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为: 孙权
线索匹配:
1. 出身与地位:生于“蛮夷之地”,实际领袖而非正式皇帝孙权所在的东吴政权位于江东地区,虽属汉文化圈,但中原诸侯常将南方势力视为“蛮夷”。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因地处长江流域而被中原称为蛮夷(网页1、8),而东吴所在的江南地区在三国时期仍被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孙权虽未称帝(其父孙坚、兄孙策仅为诸侯),但通过继承孙策的基业,成为东吴实际上的最高领袖,最终在229年正式称帝,但此前已实际掌控江东政权多年。 2. 与“孝行”领袖的关系:孙策的继承与政权过渡孙权的权力继承自其兄孙策。孙策以勇武著称,临终前将江东基业托付给孙权,并嘱托张昭、周瑜辅佐(网页3、7)。孙策虽非以“孝行”闻名,但其父孙坚在汉末以忠勇著称,而孙权在继位后注重维护家族权威,符合“孝”的政治伦理。孙权在孙策去世后逐步巩固权力,最终脱离汉室自立,建立东吴政权,符合“领袖死后多年成为另一政权主公”的描述。 3. 爱情故事与子嗣争议:步练师与孙亮孙权与步练师的爱情故事在史书中被记载为一段佳话。步练师以贤德著称,虽未被立为皇后,但深受孙权敬重。他们的儿子孙亮继位后成为东吴第二位皇帝,但年仅十岁登基,政权被权臣诸葛恪、孙綝把持。孙亮亲政后试图铲除权臣,却因失败被废黜并杀害,其统治期间确有诛杀旧臣的记录(如孙綝杀诸葛恪),符合“儿子杀父时代臣子”的争议。 4. 军事活动与继承问题:合肥之战与接班人被杀孙权一生与曹魏、蜀汉多次交战,最著名的战役包括合肥之战(与张辽的对决)和夷陵之战(与刘备的决战)。其中,合肥位于江淮交界处,是曹魏防御东吴的“坚固地带”,孙权多次亲征却未能攻克。
关于继承问题,孙权晚年因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二宫之争”处决多名重臣,最终选择幼子孙亮继位。孙亮继位后不久被权臣孙綝废杀,符合“生前确定的接班人被杀”的描述。 5. 孙子的昏庸与政权覆灭:孙皓的统治孙权的孙子孙皓是东吴末代皇帝,以残暴荒淫闻名。他滥杀大臣、沉湎酒色,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西晋大军南下,东吴于280年灭亡,孙皓投降后被迁至洛阳,失去权位。这一结局完全符合“孙子贪图享乐,受其他政权打击而失位”的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