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为: 禹
线索匹配: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
1.大禹出蛮夷之地——西羌,历代文献关于“禹生于石纽”、“大禹出于西羌”的记载: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巳……修巳背剖生禹于石纽。”
西汉《蜀王本纪》:“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
东汉《吴越春秋》:“(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
三国时期《蜀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
西晋《帝王世纪》:“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
西晋《三国志》:“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
东晋《华阳国志》:“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
南北朝《水经注》:“(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唐代《艺文类聚》:“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禹,汶山广柔人,生于石纽村。”
北宋《新唐书》:“(茂州石泉县)贞观八年置,……有石纽山。”
北宋《舆地广记》“(石泉县)有石纽山,禹之所生也。”
南宋《方舆览胜》:“禹生于石纽。”
南宋《大禹庙记》:“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南宋《路史》:“(禹母)以屠副而生禹于僰道之石纽乡之所谓刳儿坪者。”
南宋徐天祜在《吴越春秋》的注解中说:“(石纽)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郡人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
明代《岣嵝碑·跋》:“石泉石纽山,禹产地也。”
明代《蜀中名胜记》:“鲧纳有莘氏,胸臆坼而生禹于石纽。”
清代《四川通志》:“赫赫禹功,石纽发祥。” “石纽山在(石泉)县南一里。山麓有大禹庙。”
清代董诏《禹穴》诗:“神禹藏会稽,其生在石纽。”
清代《石泉县志》:“禹生于石纽村。”
民国《北川县志》:“北川县古为石纽村,神禹故里也。”
《辞海》(1936年版):“石纽,古地名,夏禹生地。”
西汉陆贾《新语》:“大禹出于西羌”,把大禹故里定位在“西羌”的范围内。
司马迁也说:“禹兴于西羌”。
此后,汉代的文献如《盐铁论》,也称“大禹出西羌”。可以说,大禹出自西羌是汉代中原学者的一致看法。
汉代的“西羌”,指羌族聚居的西部地区,地域极其广袤,因而说“禹出西羌”,也只是给大禹诞生地指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
汉代著名学者扬雄(公元前53年 ~公元18年), 除了沿用《竹书纪年》“禹生石纽”的说法,还把石纽的位置说得比较具体了。他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刳儿坪)。”汉代广柔县辖区包括今理县、汶川、茂县、北川及都江堰市的部分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代羌族聚居区。
2.孝行而闻名后世,极为著名的军政领袖:
禹是军政领袖帝舜的部下,而《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领袖死后多年,才成为另外一个政权的主公: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3.爱情故事:
涂山女歌 —— 涂山氏之女、女娇唱“候人兮猗”,《涂山女歌》又称为《候人歌》或《涂山氏歌》,《吕氏春秋》记载,此歌为涂山女思念大禹所作。禹治黄河之水,八年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女在涂山等待禹归来,满怀思念之情,唱出历史上最早的一首情歌。 三过家门而不入 ——《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成就、争议:
姒启,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禹和涂山氏族女子之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他终结禅让制,建立世袭王朝,确实是不小的成就,而且争议也不小。有史载启诛杀舜禹时代的旧臣伯益,这方面争议也不小。 - ①伯益挑起战争,先囚禁了启,于是启暴起反杀,进而夺取帝位。伯益为何如此,原因不难理解,启对伯益帝位稳固影响很大。
《竹书纪年》记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 - ②大禹禅让伯益之后,启的手下纷纷造反“攻益”,进而玩出一出“黄袍加身”的把戏,这一说法中启并未动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 ③大禹禅位伯益,但伯益“佐禹日浅”根基不牢,天下不服伯益,诸侯反而纷纷朝拜启,于是启自动成为一代新“帝”。
《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4.禹征三苗、共工等,开凿龙门。指定的接班人为伯益被人所杀。
战争:禹征三苗、共工、曹魏、屈骜、有扈
《尚书·大禹谟》: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罚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墨子·非攻下》: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有冰,地圻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镱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吕氏春秋·召类篇》: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
打击险要地带:开凿龙门
《越绝书》卷一载: “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
《水经注》云:“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矣。”
《汉书·沟洫志》贾让奏道:“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墨子.兼爱中》: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接班人被人所杀:有史载伯益被启所杀。
《史记·夏本纪》: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竹书纪年》记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5.孙子是昏君,失去了权位
太康失国: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姒太康,姒姓,夏后氏,阳翟人,启的长子,夏朝第三任君主。
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及夏之衰,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鄩。
《左传·襄公·襄公四年》:《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