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楼主: 牛妞

[活动结束] 【阡陌丨周更活动】【数风流人物】第7期(初级)

 火..   [复制链接]

用户组:儒士

      UID
4956
      积分
254
      回帖
40
      主题
1
      发书数
0
      威望
233
      铜币
2742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3
      在线时间
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2
发表于 2025-4-24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为:北齐实际奠基人高欢
线索匹配:
  • 出身与权力核心高欢出身怀朔镇(北魏六镇之一,属边疆鲜卑化汉人群体),虽未称帝,但通过掌控东魏政权(立元善见为帝)成为实际统治者,为北齐建国奠定基础,符合“非正式皇帝但实为最高领袖”的描述。
  • 权力崛起路径曾为尔朱荣部将,参与镇压六镇起义。尔朱荣以“孝行”闻名(如为母丧哀毁过度),其主导的“河阴之变”清洗北魏宗室,与高欢后期架空东魏皇权的行为一脉相承。尔朱氏衰落后,高欢另立傀儡皇帝,建立东魏,完全契合“继承某势力旧主事业”的脉络。
  • 家庭与继承争议
    • 爱情传奇:与娄昭君结合颇具戏剧性(娄氏因见高欢气度不凡而下嫁,助其崛起),生育高澄、高洋等子嗣,但高洋称帝后暴虐诛杀旧臣(如高德政),暗合“子嗣诛杀父辈臣属”的线索。
    • 继承危机:高欢传位长子高澄,但高澄未及称帝即被刺杀,后高洋夺位建北齐,呼应“接班人被杀”的描述。
  • 军事战略焦点高欢与西魏宇文泰展开多次大战(如小关之战、沙苑之战),尤其玉璧之战(今山西稷山)是其军事生涯转折点。此战高欢围攻西魏名将韦孝宽50余日未克,伤亡惨重,最终病逝,与“进攻某战略要地失败”完全一致。
  • 王朝终结预言其孙高纬(北齐后主)荒淫无道,宠信冯小怜导致国政崩坏,最终被北周所灭,彻底应验“孙子辈昏君失国”的结局。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2 收起 理由
牛妞 + 2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童生

      UID
1863
      积分
151
      回帖
68
      主题
0
      发书数
0
      威望
117
      铜币
272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3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2
发表于 2025-4-24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为:  石勒
线索匹配:‌
1、石勒为羯族人,出生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符合 “蛮夷之地”。他虽未正式称帝,但作为后赵的建立者,实为最高统治者。
‌2、石勒曾效忠于匈奴汉国的刘渊。刘渊推崇汉文化,以孝行著称,尊父刘豹为 “汉王”。刘渊死后,石勒逐渐独立,于 319 年建立后赵,成为新政权的主公。
3、石勒与妻子刘氏共同经历创业艰辛,其子石弘继位后,权臣石虎(石勒侄子)掌权,杀石勒旧臣如程遐、徐光等。
4、石勒与刘曜(前赵)争夺中原时,曾在洛阳、关中等地激战。洛阳地处中原与关陇的 “东西交界处”,其战役核心为争夺洛阳城(坚固战略要地)。他生前指定石弘为继承人,但石弘继位仅一年即被石虎废黜并杀害。
5、石虎的孙子石世、石遵等昏庸残暴,引发内乱,最终后赵被冉闵所灭,符合 “昏君失位”。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2 收起 理由
牛妞 + 2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儒士

      UID
10591
      积分
266
      回帖
43
      主题
3
      发书数
0
      威望
243
      铜币
2774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14
      在线时间
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4-24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为:大禹

线索匹配:1、杨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於石纽”。《三家注史记·夏本纪》: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他虽不是皇帝,但接受舜的禅让后,实际已是夏王朝的最高领袖。
                     2、线索2所提及的“以孝行闻名天下,极为著名的军政领袖”是指虞舜。大禹曾是舜帝的部下,而舜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首,赞其“孝感动天”。禹在舜帝时治理了洪水、划定了九州,为虞舜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虞舜生前大禹就已是司空,并被推举为山川神主。史记: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舜帝逝世后,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建立了夏王朝。
                  3、大禹新婚不久即外出治水,为治水“三顾家门而不入”。他们的儿子启后来成为夏朝第二任君主,有扈氏不服,夏启消灭了他。启取代伯益继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禅让制从此被世袭制取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4、大禹曾跟南方叛乱的三苗地区发生过战争。有记载大禹为治水在洛阳坚硬的石门山上开凿了龙门,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工程之一。他生前确认的接班人是伯益,在大禹死后,启杀了伯益,自己继位。
                   5、他的孙子是太康,太康自小娇生惯养跟着父亲享乐,即位后的生活更是腐败,只顾游玩享乐不理朝政,外出狩猎数月不归;有穷后羿乘人民不满,“因夏民以代夏政”,拒太康于洛水。史称“太康失国”,太康流亡至戈地。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铜币 +12 收起 理由
牛妞 + 3 + 12 答案正确,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儒士

      UID
208
      积分
280
      回帖
39
      主题
1
      发书数
0
      威望
260
      铜币
2946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2
发表于 2025-4-24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为:  孙权
线索匹配:

1. 出身与地位:生于“蛮夷之地”,实际领袖而非正式皇帝
孙权所在的东吴政权位于江东地区,虽属汉文化圈,但中原诸侯常将南方势力视为“蛮夷”。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因地处长江流域而被中原称为蛮夷(网页1、8),而东吴所在的江南地区在三国时期仍被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孙权虽未称帝(其父孙坚、兄孙策仅为诸侯),但通过继承孙策的基业,成为东吴实际上的最高领袖,最终在229年正式称帝,但此前已实际掌控江东政权多年。

2. 与“孝行”领袖的关系:孙策的继承与政权过渡
孙权的权力继承自其兄孙策。孙策以勇武著称,临终前将江东基业托付给孙权,并嘱托张昭、周瑜辅佐(网页3、7)。孙策虽非以“孝行”闻名,但其父孙坚在汉末以忠勇著称,而孙权在继位后注重维护家族权威,符合“孝”的政治伦理。孙权在孙策去世后逐步巩固权力,最终脱离汉室自立,建立东吴政权,符合“领袖死后多年成为另一政权主公”的描述。

3. 爱情故事与子嗣争议:步练师与孙亮
孙权与步练师的爱情故事在史书中被记载为一段佳话。步练师以贤德著称,虽未被立为皇后,但深受孙权敬重。他们的儿子孙亮继位后成为东吴第二位皇帝,但年仅十岁登基,政权被权臣诸葛恪、孙綝把持。孙亮亲政后试图铲除权臣,却因失败被废黜并杀害,其统治期间确有诛杀旧臣的记录(如孙綝杀诸葛恪),符合“儿子杀父时代臣子”的争议。

4. 军事活动与继承问题:合肥之战与接班人被杀
孙权一生与曹魏、蜀汉多次交战,最著名的战役包括合肥之战(与张辽的对决)和夷陵之战(与刘备的决战)。其中,合肥位于江淮交界处,是曹魏防御东吴的“坚固地带”,孙权多次亲征却未能攻克。
关于继承问题,孙权晚年因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二宫之争”处决多名重臣,最终选择幼子孙亮继位。孙亮继位后不久被权臣孙綝废杀,符合“生前确定的接班人被杀”的描述。

5. 孙子的昏庸与政权覆灭:孙皓的统治
孙权的孙子孙皓是东吴末代皇帝,以残暴荒淫闻名。他滥杀大臣、沉湎酒色,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西晋大军南下,东吴于280年灭亡,孙皓投降后被迁至洛阳,失去权位。这一结局完全符合“孙子贪图享乐,受其他政权打击而失位”的线索。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2 收起 理由
牛妞 + 2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际遇]: 为了捕捉一只楼主,Velens 花了 1 铜币 购买了一只大师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儒士

      UID
4742
      积分
307
      回帖
60
      主题
11
      发书数
10
      威望
261
      铜币
2846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3
      在线时间
1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4-24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为: 宇文泰
线索匹配:1.宇文泰生于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属南北朝时期北方边地,当时被视为 “胡汉杂居” 的蛮夷之地。他是 西魏(535–557)的实际掌权者,虽未称帝(其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追尊他为文帝),但以 “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等职掌控军政,是西魏政权的缔造者和实际领袖。
2.宇文泰早年追随贺拔岳(北魏末年名将,以军功著称,其兄贺拔允以 “孝行” 闻名)。贺拔岳被刺杀后,宇文泰继承其部,成为关陇集团领袖。后拥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自己担任丞相,正式成为西魏政权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3.宇文泰妻子为冯翊公主元氏,两人婚姻带有政治联姻色彩,但后世传说中亦有 “伉俪情深” 的记载。其子宇文觉是北周首位君主,后被权臣宇文护废杀;另一子‌宇文邕‌(北周武帝)诛杀宇文护并推行改革,功绩卓著但手段强硬。宇文邕曾诛杀宇文护及其党羽(包括宇文泰旧臣)。
4.宇文泰与东魏(高欢势力)长期对峙,多次发动战争(如沙苑之战、河桥之战),主战场集中在潼关、洛阳(东西魏交界处)等 “坚固地带”。宇文泰指定的接班人是嫡长子宇文觉,但宇文觉继位后因与宇文护冲突被废杀。
5.宇文泰之孙宇文赟(周宣帝)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沉迷酒色,即位仅一年便禅位给幼子宇文阐(周静帝),自己专事享乐,后病逝。北周政权最终被杨坚篡夺(581 年建立隋朝),宇文阐被杀,北周灭亡。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2 收起 理由
牛妞 + 2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秀才

      UID
3483
      积分
578
      回帖
421
      主题
1
      发书数
0
      威望
367
      铜币
3181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2
      在线时间
115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2
发表于 2025-4-24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为:
线索匹配:
1、司马迁《帝王世纪》记载大禹生于西羌。他活跃于部落联盟时代,符合“非大一统时代”。作为治水领袖和禅让制下的继承者,他虽未称帝,但实为华夏联盟的实际最高统治者。
2、大禹曾为​​舜​​的臣子。舜以孝行闻名(《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的主角),大禹辅佐舜治理洪水,功绩卓著。舜生前,大禹已掌握实权,但直到舜去世后,他才建立夏朝,成为“另一政权的主公”。
3、传说大禹娶涂山氏女娇,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爱情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其子​​启​​结束禅让制,建立世袭制夏朝,此举引发争议。史载启诛杀反对势力(如伯益),符合“杀过其父时代的臣子”。
4、大禹治水时划分九州,协调各部落,对“九州”范围内的山川险阻进行疏导(如龙门),对应“对东西交界处的坚固地带施以打击”。其统治涉及对三苗等部落的征伐,符合“与不止一个势力交战”。大禹生前指定​​伯益​​为接班人,但儿子启通过权力斗争夺取地位,伯益被诛杀。
5、禹的孙子太康因贪图享乐导致“太康失国”,被东夷首领后羿夺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铜币 +12 收起 理由
牛妞 + 3 + 12 答案正确,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际遇]: 纵情悲歌 在白宫门前卖烤红薯,赚了 4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秀才

      UID
2199
      积分
708
      回帖
488
      主题
43
      发书数
0
      威望
442
      铜币
4303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55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2
发表于 2025-4-24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awlo 于 2025-4-25 01:14 编辑

此人为:慕容垂

线索匹配:

1. 慕容垂生于鲜卑慕容部(蛮夷之地),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政权的核心人物。他虽未正式称帝,但作为后燕的开国君主(追尊为成武帝),实为政权实际最高领袖。

2. 慕容垂早年效力于前燕,辅佐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以孝行闻名,曾因母亲受辱而复仇)。他在慕容皝死后仍为前燕效力,后投奔前秦苻坚,最终复国建立后燕。他在苻坚生前已崭露头角,但直到苻坚死后多年(淝水之战后),才脱离前秦建立后燕,成为独立政权的主公。

3. 慕容垂与妻子段氏(段元妃)的爱情历经磨难(段氏因政治迫害而死),其子慕容宝继位后,虽有一定作为(短暂中兴后燕),但争议颇多,曾诛杀父亲旧臣(如兰汗),最终因治国失当导致后燕衰亡。

4. 慕容垂一生与东晋、前秦、西燕、北魏等多方势力交战。他曾攻占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接近中原与关东交界),并大破西燕于台壁(今山西长治)。他生前指定太子慕容宝继位,但慕容宝后被叛将兰汗所杀。

5. 慕容垂的孙子慕容熙(慕容宝之弟)荒淫无道,沉迷享乐,最终被权臣高云、冯跋推翻,后燕灭亡,印证了“孙子是昏君”的结局。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2 收起 理由
牛妞 + 2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进士

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重建论坛勋章

      UID
1034
      积分
6877
      回帖
7761
      主题
253
      发书数
249
      威望
2621
      铜币
15711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5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2
发表于 2025-4-24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为:禹

线索匹配:
1、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出生地有争议(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一说在石坳)。母亲是有莘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2、禹是舜的部下,而《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禹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3、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杀伯益继位,禅让制从此被世袭制取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
4、传说禹涂山会盟时“执玉帛者万国”,“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首先被举为禹继任者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皋陶先禹而死,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启作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讨论继任者人选时,虽被优先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然而,在益和启的时代,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杀死伯益,夺取了领袖的职位。
5、太康是禹的孙子、启的长子,公元前2052年,夏王朝第二任王启病死于宫中,太康正式继承王位,是为帝太康,以庚戌年(公元前2051)为太康元年。太康即位以后,不重视国家治理和军队建设,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追求享乐上。太康元年(公元前2051)秋天,新都城竣工。冬天,姒太康率领文武大臣和宗族贵戚迁都于斟寻。迁都后,姒太康仍不以国事为重,荒淫无度,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游玩和畋猎上。太康四年(公元前 2048)春,五十岁的夏王姒太康突然心血来潮,与几名亲信大臣率领一帮人前往洛水以南打猎。消息传到有穷国,有穷国的大酋长羿认为姒太康外出打猎,正是攻打夏王朝的有利时机,便以夏王无道为借口,调动精兵数千攻打夏王朝,顺利地攻占了夏都斟寻。后在各地诸候反抗下,被迫将王位让给姒太康的弟弟仲康。太康在位四年即失国,史称“太康失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铜币 +18 收起 理由
牛妞 + 4 + 18 答案正确,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际遇]: dragonkym QQ相册被破解,神秘照片外泄,被人勒索 2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理想中的生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童生

      UID
5834
      积分
191
      回帖
27
      主题
1
      发书数
0
      威望
177
      铜币
2303
      贡献
0
      阅读权限
20
      注册时间
2025-3-3
      在线时间
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4
发表于 2025-4-24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为:爨翫
线索匹配:
线索一
“生于蛮夷之地,是非大一统时代极为著名的政治人物,虽非正式皇帝,但为某势力实际最高领袖”

爨翫是西南地区(今云南一带)的蛮王,属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西南“爨氏”政权的统治者。该地区长期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之地”,爨氏家族在此建立了独立王国,虽名义上臣服于中原政权,但实际控制西南数百年,形成割据势力。

爨翫并非皇帝,但作为爨氏家族的首领,他是西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符合“非正式皇帝但为最高领袖”的描述。

线索二
“曾为以孝行闻名的军政领袖的部下,为该领袖事业贡献重大,领袖生前已是政权最高领导人,领袖死后多年成为另一政权主公”

爨氏家族长期依附中原政权,如东晋、北周等。爨翫之父爨瓒曾投降北周,北周授予其“宁州刺史”头衔,但实权仍由爨氏掌控。

北周将领韦孝宽家族(如韦世冲)曾主导对西南的军事行动,而韦氏以忠孝著称。爨翫在名义上臣服北周,实际延续家族统治,符合“领袖(北周)死后成为另一政权(爨氏)主公”的描述。

线索三
“与妻子的爱情故事传奇,其子成为一国之君但有争议,据传曾杀害父辈重臣”

爨翫家族长期与当地蛮族联姻,其婚姻可能涉及政治联姻的传奇色彩。

其子继承爨氏政权后,隋朝为加强对西南的控制,曾多次镇压爨氏叛乱。史载隋将史万岁征讨爨翫时,爨翫之子爨宏达投降,后复叛被杀59,符合“儿子争议大且弑杀旧臣”的线索。

线索四
“与多个势力交战,曾攻击东西交界的战略要地,生前确定的接班人被杀”

爨氏长期与中原王朝(如隋朝)对抗。隋开皇年间,爨翫因不满隋朝统治,联合当地部落反叛,隋文帝派史万岁率军镇压,双方在西南山区(今云南、四川交界)激战,符合“攻击东西交界地带”的描述。

爨翫死后,其家族内部分裂,继承权争夺激烈,其子爨宏达在隋军镇压中被杀,符合“接班人被杀”的记载。

线索五
“孙子为贪图享乐的昏君,最终被其他政权击败”

爨翫之孙爨归王继任后,唐朝为加强对西南的控制,联合南诏国(云南另一势力)打击爨氏。爨归王因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最终被南诏所灭,爨氏政权彻底瓦解。

爨归王的失败与“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昏君形象相符。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2 收起 理由
牛妞 + 2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际遇]: zjl8269 帮路人搬东西,为补偿体力,消耗了 2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儒士

      UID
1683
      积分
308
      回帖
145
      主题
1
      发书数
0
      威望
235
      铜币
1785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5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2
发表于 2025-4-24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人为:  高欢
线索匹配:
​​1、出身与地位​​:高欢出生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属鲜卑化的汉人,活跃于南北朝时期。虽非正式皇帝,但作为东魏权臣,实为最高统治者,符合“蛮夷之地”及“实际最高领袖”的描述。
​​2、曾效力以孝闻名的领袖​​:高欢曾为北魏权臣尔朱荣部下。尔朱荣虽以军事起家,但北魏以孝治国,其效忠的北魏孝文帝元宏以推行汉化(包括重孝)著称,可能间接呼应“孝行”背景。高欢在尔朱荣死后掌控东魏,后其子高洋建立北齐,符合“领袖死后多年成为另一政权主公”。
​​3、传奇爱情与子嗣争议​​:高欢与妻子娄昭君的爱情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如娄昭君慧眼识英雄)。其子高洋建立北齐,成就显著但残暴嗜杀,曾诛杀父亲旧臣(如杨愔),符合“儿子杀父臣”的描述。
​​4、军事活动与继承人命运​​:高欢与西魏宇文泰多次交战,尤以玉璧之战(今山西稷山)著名,属东西政权交界要冲。其生前指定的继承人高澄被刺杀,后由高洋继位,符合“接班人被杀”。
​​5、昏君孙子亡国​​:高欢之孙高纬(北齐后主)昏庸享乐,导致北齐被北周所灭,彻底丧失权位,完全契合第五条线索。
综上,高欢符合所有关键线索,尤其是其出身、权力轨迹、家族传奇及历史影响,当为此题答案。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2 收起 理由
牛妞 + 2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2 23:08 , Processed in 0.06634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