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0|回复: 0

缓与细的躺平文学——《坦纳兄妹》

[复制链接]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版主勋章分区版主勋章

      UID
51
      积分
8534
      回帖
615
      主题
945
      发书数
410
      威望
6144
      铜币
16163
      贡献
120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2-27
      在线时间
14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5
发表于 2025-4-16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带着瓦尔泽的人生经历去看小说,远比一无所知时看个热闹要有趣味,也更有滋味。高中时读《散步》,给到的印象至多不过是,颇有纪德感的德语性、帝国晚期风格(但那是另一个帝国了)、浪游者的教育小说。但若对作者稍有了解,读小说的感受真是别开生面。去年年底广西师大社出了套四卷本“罗伯特·瓦尔泽作品集”,而在这之前,从一篇论文里获得瓦尔泽生命经历的只言片语,想着找来以前译文社出的那本集子再读读,但一直耽搁。“作品集”上市后,本考虑买一套,发现其实并未新译什么。上月在省图看到新版《坦纳兄妹》,便借回来,因为我心里已有一个念头,西蒙在某种意义上和我现在的状态太像了。说这是“躺平文学”,自然是玩笑之说,但我们从一处跳到另一处,工作从一个行业换至另一个,既不愿定型,也不愿精心规划一个合适的“事业”,说成躺平也未尝不可。至于他的叙述中,工作场景的乏味直陈,生活、漫步间的精力集中,而在人前又总显得心猿意马;还有,尤其是对于一份工作的缺乏耐心,自然不是自尊心作祟。即便西蒙自己提到了自尊心,但那也只是幌子,他的真诚有时的确十分反讽。他和他律所的老板最后的对话,难说他们谁更真诚,只是放到今天的职场背景来理解,他俩谁看谁不是笑话。青年人的冲劲儿和未染俗气的率性,并不是必然的,当然也不是必须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生存经历编排一套相应的世界观,而每一种之间,并不是优劣难辨,只是有的更叫人喜欢。未老先衰也非过错,但这事儿好比同一件事的不同结论,有的人字里行间颇多润滑剂,有的人说出的话比六十度白酒还辣嗓子。小说里就不少精美的格言,有的很膈应人,有的则更柔和些。我颇为喜欢的是那句:“所以我宁愿不写”,不管信还是什么,这句话干脆没有语境最好。可真要说具体语境中的人物形象,有何象征,倒也大可不必。西蒙并不是一个有深度复杂性的人物,如果用“我就是…”的格式造句,里面的姓名就显得过于直白而无曲折的意境,不可能有福楼拜的效果。但换个角度想,这小说是如此优美的对位法,那些线条不是在叙事之中协调交织,而是探入这个世界,与作者的生命经历形成了丰富的声效。无论是以某种分拆式的传记思路,还是玄妙的、颇有预言感的先知之声,都稳稳地有着相仿的旋律方向。小说里塞巴斯蒂安的死亡,西蒙的那些个哥哥们与作者的哥哥——你甚至某一刻能想到一个元小说:坐在桌前写作的年轻作家把卡尔细分成了卡什帕、克劳斯等等,而那个卡尔与他无话不谈,有时又为弟弟的状态颇感忧虑…主要的不满在于,叙事中过多的辩解,以至于显得急于自辩而近乎自污。今天如厕时还在想,作者最后二十七年都深居精神病院,然后死于一场雪中的漫步,这样的生命真叫人期待。

  小说的叙事结构呈现出碎片化与不连贯性的显著特征,故事的情节发展并非遵循传统的线性顺序,而是由一系列看似松散的片段拼接而成。西蒙的经历在小说中频繁跳跃,他从一个工作岗位迅速转换到另一个,且这些工作场景之间缺乏直接的因果关联。他可能前一刻还在银行中面对繁琐的账目,下一刻就出现在工厂的车间里,这种跳跃没有明显的过渡铺垫,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混乱无序的生活流之中。这种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所追求的情节连贯性和完整性,挑战了读者对于故事发展逻辑的常规预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宛如一幅由零散拼图组成的画卷,每一块拼图都承载着西蒙生活的某个瞬间或侧面,读者需要自己去拼凑和解读这些碎片,以构建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与叙事结构的碎片化相呼应,小说的叙事节奏缓慢而细腻。瓦尔泽在叙述过程中,花费大量笔墨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在西蒙经历工作变动或人际关系冲突时,作者详细描述了他的思考过程、情绪波动以及细微的心理变化。当西蒙在银行工作时,他对周围环境和同事的观察细致入微,从对办公室装饰的留意到对同事行为举止的揣摩,每一个细节都被缓缓铺陈开来。这种缓慢的叙事节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沉浸在故事中,与主人公一同感受生活的琐碎与复杂。它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看似松散的情节片段中,品味到生活的细腻质感和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仿佛时间在小说中被拉长,每一个瞬间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

  小说运用细腻的语言深入刻画人物的心理世界,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思想变化。在描述西蒙的内心活动时,作者使用了大量富有诗意和隐喻性的语言。当西蒙在森林中漫步时,他的内心感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知展现出来:“森林宛如一座巨大的教堂,树木是高耸的柱子,枝叶交织成穹顶,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如同上帝的恩泽。我在这里,仿佛是一个迷失的信徒,寻找着内心的宁静与方向。” 这种描写将西蒙内心的迷茫与对宁静的渴望,与森林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样细腻的心理描写语言,瓦尔泽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物内心深处的窗户,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西蒙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复杂情感和内心挣扎。

  小说中的自然描写充满了诗意,成为表达人物情感和烘托氛围的重要手段。瓦尔泽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细致入微,且常常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如春天的景色描写:“春天如一位轻盈的舞者,悄然降临大地。田野间的花朵像是她裙摆上的五彩斑斓的装饰,随风摇曳生姿。绿草如茵,像是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的地毯,每一根草叶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鸟儿在枝头欢唱,仿佛在为春天的到来奏响赞歌。” 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也与人物内心的希望和喜悦之情相呼应,使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境。自然在小说中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情感的寄托和延伸,通过诗意的自然描写,瓦尔泽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小说中的对话风格简洁而富有深意,能够准确地传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人物之间的对话往往简洁明了,没有冗长的修饰,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西蒙与克劳斯之间的对话,常常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克劳斯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西蒙的担忧和不满,而西蒙的回应则体现了他的倔强和对自由的坚持。当克劳斯责备西蒙缺乏毅力,总是频繁更换工作时,西蒙回应道:“我知道你说的是事实,但正因如此,我才想保持现状。在信件中,灵魂总是想要倾诉,而通常它只会让自己蒙羞。” 这种简洁而富有张力的对话风格,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生动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物性格和价值观的深入思考。读者需要透过对话的表面,去理解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冲突,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瓦尔泽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森林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象征着自由、宁静和未知的世界。西蒙在森林中的漫步和思考,象征着他对自由和内心真实自我的追寻。当西蒙感到生活的压力和困惑时,他总是逃往森林,在那里他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而城市则象征着现实的束缚和社会的规范,西蒙在城市中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展现了他在现实压力下的挣扎与反抗。他在城市中不断更换工作,却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城市的喧嚣和压抑与森林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西蒙对自由的向往。此外,小说中还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进行象征,如西蒙将自己比作一个 “礼物”,尽管他厌恶礼物并讨厌被赠予,但他认为自己似乎是为成为礼物而生,这象征着他在社会中的孤独和渴望被接受的矛盾心理。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含蓄,读者需要通过对象征元素的解读,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小说的艺术价值。

  小说塑造了复杂多面的主人公形象,以西蒙为例,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性。一方面,他渴望自由,对传统的职业道路和社会规范表现出明显的抵触,频繁更换工作,不断追求自己内心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又常常陷入困境,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经济上时常拮据,如他在放弃稳定工作后,常常陷入贫困的境地,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这种坚持体现了他性格中的倔强和对理想的执着。他对爱情的态度也充满了矛盾,他会被女性吸引,如对克拉拉的情感,但又害怕承担责任,总是在关系即将深入时选择逃避。他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既有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这种多面性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展现了人性在社会环境中的挣扎与矛盾。西蒙与他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情感的纠葛,他与大哥克劳斯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冲突,克劳斯代表着传统的成功观念,他希望西蒙能够稳定下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而西蒙则对这种观念不屑一顾,两人之间的信件往来和交流充满了矛盾和误解。然而,西蒙内心深处又对克劳斯的关心和建议有所触动,他尊重克劳斯的善良和责任感。与二哥卡什帕,西蒙有着深厚的情感共鸣,他们相互理解、契合,都渴望自由和艺术创作,但卡什帕的选择和行为有时也会让西蒙感到困惑。他与姐姐黑德维希的关系则更加复杂,黑德维希对他既有关爱,又会批评他的不负责任,西蒙在她面前既有依赖,又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些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变化,展现了家庭关系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在家庭内部的碰撞与融合,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层次和主题内涵。除了主要人物外,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西蒙的同事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类型的职场人,有的安于现状,有的则像西蒙一样对工作充满不满。他们的存在丰富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如,西蒙的房东太太等人物,通过与西蒙的日常交往,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生活百态,进一步衬托出主人公的性格和生活处境。房东太太克拉拉・阿加帕亚对西蒙的行为和态度感到困惑,但又对他怀有一定的同情和理解,她与西蒙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这些次要人物的刻画,使得小说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元,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的社会画卷,同时也从不同角度烘托了主人公的形象,加深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小说深刻地表达了对自由与自我追寻的主题。西蒙不断地更换工作、在森林中寻找宁静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都体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内心真实自我的探寻。他不愿意被传统的职业观念和社会规范所束缚,试图在生活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他在森林中漫步时的感悟,以及对各种经历的反思,都反映了他对自由和自我认知的不断探索。然而,他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挫折,如经济上的困境、社会的不理解等,这使得他的自我追寻之路充满了艰辛和迷茫,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现实社会中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的不易。西蒙在银行、工厂等工作场所所遭遇的,是机械化、单调乏味且压抑人性的工作环境。在银行工作时,他被束缚在繁琐的抄写和计算工作中,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任务,仿佛成为了工作的机器。这种描写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在追求效率和利润的同时,忽视了个体的需求和价值。同时,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也充满了虚伪和冷漠,同事之间的竞争、上级对下属的不合理要求以及办公室政治等现象,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在工作中所面临的精神压力和人性的扭曲,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西蒙的种种行为和选择,以及他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互动,都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处境。他在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既渴望融入社会,又对社会的种种规则和现象表示不满。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个体与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元的联系和冲突,他在家庭中寻求理解和支持,但又因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与家人产生矛盾。他在职场中的遭遇则展示了个体与社会大环境的碰撞,他试图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但却面临着重重困难。这种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入探讨,使小说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让读者思考在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同时又与社会和谐相处。西蒙在不断尝试各种工作和经历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他的迷茫和困惑,以及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都反映了个体在面对生活时对意义的探寻。他在生活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失败,但仍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相信生活中存在着某种美好的东西值得他去追求。这种对生活意义的执着追求,使小说充满了哲理和深度,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以及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寻找和实现生活的价值。西蒙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虽然常常陷入困境,但他也会从一些细微的事情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与自然的接触、与朋友的短暂相处等,这些都成为他思考生活意义的重要素材,也让读者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往往蕴含在平凡的瞬间。


4676 个汉字

转自:ghosewhen 评论 《坦纳兄妹》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8587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做好人 · 读好书 · 得好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17:02 , Processed in 0.0790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