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1802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4
在线时间19 小时
用户组:秀才
UID1802
积分961
回帖20
主题219
发书数0
威望841
铜币3660
贡献0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9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4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海昏》,看到书名的第一眼,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海昏侯刘贺的墓,紧接着才会想到这个人,恰是刘贺修建这个大墓的目的——因了这座墓,记起他这个人。
故事是双线结构,的确有盗墓的摸金校尉,但是这次的“校尉”头子不是曹操,而是孙权,直到故事的最后,才通过一片土地,神奇地将两个家族,或者两个帝王的因缘串联起来,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也是作者的巧思。
正因如此,所以故事的时间线拉得很长,从西汉到三国。驾驭这么长的时间线,作者对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都把握得炉火纯青,而且文字很有历史厚重感,尽管写的是生死和战争,却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沉重,读来更像是暗夜之中的灯火,令人舒服妥帖。
故事的背景参见作者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但故事之下是历史,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见证历史的人,可能都活在历史本身当中,通过自己建构了新的历史,这和权力有关,和欲望有关。
人世间最深刻最本源的欲望是什么,文学中表现最多的就是什么——中国文化历史里最多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也不是兴亡之叹,历史之感。而是生死,是个人处于苍茫宇宙中的那一点孤寂之情。因为恐惧,所以超越;深知渺小,力求不朽。
首先是立言的王吉。王吉曾从学自《韩诗》学者蔡义,开《韩诗》王氏学;能为《驺氏春秋》;又好梁丘《易》。《论语》研究上综有《齐论》和《鲁论》的特点,《汉书》评价“兼通五经”,是西汉比较著名的经学家。这样学者型的官员,对于家国的责任感其实是非常重的。
王吉此人对朝政对故主,心里其实都有一杆秤,这杆秤的名字,叫做“士人情怀”。《论语·子路》有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中国的士阶层自诞生之日起,便以超越世间的正义来主导自己的行动,过问世间之事。正所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和历史上很多“不合时宜”的士大夫一样,坚信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哪怕被误解,但依旧坚持原则、坚持信念。他的劝谏和倒戈,种种种种,都是士人匡扶社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它是独立的,他也是独立的。王吉不朽。
其次是立功的孙权和太史慈。这一对马背上杀出来的君臣,他们追求的从来都是一致的,在当时的乱世中,杀出属于自己的功名。
孙权乃东吴君主,连曹操都赞“生子当如孙仲谋”,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年岁上矮了曹刘一辈,总觉得孙权做事憋着一股“不愿为他人小觑”的劲。江东少主的名号,尽管有父兄之荫蔽,却也是靠着自己一刀一枪在江东立足的。
至于太史慈,这个在当时君主眼中带着部曲半游离于各个势力之外的名将,其实后来孙权也不敢太过重用他,面对当时众多的英雄豪杰,孙权始终活在某种叫做“神勇”的阴影之下。而太史慈,就是“神勇”的具体写照。“就像江东大位明明已经到了手上,可他始终觉得孙策是因为没有别的办法,才选择了他。如果周瑜姓孙、太史慈姓孙,那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这里。”可如果不是神亭,江东又如何能得到太史子义呢?太史慈最终不负东吴,刘繇丧于豫章,孙策命他前往安抚兵众,众人猜疑纷纷,然太史慈果六十日而返。陈寿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然也。
其实我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太史慈,那个时候不了解历史,只希望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最终天意难测,他带着一腔遗憾离世。太史令原本是掌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的官职,不知道身为太史后人的太史慈有没有窥看过自己的命运,可是如果按照他的生命史来看,他活的很有质感,他早就带三尺之剑,杀出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太史慈不朽。
再其次是立德的刘基,刘基在故事中始终是个布衣,但他却愿意为了自己的老部曲,愿意为了山越,甚至是很多不相干的人,主动卷入这个局中,而到最后,他的选择令太史慈唏嘘,但却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乱世中的选择——坚守自己心中的正义,保住自己尽可能保住的人。乱世之中,“天地不仁”,人才归仁。尽管太史慈最后不理解,但他用他的行动保住了很多人,他用行动呼应了刘基的风骨。“大德不彰”,刘基不朽。
最后,是那个游走于一切规则之外,用自己全部的精力热烈拥抱死亡,一生立坟的刘贺。刘贺对死亡的认知来得很早,可能比所有同龄人都早。因此他也是典型的用一生治愈童年了:或许他想用隆重迎接死亡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父爱的缺失,以及自己对父亲无法弥补的孝敬和爱。而且对于汉代人的死亡观念而言,刘贺对待死亡如此大张旗鼓,何尝不是想弥补父亲身后的凄惶,让黄泉之下的父亲,能够从他这里,借到一丝哀荣。
但是死亡追逐得久了,一如凝视深渊,我想刘贺最后的观念肯定变了,他在追逐的过程中,早就不再害怕死亡,他更希望自己能在活着的时候,就走出时间,所以后来的筑墓,更贴近于“向死而生”,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在追逐时间,顺手撬动汉王室的运转,让所有人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他的不可理喻和不可思议,然后再利用规则,去做一点点能做的事情。毕竟,他是个正儿八经的宗室成员,那些规则也是他成长的血肉,是他的一部分,只是他没有那种谨小慎微,反而有一种明知如此的潇洒,在多年与死亡的凝视中,他早就不怕了。
“丧礼者,以生者事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起死,事死如事生。”这是汉代人的生死观。那个时候生产力底下,生存条件是真的很艰难,人的弱小是非常直观的。但其实这种想法,由来已久,庄子在《大宗师》中就一再提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死有命,就像有白天黑夜的交替那样自然。何时生、何时死、怎么死、死后如何,这都不是能由人自己决定的。
因此,庄子才又说,“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既然把我的存在看做好事,那就把我的死亡也看做是好事吧。这是在死亡重压之下的故作洒脱,也是本土宗教融入日常的反应。久而久之,便逐渐演变成汉代人这种洒脱又郑重的生死观。《薤露》中说得更明白一些,“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这首挽歌,是对脆弱的生命最大的尊重和感喟!
刘贺想用一座墓来超越死亡,打败时间。就冲这篇小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成功了,我替他高兴。而作者也借此小说实现“立言”,达到不朽,我也替他高兴。
人之必死,无可更易。永恒不朽,然对于宇宙时空而言,不过须臾。承认吧,我们都怕死,我们都怕被遗忘,但是,现实却是如此清晰和残酷。刘贺在用和死亡打交道的方式认清楚了,我想,或许我们可以想清楚,在真正和死亡对视的那一刻,能多一份释然。
死生之间有大德。生死不能束缚的,唯有道德和意志。想清楚,心自由。
作者选择的主题很宏大,生死观的描述需要力透纸背的文笔,但是作者的风格却典雅自然,如潺潺流水,读来让人心生妥帖和安慰。
愿你我都能如作者笔下的刘贺般坦然随心,愿你我都能自由。
时间之下,最后一个要战胜的敌人是死亡。
最后还是用作者的话来结尾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也许他没有和任何人说话。我们每个人听见的,都不过是自己的声音。”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很幸运读到《海昏》,我第一眼就很喜欢。感谢《海昏》,因为它之于我,有非常非常特殊的意义。
总字数:2488
作者:玉斐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362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