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307
好友2 人
听众0 人
收听1 人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4
在线时间151 小时
用户组:举人
喜欢黑白色~
 
UID307
积分1229
回帖667
主题115
发书数48
威望742
铜币5414
贡献48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51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4
|
写得太好了。书里全都是我——本职工作中的我,把兴趣爱好逐渐发展成副业的我,未来很有可能变成的我,和本来有可能是我的我——把我的内心想法,这几年苦苦思考、再推翻、以为接受了、又再次崩溃的想法,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读的时候大段大段摘抄,整页整页地拍给同事朋友。大家也会有共鸣吗?还是只有我这样想。
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给了所有热爱新闻和写作的人一个几乎可以零门槛实现理想的机会。然而相较之前,反馈太迅速了,与读者的距离太近了,与之相对的是越来越严苛的更新要求,和无法抵御的对数据的追逐。当写作的成果可以量化,很难不陷入对规律的探寻,然后让自己和自己的文字,沦为技巧、模式和可悲的套路。写作变成一种对人性、对注意力的狡黠摸索,作者就和读者共谋,杀死他们原本共同追求的、理想的、优美的、高尚的那种写作、那种文字。
昨天读《书会说话》讲到戴斯蒙·麦卡锡一生过执着于写出“最好”的小说,结果反为所累,只在报刊文章、文学评论中“挥洒才情、传递热爱”。但今天,越来越多有写作、电影、艺术理想的人,不得不在日复一日的公众号、短视频更新中疲于奔命地应付,满足甲方、编辑、受众的各类需求,最终消磨掉敏感、审慎、热情与爱。
当评判标准只剩流量和与之而来的广告费用,很多历史上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其实都并无出头之日。
另外一个和我更相关的感触是关于工作中的burnout。作者说,“工作的几年里,我将自己身上的零件一个个敲打掉,将所有的情感逐一销毁,留下一两个适应工厂流水线的功能,来应对永不间断的工作任务。”书中提到晋升的激励假象也好,工作量少一半所有同事间的龃龉都不复存在也好,帮助他人等于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也好,躺平是指“不再不计回报地投入热情”也好,我全都明白的。
我的痛苦也在于当工作中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不做齿轮,要不做被齿轮碾碎的人”的时候,我哪一个都不想选。我花了大量时间观察那些热爱工作、以此为乐的人,或者至少在工作中还保持快乐的人,试图寻找他们的共性。但当我发现职场森林的优胜劣汰选择了那些不反思、不共情、不珍视他人的劳动和时间、不会因为工作有任何情绪波动、不认为日常的幸福健康是最重要的,而是在压榨和推诿中获得权力快感——的人的时候,我想,我无法成为这样的人,这种快乐不是我想要的。
而这不是我的错。“现代社会割裂了我和我的过去,好像只有否定自己身上的某些‘传统美德’才能迎来现代性的成长。但如果我不愿意放弃那些品质呢?带着热情和善良工作,是因为我想要热情和善良的生活、工作关系,不是因为我想要工作过劳、被剥削。”
我最讨厌听到的一句话是:所有工作都是这样的。不是的!书中引用的一段关于高科技公司超长工作时间的论文中写:“他们接受自己每周工作50-60小时,把它当作约定俗成一样,这让我感到震惊。我总是对他们说,‘我们的祖辈在芝加哥街头冒着被枪杀的危险,争到了每天8小时的工作量,为什么你们就轻易地放弃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啊,我甚至能理解组织为什么压榨个体,却不能理解个体视这一切为理所当然、为游戏规则,并顺理成章接受,甚至乐在其中。
不会崩溃、不会抱怨、不会愤怒,不会委屈,永远保持“职业”和“高效”这一点上,我们永远不会超越人工智能的。我们不会被取代的特质,正是作为人的敏感脆弱,正是对他者发自内心的关心、体察和尊重,正是我们的热情、创意,在与人合作时迸发出的火花。
作者最终暂时放弃大好的职业前景和已然付出的一切,选择辞职,回到日常生活中,打碎经年习得的写作方式,重新让文字长出新的一套血肉之躯。当主流生活的安全感,不足以抵消否认自己特质、情感、痛苦带来的怀疑和失落,作者说,“至少在当下,我觉得做个迷茫的人,好过做一个在标准下痛苦的人”。
而我呢,我将去往何方。工作中看不到任何可以期待的未来,副业里因为过于珍视爱好不希望掺杂太多的功利因素,用尽全力维持着生存和日常生活的平衡,因为拼命抑制情绪所以也同时抑制掉了灵感和表达欲,试图说服自己“大家都这样”,但内心中的声音始终不断不断在问:
大家,大家关我什么事?
我呢,我是谁,我在哪里。
ps:♬ CaR 评论 不再踏入流量的河
要不做齿轮,要不做被齿轮碾碎的人?(不再踏入流量的河)书评
1645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