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200|回复: 0

《团圆记》:请读一下这本《团圆记》吧

[复制链接]

用户组:贡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803
      积分
2489
      回帖
370
      主题
320
      发书数
315
      威望
1829
      铜币
4123
      贡献
0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2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3-29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次读杨老师的新书,心情都矛盾如周五临下班前,盼着周末快点来,又怕周末转瞬即逝。尤其是读到一半的时候,那就是到周六晚上了:怎么这么快,就剩一半了!

  可再舍不得读完,也叫不停内心蓬勃的阅读欲望,剩下的书就像周日一样,完全不经过,一眨眼,竟然结束了!

  更悲伤的是,距离杨老师的下本书出版,可比下个周末遥远多了。

  所以总结了一个杨老师新书过瘾读法,重要的新书读两遍,读完第一遍,立马重读。

  如果说第一遍读是信马由缰,游目骋怀,主打一个酣畅淋漓,那么第二遍就要精耕细作,细嚼慢咽,力争一个余味回甘。

  相信我,杨老师的这本《团圆记》绝对值得一读再读。

  在杨老师微博名还是故园风雨前的时候,就连载过这部作品,当时的名字是《回潮汕》,顾名思义,是一个和潮汕有关的故事。

  再详细点,是久居北京故乡在潮汕的檀生妈妈——陈锦屏女士,带着一家人,尤其是准儿媳“我”,过年回乡探亲的故事。

  最初追连载时,就引颈期盼每次的更新。

  天呐,杨老师一个祖籍上海,生于成都,写了好多上海、川渝人民群众故事后,竟然还有潮汕这么个隐藏文学版域。

  一边读一边心里暗自揣测:杨老师,您不会,或许,maybe,曾经,真有一个潮汕老家的男朋友吧?否则怎么能把潮汕的人事景,写得这么稔熟。

  当然,杨老师义正词严地否定了,表示本书纯属虚构,是一部小说。

  引得读者这么八卦的猜想,当然因为这是个如此细腻、真实,又浸润着地道潮汕味儿的故事。

  故事初,好像电影开头的十分钟,杨老师的文字宛若摄像头,精准调度,将出场的人物、场景,一一画面般呈现。带着去过或没去过潮汕的读者进行潮汕风土人情、语音语调等知识点的启蒙或复习。

  是熟悉的杨老师给我们营造的熟悉的文字舒适区,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好吃的好看的好玩儿的好轻松的老陈家一家人的合家欢。

  可这并不是一篇弥漫着乡愁调子的散文,一派祥和、温馨的团圆氛围,渐次遇到了不和谐的音符。

  “我”和檀生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去拜访家族里出了名古怪的姑奶奶。

  姑奶奶可谓是新中国第一代独立新女性,经历过战争的兵荒马乱,从家庭安排的婚姻中逃出后,成了一名珠宝饰品设计师,过着离群索居异的“高冷”生活。

  姑奶奶的异于常人,从家里人对“我俩”拜访前紧张的准备可见一斑:登门的具体时间精准到分钟,带什么样的礼物,留不留饭……

  战战兢兢的拜访,因身为上海人的“我”,与曾在上海生活过的姑奶奶搭上了话,获得了姑奶奶随手赠的两件宝石首饰,却引发了不请自来的小姨的异状。

  两件首饰,成了烫手的山芋,使全家进入警备状态。

  一波未平,在第二天一场很具有纪念意义的家族聚餐上,二姨成为了主角,多年前的情海翻波,涌到了当下,让大家尴尬又沉默。

  自此之后,陈家的三姐妹的爱恨情仇,四兄弟间的怨怼爱憎,姑奶奶、阿嬷、逝去的阿公,下一代的表弟表妹,纷纷携着自己剧情和台词登场。

  先前热闹又欢快的一曲《喜相逢》,渐变成了《十面埋伏》,旋律在年夜饭达到了高潮,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一桌团圆饭之下,具体又细碎的裂痕被掀了出来,是每个人心中的隐秘往事,是一代又一代历史积累下来的层层伤痕。

  重读的时候,忍不住想,如果换一个作者,这个故事会怎样讲,毕竟就其中的元素来看,多适配爽文狗血的写法,随随便便就可以转化社交媒体的流量文。

  震惊!第一代独立新女性老了竟然这样!

  多年之后,姐妹反目成仇竟然是为了他!

  陈家四子,原来是塑料兄弟情!

  尘封的家族秘史,今日曝光!

  ……

  用现在电影营销的宣传语来说,可真是充满了翻转。

  但让人佩服的是杨老师却用爱意和温柔接住了这里面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看见了他们的挣扎、无奈,也看见了他们的努力、坚韧和有情。

  我总觉得在当下互联网,争吵声音很大,但里面没有具体的人,也没有可感的温度,更多的是抽象的概念、标签、理论的pk,参与其中的人都在为寻求自己心中完整、完美的正确答案而歇斯底里,成为头脑的暴君。

  裹挟其中,陷入主义之争,很容易把所有的人和事都进行手术刀般精准的抽象逻辑的推演,好像只有这样才是人间清醒,拥有力量,成为强者。

  可是,真实的人性从来不是设定好的理论正确下的程序产物,真实而具体的人也不可能活在一个完全崭新,纯粹又纯净的真空环境里。

  人间从来泥沙俱下,人性从未简单统一。

  《团圆记》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或者说杨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给我们呈现的是接纳。

  日子就是这样,半新不旧地过着,一如生活在其中的人,没有谁是崭新的、正确的、绝对的存在,只有每一个新日从残夜中生出,每一个春天自旧年而来。

  故事里的人们,没有谁被设置了主角光环,只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天天过日子的人。

  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在团圆的故事里,努力逃离出既有的逻辑,不愿生活在“九蒸九晒”的日常里;而留下的男性所需面对的现实考核kpi,也没有让他们快乐很多。

  人人有委屈,人人忍忍有情义。

  就像封面那个盘子,是团圆变破碎的意象,但碎片又可以聚拢修复在一起。

  日子还能过,人们还能处,情感没有散。

  这日常、琐碎、平庸、温暖、深情的人间呵,如此热气腾腾,如此值得路过。

  谢谢杨云苏,幸有此君记平生。

    总字数:2015
  作者:王老师在路上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0708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23:32 , Processed in 0.0903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