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6|回复: 0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苏联——读《布罗茨基传》前半部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205
      积分
1257
      回帖
172
      主题
237
      发书数
13
      威望
1039
      铜币
5584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4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3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2岁时,当其他同龄人还刚刚大学毕业,或是热衷于浪漫主义的诗句时,布洛茨基已经周游全国,经受了普罗大众所需经受的生活,承担了来自国家政权荒谬的迫害。在诸多同龄少男少女仍热衷将诗作看成幻想中的自我,以“琴弦般的”声音朗诵莱蒙托夫“我要么是上帝,要么谁也不是!”的时候,布洛茨基已经意识到诗作来源于生活本身。

  约瑟夫在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前人或同辈的长处,譬如在斯卢茨基那找到了“诗句的力量”,学会一首诗的构成和文本的语义结构;他终生都欣赏乌夫里扬德那种“不胡搅蛮缠但却非常机智”的诗歌技巧,发展了后者的押韵诗学;从巴拉丁斯基看到了“带着近乎加尔文式的勤勉”发展主题,书写灵魂的方式;更从长辈阿赫玛托娃那儿认识到“说给一个人听的话,也是说给全世界听的,这就是灵魂对存在作出的回答”,譬如《蔷薇》中“你不知道你已被宽恕”,以及后期安娜创作的母体“安魂曲”,着实给约瑟夫上了一课:“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千万人民在用她的嗓音呼喊”……阿赫玛托娃对待年轻诗人的热切关照我早有耳闻,不过她把约瑟夫当作一位势均力敌的人,实属罕见——她不止一次提到布罗茨基的一个思想,即诗歌中重要的东西就是“构思的伟大”。

  在他接近阿赫玛托娃的时日里,布罗茨基也经历了爱情悲剧、自杀未遂、疯人院和监狱,与巴斯马诺娃的恋情滋生了他的个性,养育了他的情感,后来却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灾难,教他精神萎靡。恰此时,偶然事件又促使他成了政治迫害的对象。当他拿着《人民颂》找到安娜时,后者不止高度评价了诗作本身,还有那种作为诗歌产生之前提的道德的纯洁和坚韧。

  对布罗茨基的迫害令人唏嘘:一个苏维埃体制中无足轻重的“小螺丝钉”列尔涅尔,身为一个急切想与自己的犹太身份划清界限的小纠察队长,不善见风使舵的犹太人布罗茨基对于他来说恰巧是个疯狂迫害的合适人选。搜集资料、找出“罪名”、在后台支撑下一步步以荒谬而不符实情的审查报告把布罗茨基送上了社会法庭……列宁格勒作协都将此视为一个具有社会-政治意义的可怕事件,但对于当时的布罗茨基来说,出院后不久得知玛丽娜同自己挚友的关系,失去自己视为妻子的那个女人,才是真正的悲剧。

  然而,即使在出院后直到被逮捕的那几个月里,逃亡中布罗茨基的诗作也仅仅体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哀歌基调,不太能让人感觉到那可怕的写作背景:“你会像一只耗子,/向那个地方狂奔,/似乎无论那地方怎么称呼,/都可以在声音中押韵。/……就是说,这是春天。/静脉涨满了鲜血:/你只要一把它划开,/大海就会涌向缺口。”这种心态更像是一位欧洲绅士,或是一位19世纪农场主,一点都不像一位被民警追得到处跑的苏联异己分子。1964年1月18日,当民警闯入他的住宅威胁他在三天内找到工作否则就被逮捕时,他的脑海中也还是想着如何给诗歌结尾,那首诗是《身着棉袄的园丁,当乌鸦……》。

  布罗茨基在狱中不断写诗,他的诗歌哲学也在此诞生了。痛苦被视为人存在的一个前提,世界被当成它本来的样子接受。他不怨诉,也不怜悯自己。卡夫卡的《审判》已经表明了一个不知为何遭受审判的人也可能感觉自己有罪。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存在罪孽感,这种罪孽感至始至终存在于布罗茨基的诗歌中。与此结合的还有宽恕主题,阿赫玛托娃那句“你不知你已获宽恕……”布罗茨基一生都记着这句话。

  流放中的布罗茨基干了各种农杂活,做过木桶,铺过房顶,赶过马车,甚至还在科诺沙生活用品联合工厂里搞过摄影。当然,他也思考了出了两条诗歌艺术原则。第一是跟随自己的直觉,绝对独立于各种规则、范式、权威和读者之外。第二则是结构:“比如说,要写一首关于乡村的诗。你一开始要描写你看到的一切,从土地开始,再抬起身来,一直写到树冠。这样你就获得了崇高。韵脚、比喻,最后来考虑。音节倒是一开始就出现了……不要用逻辑来串联各个诗节,而要用心灵的运动来联接,即便这运动只有你一个人懂……”

  与奥登诗歌的相遇对布罗茨基来说更像是神谕,前者在诗中许诺,一个以语言为生,忠诚履行使命的人,是会得到宽恕的。“人是有限的”已足以让他下跪,也足以让他意识到语言高于个人,也高于集体的存在。完成于1965年1月12日的组诗《话语的部分》正是他踏上这条道路的第一个标志。

  离开苏联以前,布罗茨基创作了两首长诗《以撒和亚伯拉罕》、《戈尔布诺夫和戈尔恰科夫》,前者让布罗茨基明白,上帝不是与犹太人达成协议的,而是带给犹太人一个判决;同时说明布罗茨基欲创造出一个具有无限含义再生潜能的象征形象的尝试获得了成功,然而有些地方还太过于复杂,表达得不够精准。而对于《戈尔布诺夫和戈尔恰科夫》,布罗茨基在晚年仍然称其为一部“特别严肃的作品”。这部长诗可以说针对自我进行创作,其素材正来源于布罗茨基两次在精神病院中接受检查的经历,诗人试图在自己恐怖、荒诞的经历中寻找意义。

  后半本书记述了布罗茨基离开俄罗斯去往美国,获诺奖,见奥登一面的生平……那也是诗人创作炉火纯青的盛年阶段,但遗憾的是我还没有读完。从前半本的诗人生平来看,布罗茨基关于诗歌的世界观已经基本成型了,就其诗歌体系而言,也已经有了模型,在未来,他将成为一个完美的诗人……对于他看待基督教与文化、俄国与西方这一块所表露的“矛盾”,我在读诗过程中仍不能很好地把握。但无疑我的很多困惑都已在前半本得到了回答。

  譬如词汇。词汇是诗人的武器,它能让诗歌成为利刃,也可以让一块上好的材料锈钝了。无疑,从所有的环境里掠夺词汇是布罗茨基的天赋,也是我在写诗过程中需要锻炼的地方。非科班出生的布罗茨基在24岁的年纪已经翻译了那么多外语诗人,仅仅为了学习,这着实令我吃惊。

  他与A.A的交往更是白银时代一段佳话。只有阿赫玛托娃一人理解了布罗茨基在流放中体验到的这一层面的精神危机;而对于后者,能履行“语言即生命”一语的道德模范也只有阿赫玛托娃与奥登……阿赫玛托娃在《安魂曲》中个性分裂的状态,也直接影响了布罗茨基对自己写作的预设……这才是我理想中诗人交往的范本。

  对于布罗茨基的诗歌——融合复杂生活、意象于一句的能力、冷静而直至人心的劲道,我只有用诗表达敬意。

  在低处
    ——致约瑟夫.布罗茨基

  正是在湖边,杨柳那一记喷嚏
  让他想起鱼竿的软弱。
  蚂蚁只在诗人高深的颧骨爬动
  顿悟总发生在一个多余的午后。
  那些无法评判的时刻里,醉鬼
  有野风簇拥……突然获得宽恕。
  二线城市的夕阳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路中央褐色土堆以狼匹的姿态
  蹲守无需终极目标的科学学院:
  杜鹃花越粉艳,就越寂静。
  而异乡,越单调就越无辜。
  请听我说:有许多词汇
  光鲜、委屈,让人流汗……
  而且我永远也不能使用。
  窗台下离别延伸的长度,正等同于
  窗纱湿透的速度。远处,某一种可能
  正消失于立夏,第一句“睡吧……”
  “人是有限的”也足以让我下跪。
  每一行诗都已记录下可怖的空白,
  而这个世界也会满足,若它有眼。

  字数:2448
  转自:海女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651794/
[发帖际遇]: woohoo345 只顾着仰头看云,被高跟鞋美女踩伤了膝盖,损失 2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23:41 , Processed in 0.0998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