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6|回复: 0

《素食者》:从现代性的视角反思主体性的丧失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谙于世事,不愿世故。

      UID
868
      积分
1048
      回帖
328
      主题
179
      发书数
0
      威望
794
      铜币
1825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7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7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惭愧。我也是在韩江获诺奖之后才注意到这位来自韩国的作家,诺奖颁布之后我就把《素食者》加入到了自己的待读清单里面但是我没有趁着热度马上就去读,这期间也尽量避免自己去看相关的书评直到这次共读才终于让自己下定决心拿起了这部小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虚构小说了,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繁体字小说,阅读过程中陌生字体带来的新奇感受和不断从熟悉的阅读节奏中被打断的间歇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这也让我第一次萌生出了做阅读笔记的冲动(效果还不错)。

  小说分为了三部分。第一部素食主义者以丈夫为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讲述,故事以丈夫对妻子的评价展开:

  「坦白說,即使是第一次和她見面的時候,我也沒有產生什麼怦然心動的感覺。不高不矮的個子、不長不短的頭髮、病厭厭的泛黃皮膚、單眼皮、稍稍突出的顴骨、彷彿害怕張揚個性似的黯淡平凡穿著──她走到我的桌前時,腳蹬款式最簡單的黑色皮鞋,步伐不緊不慢,看起來既不強壯高大,也算不上弱不禁風。 我跟她結婚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她身上沒有什麼特別的魅力,也找不出什麼特別的缺點。跟可愛、才華、優雅絲毫沾不上邊的性格,對我來說是很舒適自在的。」

  第一人称视角的讲述很容易让我们代入到丈夫的角色去理解整部小说,同时这样的处理也奠定了我们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基本采取了第一性的性别视角,自然而然地我们在小说一开始也就跟随丈夫的讲述默认了妻子平凡朴素不美丽的形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讲述了妻子做了一个梦之后就开始拒绝吃肉并做出了一系列奇怪的举动,直到在第一部中出现了以妻子为第一人称视角的描写,这个时候我们才终于知道了究竟是怎样一个梦使得妻子忽然就开始食素了。不同视角的切换为我们从故事一开始代入丈夫视角时从主体到客体的视角引入了女性视角这另一重视角的「她者凝视」,连续第一人称视角的中断使得我们又从客体视角回归到了主体视角,引发了我们对于自身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处理作者成功实现了文本与现实的互文。这样的视角切换同时把我们带入到了一种特殊的“场域”中,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我们失去了对常识和理智的感知,这就给疯狂留出了滋长的空间,只有当理智再次发挥作用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房间里的粉色大象已经长到了足够大。由此引发了我们的第一重思考并回应了作者在国家布克文学奖颁奖礼上的致辞同时也是作者希望《素食者》可以回答自己的问题: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

  “我做梦了。这句话妻子重复过两次。”然而作为丈夫的“我”却一点都不关心是什么样的梦让妻子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素食主义者,直至妻子瘦到没有了人形“我”也没有想起过带她去医院看医生。妻子的变化对于“我”的影响仅仅只是早餐的改变和长期禁欲带来的难以忍受的煎熬。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仗着酒气与醉意将妻子扑倒强行与其发生了关系。「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样,她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我”对于婚姻的期待完全是事务性、功能性的,不管是做饭还是做爱还是带去参加社长晚宴,妻子都只是作为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他者存在。当妻子进一步恶化直到再也无法满足这样一个世俗性期待时这段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

  「不是,是我沒臉見你。」这是作为父亲的岳父在面对自己女儿拒绝吃肉时对身为女儿丈夫的女婿说出口的话,同样在女儿割腕自杀进医院后身为母亲的岳母来看望女儿时对女婿说出口的第一句话也是「……真是沒臉見你。」,当身为至亲的父母都无法将女儿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无法理解甚至拒绝去理解女儿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想正是这种情感空间的冷漠以及对人的忽视才促使英惠一步步走向了疯狂。

  第一部在祝贺姐姐乔迁之喜的全家聚会中以众人强迫妻子吃肉妻子割腕自杀中达到高潮,当妻子做出割腕的极端行为时第一个反应过来的却是姐夫,是姐夫背着妻子送到了医院。姐夫的强势出场为小说第二部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二部胎记视角切换到了以姐夫为第一人称视角的讲述。

  第二部以一出话剧的落幕为我们揭示了萦绕在姐夫脑海里的一幅场景,由此交代了在第二部作为主角的“我”对于自己小姨子的欲望。「他素描本中的女人,雖然面貌模糊,但卻明顯是小姨子的形象,不,一定要是小姨子!」这同第一部中作为主角的“我”对于自己大姨子的欲望形成了对照,「大姨子與妻子長得很相似,但是眼睛卻又大又漂亮,而且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比妻子更有女人味。」在两部小说中分别作为主角的男性同时对对方的老婆透露出了自己的男性欲望,这与他们自己对于自己老婆的描述两相对照达到了矛盾的效果。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作为男性欲望对象的女性一直是以“他者”的形象出现的,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也容易让读者带入一种审视的目光去看待女性角色,而作为被凝视对象的女性也就在故事中丧失了主体性。韩江仅仅通过引入男性角色彼此矛盾对立的说辞就在这样一种单一的男性视角里创造了一个反思的空间使读者从客体视角回归到主体理性视角由此引发了我们第二重思考: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

  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对于妻子的感情不是爱情的他们又是怎么走进婚姻的呢?如果从一开始他们娶的就是对方的老婆(自己欲望的女性)的话,那么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我觉得结果不会有什么不同。首先爱情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不管是小说中的男性还是女性,爱情被解构成了对生活秩序的守护;其次性欲只能算作是对主体性迷失解释的果而不能作为构成主体性的因。如果要在更深次上解释男性集体性的道德败坏那就只能在外在现实上寻找根源(不是在为男性道德败坏开脱),现代性作为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浮出了水面。

  现代性作为异化的源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尝试理解的角度。在现代性的影响下人在不断被异化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自我异化,工具理性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小说中具体就表现在姐夫与妹夫这对连襟对各自妻子的态度上面,虽然他们对各自的妻子都不是很满意但他们都还是与对方结婚了,结婚对于他们来说都只具备功能上的意义,妻子被异化为了一个集家政、保姆、性伴侣为一体的对象,而对方的身材、样貌、工作、经济情况等无一不被视作了结婚的一个充分不必要项,只要对于妻子这一角色的基本需求还能运行那么这段婚姻就还能维持下去,他们要的就是把女性牢牢地嵌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被异化的女性是没有主体性的,甚至于这些男性也没有意识到作为男性的他们在异化别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主体性交了出去,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异化的机器一经启动就没有人能逃得过被异化的命运。

  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也就不难理解两段婚姻的破裂了。英惠的发疯导致作为妻子的她无法再满足丈夫对于婚姻世俗性的期待也就只能以离婚收场了。而姐夫的出轨一方面是出于对小姨子的欲望「小姨子的一切都让他心仪」,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艺术使命的追求,两者都同时导向了对个人主体性的夺回,出轨的问题从来不止是“性”的问题,牵扯其中的权力问题和控制问题也不容忽视,而这些的根源都跟现代性脱离不了关系。由此引发了我们的第三重思考:人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

  第三部树火以姐姐为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至此小说才终于迎来了一个直接的女性视角,借由女性视角的加入构成了我们进一步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小说英惠的异化从第一部以拒绝吃肉开始到第二部通过身体彩绘确立了自己植物性人格达到高潮最后在第三部中拒绝被当作人类看待妄想成为一棵树中走向彻底疯狂。在第一部的结尾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我打開妻子緊緊攥著的右手,一隻被壓在虎口中窒息而死的鳥,掉到了長椅下面。那是一隻小小的、已經掉了不少羽毛的繡眼鳥。那一道明顯的血痕,像是被掠食者咬噬留下的牙印。」

  攥死的小鸟作为生物性死亡的象征代表着英惠作为“人”的主体性死亡。这样的写作手法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刚刚在视频号看到的电影《马奇男孩》,14岁的乡村男孩马奇在经历了朋友的背叛、同伴的嘲笑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将自己最珍爱的公鸡头含到嘴里并用力地咬了下来。被咬掉的鸡头代表着男孩与过往自己所珍视的一切美好道别,代表着不被理解的一部分自我的死亡,从此那个童真的马奇就不得不长大开始学着独自面对这个险恶的成人世界。

  作为“人”的主体性死亡之后,英惠通过姐夫的影像创作在全身画满鲜花和叶子的身体上复活由此确立了自己植物性人格的自我认同直到自己从精神病院跑到森林里像一棵真正的树木那样静静地站在大雨里想象自己从此就是一棵树再也不需要吃任何东西只需要喝水就够了至此英惠完成了自己主体性的找回,可以说她是以一种“人间失格”的方式确认了自己的存在与意义。而拍摄这件作品的姐夫则通过艺术成就的达成实现了自己压抑自我的实现下的主体性找回,「丈夫喜歡拍攝有翅膀的生物。」,鸟的意象在整部小说中也出现过好几次,在这里则代表了他的存在焦虑,生活上要依靠妻子职业上也一直没有什么突破,人生就像是被困住了一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天在英惠家事情败露之后他要跑到阳台做出像鸟一样的动作想要从阳台的栏杆上面跳出去。

  父亲是一个极其大男子主义的人,又深具一家之主的威严;母亲隐忍又怯弱;姐姐仁惠作为长女承担起了对所有人的责任因此也逃过了一部分责罚;弟弟英豪不敢违逆父亲只好向外输出暴力得益于自己作为男性的性别优势逃过了来自内心的崩溃。只有妹妹英惠承受着来自父亲的暴力直至十八岁。在这样非正常的童年经历里长大让英惠没有获得哪怕一丁点剂量对外在环境的信任,这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存在性敏感度使得她更容易感染上本体性焦虑,本体性焦虑转移让人的行为变得非正常化。在应对不确定、充满敌意的环境时,内在可信任性感受的缺失正好映射出外部世界的不可依赖性。这种不信任进一步加重本体性不安全感引发存在焦虑由此导致主体性丧失。而这一切又不得不归功于现代性,在现代性的影响下个人对外在环境的不信任映射了自己内心对于同一性和连续性自我的不认同,信任体系的解体引发本体性安全的动荡,而这成为了造成一切悲剧的根源。

  最后再来说一下作为第三部主角的姐姐仁惠。仁惠一直作为其他人的配角而存在,作为家中长女她隐忍克制,作为妻子她坚韧独立,作为母亲她强大负责,作为姐姐她关爱又深具同理心。「她沒有真正享受過生活。有記憶以來,她只是一直默默地在忍受。」,那么她又把自己的自我放在了什么地方呢?她不是没有自我,她只是把自己的自我搁置了。「不管她怎麼環顧,怎麼尋找,也沒有發現能接納自己生命的一棵樹。沒有哪棵樹願意收留她,只是像一隻活生生的猛獸那樣,頑強而威嚴地矗立在那裡而已。」。姐姐通过自我奉献在他者身上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通过成就他人达到自我的实现,也许她也曾感受过来自放纵自我的诱惑「“也許……”她打破了沉默,輕輕地說道:“要比想像中簡單……”她遲疑片刻後,繼續說著:“我是說……發瘋。”」但是她身上特有的理解和同理心使得她获得了对主体性丧失的免疫。

  这似乎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在现代性影响下作为个体的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自处?我们又该如何夺回属于自己的主体性?《素食者》是韩江给自己的答案,而我们自己的答案则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寻找!

  总字数:4118
  作者:冷子兴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429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6:15 , Processed in 0.0610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