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6|回复: 0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司马氏政治资源消长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410
      积分
655
      回帖
47
      主题
113
      发书数
0
      威望
575
      铜币
3609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3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嵇康、阮籍这些魏晋名士的诗中,常常使用“神鸟”与“罗网”的意象,流露出对于毁灭自由阴影的焦虑和恐惧。“焦鹏振六翮,罗者安所羁”(《述志》)、“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奋迅势不便,六翮无所施”(《赠秀才》)、“坎凛趣世教、常恐婴网罗”(《答二郭》)……随处可见的“罗网”,足见当时名士的精神重负,景蜀慧教授在《魏晋诗人与政治》中指出,嵇阮诗中“罗网”有二重含义:政治刑杀之“法网”和世俗礼教之“世网”,前者是外在的压力,后者则为内心压力。身处这些有形无形的“罗网”,魏晋士人个体的遭际也大不相同,徐高阮的《山涛论》开篇便指出,竹林七贤才性各异,“嵇康激烈而蒙祸,阮籍至慎以全身”,而山涛则是“深沉坚韧”角色,肩负重要的政治使命。几乎每个人都演绎了一段传奇,有的抑郁苦闷,倍感压抑,最终“鱼死网破”;有的人却能屈能伸,长袖善舞,将外在的“罗网”编织成自身的政治资源。司马氏家族无疑是魏晋之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如果说是他们对魏晋名士部下了“天罗地网”,导致了一次次危机四伏的政争,但司马氏家族政治网络究竟是如何形成?网络政治资本是如何集聚、增强和削弱?各方势力和士人个体在政治网络的微观运作中,又是如何相互纵横联合、牵扯角逐?仇著在诸多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个案分析与魏晋之际整体政治格局结合,借助政治资源和权力网络的动态分析方法,发赜阐幽,引人入胜,反思“非曹即马”的“政治集团”、“党争”等传统研究路向,揭橥了士人群体的复杂面相。
        一、前传:卷起与积累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叙事脉络,先来看一看司马氏家族的前传。河内司马氏作为东汉新兴地方大族,其在魏晋之际中乱世的崛起之初,实是受惠于以“郡”为单位的乡里人际网络。同乡士人群体之间的血亲、婚姻、交往等要素方式,编织起了守望相助、缓急相应的乡里社会网络。司马懿最初正是得到了同乡名士杨俊的赏识,借助汉末品评人物的风气,从“乡邑之士”一跃而成“天下士”,从而有机会跻身中央政治的舞台。司马懿入仕曹魏,主要是出于荀彧的举荐,从此,河内司马氏与汉末最负盛名的大族之一——颖川荀氏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这也成为司马懿拓展政治网络、跨出河内区域的关键一步。曹丕受禅即位之后,司马懿被擢升为丞相长史,每与大谋,屡有奇策,成为魏明帝所倚重的核心幕僚,除了司马懿本身超群的个人能力和时政机缘外,通过与颖川陈氏的核心人物陈群等大族名士的交往、促其子与夏侯氏、泰山羊氏、东海王氏联姻等运作手段,突破了乡里地域局限,不断拓展网络圈层,积累了广泛的政治网络资源,逐步成长为魏晋之际举足轻重的政治家族。正如唐长孺先生所指出的,“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一般控制在当地大姓、冠族之手,而大姓、冠族又累世通过察举和辟举跨出地方,为朝廷登用”(见《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司马氏家族的“前传”,只是地方豪族在易代之际兴起的一个缩影,其实在汉末的高门大族中,却也稍显平常。直到正始十年,司马懿以垂暮之年,成功发动了惊心动魄的高平陵之变,才是决定司马氏家族命运最惊险的一跃。
        二、正传:豪赌与扩张
        司马家族的“正传”,当以高平陵之变为起点。但直到十六年后的咸熙二年司马炎受魏禅,司马氏代魏历经祖孙三代四人才得以完成。赵瓯北公《廿二史札记》已指出“魏晋禅让不同”,“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可见司马氏夺权之艰。高平陵之变举事时,身为太傅的司马懿已经被排挤出权力中枢数年,本以三朝元老的身份,当可保全富贵、颐养天年,却借曹爽轻率出城谒陵之机,突然发动政变,冒险反扑而一击得胜,宋人叶适论之以为“异事”(《习学记言序目》)。司马懿之所以敢冒族灭之险,实是有过人的决断和手腕,充分了利用了朝中元老对曹爽的不满——曹爽本与司马懿同受顾命,协辅幼主,实是魏明帝平衡功臣、宗室的政治安排,但曹爽当政,却架空司马懿,斥退老臣,触动曹魏功臣群体利益,打破了政治权力的平衡。而曹爽身为宗室,功业不足,其举动自然引发了功臣元勋的不满,司马懿得以抓住时机,取得太尉蒋济、司空高柔等曹魏功臣集团中的重臣支持,果断成功反击。实际上,这群曹魏元老功臣只是希望维系原有的利益格局,仍“心存曹氏”,并非愿意司马氏一家独大。司马氏欲代魏,仍面对一系列严峻的政治形势。特别是司马懿病卒之后,司马家族权力的合法性又数度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司马师与其父相比,与威望、功业均显不足,吸取了曹爽败亡的教训,一方面,对内维护曹魏官僚阶层的既得利益,继承司马家族上一代所构建权力网络,引进贾充、钟会等曹魏功臣弟子转投其门下,又吸纳名士山涛等和一些出身不高、又确有才能的下士为其所用,通过一系列恩威并施的行动,剪除异己,“挟天子以令诸侯”,仿曹魏故事,以霸府政治取代朝廷日常运作;另一方面,对外则迅速平叛,至司马师因目疾早世之时,司马家族对曹魏权力中枢的控制已相对稳固。
        陈寅恪先生最先指出,“魏晋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见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本书的研究,则突破寒族、豪族斗争的两分法,借助“权力人际网络”的分析工具,从微观层面动态地揭示了魏晋之际微妙的政治平衡。
        作者指出,经过三代二十余年经营凝聚形成的司马氏集团,其核心成员人物的组成并非单一,最常用的手段,往往是试图通过将“魏臣”转化为“晋臣”,分化司马氏的政敌和对手,完成政治权力的转移。因为,司马氏家族的反对者,其人际网络同样根植于曹魏政治结构,也通过相互联姻、交往等方式连结,建立起千丝万缕的关系,凝聚成为密切相关的利益共同体。特别是曹丕接受了陈群的建议,制定九品官人之法,在制度上保证了大族的政治世袭特权(见唐长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司马氏政权又借此极力而巧妙的维持了士族网络中微妙的动态平衡,“魏晋所杀,子皆仕宦”(郭象语),在不得以时果断将反对者单独剔除出网络的同时,又尽可能避免株连其家族和姻亲,最大限度保全曹魏旧臣对司马氏的向心力。
         本书社会网络分析工具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我们对魏晋政治细节的把握,政治资源网络的视角比政治集团更为动态和开放,也暗含了现代社会网络理论的命题:第一,“世界是由网络组成的,而不由群体构成的”,第二,“竞争不仅是资源的竞争,更是关系的竞争,而不是参与者的属性比较”;第三,“网络是开放性的,网络联系超越了群体,就会增加群体及其成员的价值”。
         三、后传:固化与撕裂
        西晋开国不过数年,政争便愈演愈烈,旋即将司马王朝拖入了崩溃的边缘。叶适指出“晋武帝大议论有四”,第一便是惠帝定嗣,而后三条关于贾后、贾充和齐王攸的进退去留,均因此而起。晋武帝为了保证皇位在本房支内的延续,以太孙聪慧而心存侥幸,做出了不愿意放弃弱智的司马衷为太子的决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武帝先是不得以通过外戚杨氏集团势力,来对抗支持齐王攸的宗室和功臣集团,毫无根基且缺乏丰富政治经验的杨氏一族,迅速地败于贾充之女——惠帝皇后贾南风,终于重蹈了汉代外戚专权的覆辙,彻底撕裂了西晋政治格局,是为司马氏家族的“后传”。
        累世仕宦为倾向的士族化进程,是汉魏以来形成的重要政治遗产,皇权与大族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成为南北朝政治史中一个长时段的特征,在文化上也逐步形成了清谈的共同趣味。随着九品官人法的“贵族化”倾向(宫崎市定《九品官人研究:科举前史》),早在西晋泰始之初,尚书左仆射刘毅就曾上疏武帝,认为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不过是权宜之计,“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疏虽有识,难收实效,司马氏本欲借此加强网络控制,故决不会轻易改弦更张,正如陈寅恪先生于《崔浩与寇谦之》中所论,“东汉儒家大族之潜势极大,虽一时暂屈服于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故必伺隙而动,以恢复其旧有之地位”。一旦儒家大族地位恢复,其网络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必将日趋减弱,寒族个体的上升渠道也必将逐渐闭锁和固化,直至到南北朝“五胡乱华”外力所激,士族政治才又进入新一轮血雨腥风的网络重构。
        再读寅恪先生的学生——徐高阮的名文《山涛论》,则为我们讲述了司马家族政争的精彩“外传”。与坚毅隐忍、肩负重托的山涛相比,与他一见如故的友人阮籍,则以其特有的清醒和精神超越,处处流露出了一种辞世远遁、逃脱藩篱之网的祈盼。阮氏的八十多首《咏怀诗》,在隐晦地记述了魏晋易代十余年步步惊心的政海风涛之后,于第七十首写道:“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思。苟非婴网罟,何必万里畿。翔风拂重霄,庆云招所晞。灰心寄枯宅,喝顾人间姿。始得忘我难,焉知嘿自遗”。遗世而独立,委质而全身,也许是渺小的个体超越尘网的唯一精神之路。  

字数:3041
作者:1N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620801/?dcs=ebo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23:22 , Processed in 0.1085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