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5|回复: 0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她望向历史深处 她找不到出路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205
      积分
1257
      回帖
172
      主题
237
      发书数
13
      威望
1039
      铜币
55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4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3-30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对于作者娜塔莎·沃丁而言,母亲从未黯淡。为了寻找母亲的足迹,她从未放弃。“在俄罗斯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输入母亲的名字,不过是一场无意义消遣。”全书第一句犹如蝴蝶效应一般,为娜塔莎也为读者掀起了一场浩荡的回忆之旅。

  在娜塔莎模糊的印象中,她的母亲叶夫根尼娅饱经战争的折磨,年仅三十六岁便香消玉殒。在照片中的母亲,无辜无助又惊恐,美丽而不幸,充满了空洞的哀愁。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身为无家可归的外国人,娜塔莎的童年充满窒息感。那时候,她渴望出身显赫,而不是作为战争遗留的某种垃圾。

  人生充满戏剧性。来自康斯坦丁的一封电子邮件让娜塔莎一瞬间梦想成真。娜塔莎不敢置信,她的母亲竟然来自高级阶层。然而快乐很快哽咽住,“我可怜的、矮小的、疯癫的母亲,她来自残忍嗜血的二十世纪最黑暗的年代。”早在苏联时期的乌克兰,贵族出身就是一桩原罪,从此奠定了她母亲一生的悲苦基调。

  紧接着她从书中认识了母亲的长辈们。其中,娜塔莎惊觉自己酷似外曾祖母,这种来自血缘的亲昵带来了深深的归属感。

  在伊莉娜的帮助下,她接触到了母亲的哥哥谢尔盖和姐姐莉迪娅。谢尔盖以娜塔莎的母亲名字给他的女儿取名,“在俄语中,取名通常不是代表对某个名字的偏爱,而是表达对某位特定之人的喜爱,大多是对一位亲近的亲人的喜爱。”这个发现让娜塔莎欣慰又感动,她的母亲矢志不渝地怀念着哥哥,谢尔盖亦默契地回馈了同等的思念。之后她还找到表兄伊戈尔,他们心有灵犀,相互慰藉,温柔的爱像流水脉脉地萦绕着他们。

  然而寻亲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在半疯的表姐口中,娜塔莎感到了空虚和疲惫。好不容易收到了外甥基里尔的消息。却得知基里尔患有精神疾病,曾用枕头捂死了他的母亲。“我开始害怕我会找到的人,对寻亲之路上如影随形的幸运也开始感到恐惧。”我阅读至此也不寒而栗,家族的树状图渐渐丰满,真相褪去潮水露出狰狞的残忍。

  而一切,才刚刚开始。

2.对抗沉默 拒绝遗忘

  在书中的第二部分,作者透过莉迪娅写下的回忆录望向故事最初的模样。

  童年时期的莉迪娅骄傲、充满活力、富有抗争精神。她因为“寄生虫”这个评价气急败坏,渴望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时局动荡,政权迭起,富裕的房子被洗劫一空。“母亲一夜白了头。”莉迪娅如此写道玛蒂尔达。1920年,娜塔莎的母亲出生,经历着战火的洗礼。

  通货膨胀、饥荒、吃人事件、强制集体化,“内战把马里乌波尔彻底毁了”。莉迪娅熬过了脑膜炎、疟疾、西班牙流感和肺结核,她的生命力如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愈挫愈勇。她通过绝食换取了去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却发现自己格格不入。她在苏联史上最黑暗的大恐怖时期上大学,主修文学。1933年,她被捕了。审讯中被强暴,身陷囹圄。莉迪娅用一封告发信报复了施暴者,她无疑是勇敢坚韧的。1934年,她抵达梅德韦日耶戈尔斯克,与尤里结婚。

  在丈夫的帮助下,她成为一名教师。莉迪娅凭借着智慧与善良赢得了这些危险学生的信任与友谊。她通过“装傻”拒绝帮助领导除掉她的同事,最后被开除。

  “莉迪娅得出了一个悲伤的结论:我变得粗俗了。她写道,我丧失了很多批判精神,也失去了细腻的情感。体制取得了胜利。”在斯大林的独裁统治下,所有人敢怒不敢言,所有的反抗只会像《美丽新世界》中的约翰被一寸寸摧毁,最终幻灭。自由意志成为了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被迫臣服于集权统治。在娜塔莎真实的笔触下,我们无法安之若素。面对历史,我们无法自我安慰。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莉迪娅在死前写下这些回忆录的原因吧。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必须勇敢正视历史才能等到太阳升起。

3.人生海海 不过尔尔

  1941年,莉迪娅获得一张休假凭证。她让母亲玛蒂尔达前来住三周。谁曾想,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同年,纳粹德国撕毁互不侵犯的条约突袭苏联。莉迪娅一家幸运在阿拉木图重新生活。但叶夫根尼娅却陷入了颠沛流离的逃亡。这一年,她21岁。

  战争让她轻易嫁给一个年长她二十岁的俄国人。这是一场灾难般的婚姻,加速了她的精神奔溃。东方劳工登上历史舞台,其中绝大部分是乌克兰人,被遣送至德国遭受非人的待遇。

  泰戈尔说过:“当人是兽时,他比兽还坏。”正是侵略者的真实写照。他们不得不佩戴着蓝底白字的OST标志——东方劳工的缩写。他们不得不被残忍地剥削,每日十二小时的劳作,辱骂和惩罚成为家常便饭,挨饿受冻疾病缠身,最后得到的报酬少得可怜。性侵害十分普遍,婴儿死亡营夺走他们的孩子,德国人可以随心所欲殴打他们,甚至沦为毫无人权的医学实验品,人身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生而为人的尊严被彻底践踏。

  “东方劳工普遍处于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他们对生活不再有丝毫期许。”娜塔莎的母亲机械地活着,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美国人来了,战争结束了,他们成为了Displaced Persons,一群流离失所的可怜人。

  “几百万被运送到德国的劳工开始被遣返,等待他们的是回国后斯大林的制裁,直到生命尽头这些人都是悲惨的存在。”还有什么比被敌国践踏又被祖国抛弃还要悲哀的经历呢?

  叶夫根尼娅的一生与战乱紧紧相扣。她无弱小无助却又不屈不挠地活着。她是战争的殉道者,也是战争的幸存者。她苟且于劳动营的凶暴,她的这份顽强令人心碎却也让人钦佩。我期望她能像莉迪娅一般开始新的生活。

  但我显然低估了战争给她留下的创伤有多刻骨铭心。

4.迷途漫漫 终有一归

  1945年,娜塔莎出生。“母亲总是活在恐惧中。”幼小的女儿哭闹不止,对于她是一种全新的暴力,躲在简易仓库中担心工厂主有朝一日反悔,铁路巡道工贪婪又满怀敌意,瓦尔卡流亡营喧嚣的噪音,妄想症邻居的疯狂咒骂,日益见长的思乡之情,丈夫不理解不接纳不关心,她活在自己杜撰的玻璃之城中,干净又易碎。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时候的叶芙根尼娅应该是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刻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焦虑不安却又无可奈何。

  “当初抢手的劳动奴隶如今失了业,成了帝国战败后剩余的累赘。”战争结束了,但阴影一直如乌云般停留在他们的天空中,如影随形。

  再残破的生活都需要勉力制造希望。娜塔莎的父亲为了谋生不断努力,歌唱艺术工作者、黑市交换物品、卖废铁、创业......这个暴戾的父亲具有难得的钝感力,他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摧毁,于是他也不懂得与妻子惺惺相惜,最后磨去了耐心,拳脚相向,咒骂不休。

  难得的和谐在于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当我问她为什么肚子这么大时,我看见她和父亲相视一笑——这是我记忆中罕见的父母表露亲密的瞬间。”但一切无济于事,命运之轮以不可抗力滑向毁灭。

  萨哈洛维奇为叶芙根尼娅带来了生命中最后的宗教式的宁静。皈依信仰总能挽回一丝活下去的信念。之后妹妹出生,他们搬去难民楼,无依无靠还要养活两个孩子,叶芙根尼娅感到绝望。

  “唯一能短暂地把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只有一件事,唱歌。唱歌是我们的魔法,可以驱散妖魔鬼怪。”艰难的岁月里需要坚韧的歌声,卑琐的生活需要强大的心脏。很遗憾,叶芙根尼娅虚弱又胆小。

  母亲的神经质让娜塔莎不堪重负。母亲的攻击性更让她生出仇恨,不仅放了针企图谋杀,而且愤怒地将母亲的衣服一件件剪坏。“你做得很好,我的女儿。”我想这时候母亲应该恢复了理智,望着一地狼藉她认为时候到了,她没有带着孩子一起,她独自在雷格尼茨河里自杀身亡。

  作者在全文最后都在疑惑,为什么母亲没有带上她们选择了独自离去。我想,是因为爱。

  “我正在毁掉你的生活,没有我你能过得更好。”同样投河自尽的著名女作家伍尔芙在遗书中如是写道。叶芙根尼娅最后能给的只是一片清净,她弱小却有面对死亡的勇气,她不愿再活在疯癫中,不愿成为一个负担,这是她作为母亲最后的深爱。

  她的一生是无数战争受害者的缩影,令人唏嘘。“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的这句话不断回荡在娜塔莎的童年里。我想续写这句话,“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也许你会原谅我。”但我们无法原谅这段历史。释怀意味着卑鄙的认可,这本书应该让更多人的看到。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生于1920年,卒于1956年,来自被侵略的被侮辱的战争年代,来自娜塔莎的深切怀念中,来自我们的良知与不忍中。

  字数:2909
  转自:予薪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352326/
[发帖际遇]: woohoo345 认真洗了个脸,竟获得“女儿国十大美男”称号,奖励 3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20:23 , Processed in 0.0841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