少年恩爱时光后,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和分离,他们倔强地生活着,终于因一次意外的安排圆了一生痴痴的等待。

  “每个人的命里都有这么一颗糖果、这么一点儿奇迹,要是连这个都不信了,很多人就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活下去的信念。”

  没有一株麦子不热爱春天,这可能就是最好的关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吧。

  如果当下是你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的这个开头,影响了中国整整几代的作家。

  在读《生而为人》这本书时,我好几次想起了这个开头,因为里面有几段的写法与这有异曲同工之妙——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通过时间的纵深感来凸显命运的无常。

  比如《浮生如树》里写道“只是这时瑛姑还不知道,她此刻的痛苦尚算不上是痛苦,因为她至少还有的选择。”

  比如《小香港》里写道“两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哪里知道人世凶险,正沉浸在玫瑰色的青春幻想里不可自拔,自以为可以凭借善良与努力偷得浮生,却不知命运汹涌,来日变故一重接着一重。”

  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文字,我都忍不住会想,如果他们知道,那个当下是他们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他们会怎么办呢?他们又是否会因为害怕幸福不再,反而不能享受当下的幸福呢?

  这多少带有点“薛定谔的猫”的凝视,在每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我们可能只是个人生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的过客,也可能是被生活的列车裹挟前进却不一定辨认得了未来方向的乘客——那或许是没有选择,又或许是看似有选择实则生活已为我们规定了道路。

  《小河与海》是本书中我个人最为偏爱的一篇,写的是美娜的一生,一个一辈子都想抓住命运的女人,最终只在死这个事上活了一把。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她曾度过一段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但随着弟弟们来到人世间,她受到的宠爱日渐减少。而受“三反”“五反”运动的余波影响,她父亲的生意困境连连,一败再败,后来母亲不堪生活重压在大饥荒后离开了人间,父亲带走两个弟弟南下到船上做苦力,美娜被抛弃送给了小姨收养。

  当美娜好不容易融入了新家庭时,一直无法生育的小姨居然迎来了自己的儿子,美娜“独一份的爱又一次消逝了”。1969年的政治斗争让小姨一家不得不迁往南方,而在这过程中美娜得了血液病,姨父周炳森对她悉心照料视如己出,甚至主动输血,让美娜感受到久违的家的温暖。

  再后来,美娜为了份稳定的工作不得不过继给周炳森的堂兄,改名为周美娜,并与供销大厦的浪子赵启正成婚,然而在女儿六岁那年,因为赵启正出轨美娜坚决离了婚。

  改革开放后美娜带着女儿随周炳森夫妇去了上海定居。可就在女儿也怀了孩子时,周炳森过世的堂兄遗孀张氏要求美娜回去伺候瘫倒的自己,老太太脾性极坏,对美娜撒泼打诨。

  美娜逃回了上海,照顾临产的女儿,老太太在除夕当夜自己放火自杀,待美娜赶回时只看到了一副惨烈模样——面目全非,尸骨狰狞。

  美娜自此一病不起,成日哭闹,最终独自回到了供销大厦的家属院里,用一根白绳上吊自杀了——那是她曾经结婚的婚房,是人生新起点的地方,但也是在那里,在她离婚后的第几天,周炳森借着满身酒气解开了美娜的衣衫,那里成了她毁灭之地。

  书中通过大量关于大海的描写来预示命运的重复晃动,主人公美娜,一辈子都在追求独立,却一辈子打心底渴望有个依附;道德感极强,却偏偏在道德上做了魔鬼的俘虏;明明心理脆弱得要命却活得太刚强。

  而这,恰恰是很多人的生存困境——在和命运的抗争中我们总是拧巴着,每一次的希望,都可能不过昙花一现。然而那些转瞬即逝的希望,也都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支撑着我们度过这辈子更多荒凉、无措的时候。

  命运的天平,说不好往哪摆动,但凝结每个幸福的时刻,多多少少总能滋养我们再往前一步。

  写在最后

  好的作品是呈众人之所见,而道众人之所不见。

  从这个角度看,《生而为人》做到了——在时代种种不幸的呈现中,写出了生活的种种力量。

  生而为人,是为了活着,又不只是为了活着。

  绝大数人的生机,都是从泥泞里挣扎出来的。

  恰是因为人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才有了无愧于心的底气——那是把悲伤装进心里,把希望穿在脚上;那也是即便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饱含生命的沧桑与情感,走下去。

  这或许就是我们生活意义的总和。


3544 个汉字

转自:陈小二 评论 《生而为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055262/

[发帖际遇]: 书呆熊 身为一个火星人,到地球考察花了 4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   做好人 · 读好书 · 得好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1:36 , Processed in 0.0883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