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3|回复: 0

《布鲁克林有棵树》:薄钢 或 树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205
      积分
1257
      回帖
172
      主题
237
      发书数
13
      威望
1039
      铜币
55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4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3-25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个纽约女孩对我说,儿时曾将这本书放在床头,不忍释卷。长大后收藏翻拍的电影,百看不厌。她说,我们并不一定非得一贫如洗才能领会这个故事。

  若用消极悲观的观点看,弗兰西没理由幸福快乐,家境贫寒,祖辈是典型的新大陆移民,连着几代人都得在白手起家的美国梦中浮沉挣扎,母亲做清洁工,父亲酗酒,时常无业,到底也没有留下什么财富,因有弟弟妹妹,她还不得不辍学,早早打工赚钱养家……

  这本小说自面世后就成为青春文学、布鲁克林历史的经典、乃至美国精神的缩影。我们看到11岁的弗兰西和弟弟去卖废品、买糖果,并跟随她在狭小的厨房里体验倒掉冷咖啡时的“奢侈感”,再探入衣橱里的存钱罐听角币碰撞……每个周末她都记得要快点从图书馆回家,挑中一本书、一块曲奇饼干,坐进最喜欢的树影下的太平梯,假装坐在半空浮云里,不受世界打扰,也就不受贫穷或一切忧愁的打扰,假装是棵树,吸收无形的阳光,扎根在有爱的家,如此便足以成长。

  弗兰西就像那棵树,在布鲁克林的贫穷和纷闹中兀自挺拔,从缝隙中寻找生机,在自由的空气里抓牢尊严。小女孩就这样长大,糖果要用废品换,幸福要在书中找。

  她仰慕父亲英俊倜傥,容忍他染上穷人的痼疾:酗酒;也尊崇母亲自立坚强,容忍她更偏爱弟弟。她有点孤独,但孤独成全了阅读和智慧。她很穷,但贫穷酝酿了生活和幸福的窍门。

  她的身边围绕着平凡却可圈可点的人。贫穷的底子上,教诲就是希望。外婆对母亲说,教育最重要,存钱很重要,睡前给孩子们读圣经和莎士比亚很重要,六岁以前的小孩相信圣诞老人也很重要!母亲也把这一切金科玉律传给女儿凯蒂。凯蒂不喜欢与人比烂比穷,哪怕早早当了寡妇、产下遗腹子,也照样能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弗兰西和母亲间有隐约的芥蒂,但就连彼此的“心硬”也能让两人更相似。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茜茜姨妈,她那么渴望要一个孩子,和那么多“约翰”尝试过爱情和婚姻,有点风骚,有点狡猾,却像“希望”一词的直白象征,再多的失败也打不败她的渴望。“罗姆利家的女人……仿佛使用看不见的薄钢做的。”

  于是,仿佛有一种潜台词埋伏在这个故事里——女性更能接受贫穷,更能接受挑战,更向往生生不息的茁壮生活。凯蒂的生存欲望、茜茜的生育欲望……到了16岁的弗兰西这里演变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期许,她早早领受生活的疾苦、见识长辈处理疾苦的手法,疾苦就注定成为人生最深的底蕴。就像撒谎能晋升出写作的梦想,贫穷也足以历练出钢一般的骨气。

  穷人擅长积累,也能在积累中锻炼想象力。富有恰恰就是最适宜被想象的主题。什么是富有?是一点点可容浪费的食物?一点点音乐技艺?一张地契?一棵圣诞树?可你别忘了,是小小的、奇妙的荔枝让弗兰西懂得了无限的概念。是免费的圣诞树让她领悟到,一定有什么比钱更强大的东西!

  相反,男性更容易沉沦,酒精和美梦具有同等的摧毁力。大海的歌背叛了歌咏大海的歌手,拥有艺术天赋的英俊男子约翰尼却是生活里的败将。但善良、爱却仍像布鲁克林的树,从坚硬的缝隙里生根发芽,慢慢滋长,等枝叶繁盛时,或许只能让后人乘凉。弗兰西在父亲死后才发现,他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尊严和家庭,在理发店、酒吧、毕业典礼上的一束花……全都是薄弱的证据,证明着永恒的父爱。教育只能改变经济状况,但爱的教育能改变人的幸福指标。亲人、邻人带来的感动足以让弗兰西明白爱的真谛,“如果你爱一个人的话,那么有苦就自己受着,不要往别人身上摊。”

  即便在阿拉伯数字的组合里,弗兰西也能看到相依为命、看到家人的爱。她说“78是冬天的爷爷奶奶坐在家里的火炉边。每个数字的组合都是一个家庭的新的组合,都有一个故事,没有哪个故事是相同的。”

  假如对细节足够敏感,贫穷和富有便没有差别。书中的弗兰西在观察被人遗忘、忽略的布鲁克林区的世间万象,作者贝蒂则在幕后用幽默、孩子气的语言超度了蹉跎和苍凉。有时,我觉得她的母亲和外婆都会用同样孩子气的口吻道出生活的真理,有钱的时候要记得享受礼物的美妙(哪怕它们只会证明美梦破灭、乃至外人嘲笑),没钱的时候也要记住,“我们总得有回百万富翁的感觉。如果多花两毛钱,就能买来这种富贵的感觉,价格倒是便宜。”穷人的智慧是了不得的,辨证的、相对论的灵光时不时在穷人那儿脱口而出,将诸多不如意聊成俏皮话。

  走出布鲁克林的弗兰西感叹天下大同,顿悟童年的经验可放之四海而皆准,自己仿佛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缺乏可供开拓的疆界。偶尔也这样慨叹自己不够强大:“我十五岁了,一无所成。工作不到一年,就换了三个工作”。这类孩子气的叙述不乏幽默,也可谓之豁达,甚至有种布鲁克林区特有的调侃劲儿。譬如她说,“成长是很扫兴的事,它会破坏一些饥饿时玩的游戏”,又说,“如果说正常性行为是一个谜的话,犯罪性行为却是街谈巷议的公开话题。”

  贫穷永远能比富有占据更多文字、乃至更真灵魂,就像植物或土壤,天生具有充沛的细节,是大多数人童年时代的重点,就像铁皮饼干盒,闪出回忆中最难忘的反光。

  若用消极悲观的观点看,弗兰西没理由幸福快乐,但她的快乐在父亲的歌声里,在图书馆借来的好书里,在一块小小的点心里,在书写现实的酣畅淋漓里……她没有嫌贫嫉富,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带着一双天真无暇的眼睛,在世事纷杂中看清真相。在这本书里,她的故事只有童年到少女的那五年,但我们不用担忧她的未来。因为她明白该把快乐建筑在哪里——这才是获取幸福的真谛。

  字数:1922
  转自:于是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2310534/
[发帖际遇]: woohoo345 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奖励 5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17:34 , Processed in 0.0673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