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8|回复: 0

由《中国古典文学讲义》看“天”“上帝”早期关联及“元轻白俗”之问题并附摘要——读骆玉明的《 中国古

[复制链接]

用户组:进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2262
      积分
7151
      回帖
657
      主题
1389
      发书数
1208
      威望
4920
      铜币
20609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7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5
发表于 2025-4-1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本《讲义》,是骆玉明老师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又一新作。此前,他则与章培恒共同编写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也以一人之力完成了《简明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另写有《世说新语精读》等小书。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种为我在2022年的“四二三”、“双十一”期间相继购入。然而却没想到最终我会跳过这些著作而由这本小书最先阅读骆老师的文学史研究。

  总的来说,这本《讲义》相较《新著》、《简明》,篇幅是最短的,共13万字。书中内容分为四章,通过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的四个类别,缓缓呈现源远流长、琳琅满目的中国文学图景,引读者置身其中,从而进行认识和领略。自然地,其写作方式偏于文本赏析,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非理论分析,逻辑严密,成一套研究系统。

  应是2022年,有段时间看网上常常在推送有关《经典常谈》的信息及阅读方法,此书为朱自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完成,我则于前一年略读。书中囿于对那些个“经典”的介绍,以经、史、子、集为纲,构建了从《周易》到新文化运动的经典导读体系。当时的"《经典常谈》热",源自教育部将其列为初中语文必读书目,替代了原先的《傅雷家书》。

  朱自清在该书的自序里写道:“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这段话确是当年我读《经典常谈》后面的内容时最为真实的体验,也在开读这本《讲义》之前又一次想起。无疑,两书不论从体例、还是内容上说都是有高度的相似性的。

  内容丰富多彩,节奏清新明快,为普通读者搭建一条通往中国文学方方面面的道路,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引言之后,首章即从《诗经》谈起,将各篇梳理出几大主旨,以呈现内容的丰富性。同时,还着重区分了《诗经》对一种主题往往有两面的描述,就政治诗而言,则既有《大雅·公刘》的赞美,也有如《魏风·硕鼠》般的讽喻。在这一部分的开始便已指出,《诗经》所代表的文化基本是中原的,虽然当时文化面貌是丰富的,但毕竟还是以其作为主导。与之相对,在“诸夏”外,《楚辞》所代表的则是另一支文化系统。

  概言之,屈原是《楚辞》的主要作者,《汉书·艺文志》说他的作品有二十五篇。他生活在战国时代,而《诗经》的作品创作时间历来虽有争议,但其下限应不晚于春秋中期。结合着上面的说法,则谓《诗经》以后,中国文学在时间、地域两方面都有断裂和阻隔了。其实,就地域方面而言,《诗经》二南的部分篇目未尝不是“楚人之歌”。在此且存为一说吧。

  不管怎样,由司马迁的记述,屈原生平当中的很多特点后来即融入了中国文化当中,与之紧密相连。同时,他在作品中以充沛的感情、华丽的辞藻描绘自己身份的高贵、美好的理想与仕宦上的不得意及亡国之哀,这使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品。相较《九章》,《楚辞》当中的《九歌》与其说写神,不如说是在写人。当中的神灵都有人的属性和感情。如《山鬼》篇讲山中女神的失恋,一句“岁既晏兮孰华予”的感慨,便囊括了普通人所共有的情感。

  那么到了汉代,统合本书所述,大赋的产生有两个源头,一是华丽之辞,源自《楚辞》;二是纵横之言,起于《战国策》。相应地,乐府诗则在《诗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出现了更为丰富的叙事诗,如《妇病行》、《孔雀东南飞》等等,此类作品约占了现存乐府诗的三分之一,前者所述也让人不由想到中国文化的一种特点,是沿着《吕氏春秋》所谓“知母不知父”的传统一路下来的。同时,汉乐府描述战争,全不似《诗经》那般克制,而是直言其事的,《十五从军征》等作品读之令人感伤。沿着这一条线索下来,至南北朝,则五言诗基本定型,文人创作中有田园、山水诗,此外又有丰富的民歌,北朝《敕勒歌》、《木兰诗》千古传唱,南朝则有“吴歌西曲”,现存近五百首。《子夜歌》说“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据作者所说,文学世界的延伸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拓展,那么由这些清新活泼的民歌创作,也为之后的唐诗注入了一份活力。

  鉴于时间原因,以上所述,还只是本书不到一章的内容,在此姑且一记。那么以下长话短说,主要围绕着一些点展开。注定是零散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本书的内容也是如此。

  首章开头即以“天”与“德”的呈现来展开《诗经》的叙述。当中指出“天”源于殷商文化,同于“上帝”。而《小雅·雨无正》则有“浩浩昊天,不骏其德”的记述,可见其时将“天”进行弱化、虚化的趋势。同时,如《公刘》等篇却强调了先人之“德”的重要性,并且进行歌颂。在此,只想引入一条陈梦家之说:“殷人的上帝是自然的主宰,尚未赋予人格化的属性。”由此,或可见周人与其观念不同的由来。

  讲至《采薇》一诗时,有语如下:“诗中不是一味地号召人们拼死作战,实在不在意凸显将士的英勇,它关注的中心其实是普通百姓的生命和幸福。(p007)”

  《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问孟子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乃当时策士的实情。那么我们要问,同样是在战国时代,为什么屈原就偏要以身殉国呢?私认为他爱国背后,还有一部分是属于无法改变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出身。因之后来即便是写出《五蠹》的韩非,因他是韩国公子,最终也只有被李斯设计鸩杀的份儿。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他们对母国的感情,尤其在朝秦暮楚的环境下,这种坚持显得尤为可贵、可叹,而只希望指出此现象产生的现实背景亦不应忽视。然作者讲屈原生平时却只说:“他可以离开楚国,在别处施展才华、谋求成功,只是对祖国的深情眷念,让他做不到。(p013)”

  进入唐代诗歌部分,以内容的风格来区分五言、七言、绝律古等格式的方法尤感新颖。当中自然串讲了一些著名的篇目,至五言绝句部分时,记得还引用了严羽的一段评论,大意为七律难于五律,五绝难于七绝。五绝的要点在意象不止于此二十字,简单地说,要给人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在此作者举了元稹《行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两首,作为五绝的代表之作。

  由是,对于元稹,我不由想到苏轼所谓“元轻白俗”的评语。因元稹的为人历来多有诟病,所以连带着对白居易的评价,后世皆将其看作为苏轼对元白的一种讥讽,意即将他们的作品说成轻浮、庸俗。但考虑到此语的出处,是在《祭柳子玉文》,整段如下:“猗欤子玉,南国之秀。甚敏而文,声发自幼。从横武库,炳蔚文囿。独以诗呜,天锡雄咮。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因此,“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之语则完全是一种客观的评论,是各自文学作品的特点。具体到这首《行宫》,尤为可见元稹之“轻”,作者也说:「诗中呈现的像是一个很简单的生活片段,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场面,却是暗示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世沧桑之慨。(p032)」

  总的来说,相较于刘跃进所编写的《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将中国文学的起源上溯至殷墟卜辞的部分记述,然后讲到《吴越春秋》收录的《弹歌》,本书则将殷墟卜辞置于第二章的开头,作为文章的一种源头,又由相似性,过渡到西周镌刻近五百字的毛公鼎、《尚书》的若干篇目,显得更为自然和流畅。

  此前,在词的部分,言韦庄词是清新的,这与当时艳丽之风形成对比,并举了一首《思帝乡》。此乃我前段时间看的《宋词研究》所未及,也可作其补充。不过,还是有好多地方能够相互印证的,如冯延巳词对北宋词人风影响。

  “他给词带来的变化远大于冯延巳。但由于李煜词具有特殊性,北宋词主要还是沿着冯氏的道路走下去的。(p055)”

  如前所述,本书共分四章,末章以小说为主线,从文言到白话的过程中,还提到了《唐太宗入冥记》,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写本,当中已有一些白话的性质。但后来几乎便是囿于“四大名著”及《金瓶梅》、《儒林外史》之间,新意不多。倒是之前在戏曲部分的末尾对《长生殿》、《桃花扇》的解读让我颇感耳目一新,尤其是经过了国破家亡,《桃花扇》中侯方域、李香君在白云庵里的重逢,本想再续前缘,却被张道士棒喝,最终只有各自出家的结局。

  “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作者指出,《桃花扇》所显示的很深刻一个方面是,在个体跟群体捆绑得过于紧密的社会里,当历史陷入某种困境,那么个人的悲剧即在所难免了。

  此外,之前讲《牡丹亭》时,还提到了白先勇,这也与我前段时间看的纪录片《姹紫嫣红开遍》有关内容相呼应。

  “近年,作家白先勇主持改编的昆曲《牡丹亭》风靡华人世界,再次证明了它的永恒魅力。(p148)”


字数:3361
作者:一蓑烟雨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6231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20:45 , Processed in 0.0740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