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24|回复: 0

《呼兰河传》的双重叙事视角

[复制链接]

用户组:版主

藏经阁扫地僧

      UID
593
      积分
2068
      回帖
277
      主题
192
      发书数
0
      威望
1833
      铜币
3469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2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
发表于 2025-4-20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萧红,一位天赋异禀的才女,一个多灾多难的女人。她出生于北方小城呼兰,在那里度过了寂寞的童年,为了躲避包办婚姻离家。在经历了情感生活的挫折磨难与战乱中的颠沛流离,最终在香港凄凉离世。在她身上,一直保有一种小女孩的性格。纤细而敏感,顽皮又灵慧,温润及忧郁,倔强且脆弱。这样的性格在现实中部分地造成了她悲剧的人生,但在文学创作中,却形成了萧红独特的风格——儿童和成人的双重叙事视角。一个用天真剔透的眼神打量世事的小女孩,一个絮絮说着苍凉故事的饱经艰辛的女人,她是早慧的女童,她是不谙世事的女人。她们同样渴望着简单的关爱和温情,又同样寂寞萧瑟。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的作品,彼时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病痛缠身。而在《呼兰河传》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诗化的语言,细致的笔触,带着回忆的淡淡怅惘和对故土的遥遥追思。全文由七章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1 、2章)细腻地展现了小城风情,第二部分(3 、4 章) 诗意地抒写了“我”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5 、6 、7 章) 生动讲述了小城故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的故事。

  在《呼兰河传》中,作为叙事者的“我”是年仅四五岁的孩童。作者这样的安排是有深意的。首先,萧红在书中呈现的对于呼兰河的叙述是来自幼年的生活。无论是小团圆媳妇在寂静的夜晚传得很远的哭声,月光下跳大神叮叮咯咯的鼓声,还是东大桥下拉过自己的耳朵擦眼泪的大白兔的传说,都没有脱离一个孩子的想象及记忆。其次,这样的叙述显得单纯,轻盈,灵动。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平等而纯净的,没有世俗差异和功利色彩。

  且看她如何描绘那带给她童年欢乐的后花园,“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 蜂子则嗡嗡的飞着, 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 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 红的红, 绿的绿, 新鲜漂亮。”“太阳一出来, 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 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充满了童稚天真的想象及清新明快的抒情;儿童化的语言自然,新鲜,真率。跳出了成人的僵化思维定势,自然的世界被赋予了童话的气息。在后花园里,萧红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明媚的时光。在她以后的辗转流离中,后花园渐渐成为一个甜美而忧伤的意象,成为她乡土情结与精神家园的契合。

  萧红还描绘了家乡的一系列人物。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祖父”。萧红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几乎都与祖父有关。她绘声绘色地描写着自己给祖父的草帽上插红花的恶作剧, 描写祖父烧小猪给自己吃, 描写祖父教诗的情景,将人性的真纯、自由、舒展、与灵动表现得朴素动人。祖父是慈爱而不失童心的。她说,“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 祖父的笑, 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遇到小孩子, 每每喜欢开个玩笑, 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 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 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而对于小团园媳妇,王大姑娘等,祖父的看法往往并不与其他成人相同,反而更接近作为儿童的“我”正如萧红自己所说:“从祖父那里, 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 还在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 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在写到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时,作者借“我”的口说出了她“不是什么媳妇,而是一个小姑娘”。当小团圆媳妇被跳大神、偏方折磨的时候,只有我看出“她根本没有病”,看见她“还偷着笑”也只有“我”在大家众口一词指责她是掉了头发的妖怪时,天真地说出真相——辫子是被人剪掉的。作者用儿童天真好奇的口吻叙述了一个惨无人道的故事,以儿童的疑惑发出对成人世界的拷问。

  即使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叙事,我们仍能够背后站着的那个历经世事艰辛的萧红本人,她有着落寞的灵魂和忧患的意识,作为一个成熟的生命关爱、悲悯着世间冷暖。

  故乡人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漏粉的那一群。他们的生活充满苦难,其中有形的苦难包括地主的剥削,侵略者的压迫,自然的残酷。而奴性思想,男权统治,以及弱者对更弱者的欺凌则更是无形的苦难。在描写种种人物时,作者更多的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传达出理性的关照与思索,批判与悲悯。]一方面,他们麻木,愚昧,残忍.文中的小团圆媳妇是个“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姑娘。只因为“太大方了”便被认为“不像团圆媳妇”,被婆婆毒打了一个月。这是男权对女人的戕害,而执行者恰恰是同样作为女人的婆婆。更可悲的是,在她眼里,这全然是天经地义的:“我也打过她,那是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代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她完全是出于好心。当小团圆媳妇被管教成“病”的时候,她还肯花大量的钱为她跳大神,用偏方。结果一个爱说爱笑,年轻健康的生命,竟被用开水烫死!作者还写到了那些看客:他们的生活荒凉闭塞,以观赏、谈论旁人的家事为乐。在看小团圆媳妇“洗澡”时,他们麻木残忍,又奉以无济于事的愚昧的同情。“看热闹的人,你望望我,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他们被封建思想禁锢而不自知。王大姑娘本是被交口称赞的,一个葵花般的姑娘,与穷苦的磨倌私自结合,便被泼以污泥浊水,最终在众人的非难中死去。而另一方,他们勤劳,善良,坚韧,有种原始性的顽强,“他们都像是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 甚至没有阳光, 就能够生存。”其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冯歪嘴子。冯歪嘴子与王大姑娘演出了一幕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悲剧, 给精神空虚的人们提供了无尽的谈资和莫大的刺激。在妻子难产死去,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他没有如别人所想的自杀或者颓唐,而是顽强地,好好地活下去。“好象他活着很有把握似的, 他不但没有感觉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 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 他反而镇定下来, 他觉得在这世界上, 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生活在世界上, 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在他身上,蕴含了作者的憧憬和希冀。

  对于呼兰河人,萧红对他们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愤怒,有同情,更多的是悲悯。作为一个逃离故乡,去到千里之外,辗转经历各种人情世事的游子,她获得了一种平静客观的高度去审视。但同时,她又不得不带着自己强烈的乡土情怀。故乡的一切,纵有残缺,却仍是她最后的精神归依。于是她以既批判又体恤的目光来透视在北中国的旷野上挣扎的群像。

  萧红的人生几多幻灭,却一直保持着孩子般的热烈纯粹。《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的作品。作者通过儿童与成人的双重叙事视角,成人世界投映在儿童天真剔透的眼中,美好的事物更显得清新明丽,丑陋的也更加肮脏污浊。事实上,这样的双重叙事视角所表达的,并不是孩子式的单纯怀念,而是参透人生况味的沉郁,饱含着对故乡的哀痛。

字数:2488
原作者:何许人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351716/

[发帖际遇]: 牛妞 乱扔果皮,被红袖标大妈罚款 1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 20:29 , Processed in 0.0611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