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5|回复: 0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一)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喜欢黑白色~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

      UID
307
      积分
1230
      回帖
668
      主题
115
      发书数
48
      威望
742
      铜币
5398
      贡献
48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2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整本书是以作者本人为第一视角,讲述了她的工作,她的学业,她的爱情,她的向往以及她遇到的情感危机,和这个危机触发的她心中最恐惧的事情,以至于她一个心理医生都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书中有两条故事线,一条讲述了作者作为来访者,接受心理治疗的经历,另一条讲述了她作为心理医生接待形形色色来访者的过程,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四位来访者。

  这些故事互相穿插着讲述,直到作者结束自己的心理治疗。本书以心理治疗师的视角展开,作者大概率是想让读者沉浸式体验心理治疗师的日常工作。在诊疗室里,每天会迎来不同的来访者,作者一周之内接触的人是不同的,而下周,这些人又会再来,带着他们的成长或者新的烦恼,当然还不断会有新的来访者推开诊疗室的门,来诉说不一样的故事。

  我断断续续读了很久,才看完这本关于心理咨询过程的书。书中,作者向心理治疗师倾诉,对方耐心聆听,到书的结尾,作者逐渐被治愈。但这本书给人一种偏理科的感觉,像汉语言文字学那样,属于文学中的“理科”,充满了理论和分析,读起来晦涩难懂。

  读完后心里不禁犯起嘀咕:作者到底是怎么被治愈的?心理治疗师既没有给出 “你去做什么什么” 这类具体建议,也没有给她讲述让人印象深刻、振奋人心的故事。回想一下,好像没有看懂这本书。

  有些书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翻,第一遍作为读者完成最基础的枯燥任务-----一页一页把书看完,第二遍化身侦探带着一个疑问随意翻书去找线索,“嗯?她是怎么被治愈的呢?”这时读书就变得十分有趣了。

  刚开始,作者找心理治疗师,是为了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值得信任的地方,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对面的人在默默的倾听,时不时地纠正一些来访者要躲避的问题。

  对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治疗师都能捕捉到,并分析原因。作者说,来访者说出自己的经历,希望得到治疗师的同情,但是又十分讨厌同情,因为治疗师提供不了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治疗师一般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迫使来访者来做心理治疗的主诉问题,一般来说是某个大问题的其中一个层面,本书作者的主诉问题是:“与她交往两年的男朋友提出了分手,她想走出分手的困境。”在做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会用防御机制来屏蔽那些她们不想直视的问题,心理治疗师要帮助来访者找到能替代防御机制的东西,而不是让来访者卸下防御之后,赤裸裸暴露在情绪中。

  最初治疗时作者向治疗师痛苦的哭诉她男朋友的不可理喻,治疗师温德尔也帮她分析了,其实一切早有迹象,只不过作者忽略了,而且温德尔多次重申“你会有重要的事情要说。”都被作者挡过去,我们最抵触的往往是我们最需要看到的东西。

  正在经历“丧失”的来访者,就比如作者失去了男朋友,都有一种深层的渴望,也渴望被理解。治疗师帮助作者解开心结,用积极、包容的心态去编辑她的故事,允许她用当下最需要的方式------哭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慢慢的治疗过程中,作者讲述她还有一本该写还未写的书籍,她一想到这本书就会感到恐慌、担忧、自责和羞愧。她认为签了写书合同是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书的主题是“幸福”。她迟迟未动笔,感觉自己被拉扯着,一边想要供养家人,一边的自己又想做有意义的事。如果供养家人就需要完成这本书,如果不能交稿,她的财务状况和专业前途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正在她自我纠结的时候,她的男朋友走进了她的生活转移了她的注意力,而如今他们分手,她又不得不面对这本“幸福之书”。

  在治疗时,温德尔坦然地告诉她:“没有人会来救你。”

  作者当即回复:“我也并没有期望有人来拯救我。”但内心还是有一点波动。

  接着温德尔讲了一个很出名的卡通片里的内容,“一个囚犯在不停地摇着栏杆,绝望地想要出去-----但其实在他的左右两边都没有栏杆,都是可以自由出入的。”他停顿了一会,“他只需要往边上走走”

  大多数人看心理医生都会觉得自己被困住了,被自己的思想、行为、婚姻、工作、恐惧,或是过往所囚禁。出路总是有的----只要我们愿意去看到它。

  随后温德尔问道:“你准备好要探讨你斗争的泥潭了吗?”

  “你说的是和男友斗争”,作者问道,“还是和自己斗争?”

  “不,是你和死亡的搏斗。”温德尔说。

  由于旁观者清,治疗师的思维要比来访者本人领先几步。

  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几年前得了一种比较神秘的病,怎么查都没查出来是什么,有时候甚至会导致一条腿没有知觉。但是她把对健康和写作的担忧都藏在心里,默默承受着焦虑。

  对于病情她一直没有和心理医生坦白,坦白的代价就是必须要面对现实。

  在理发的时候,通过与理发师的聊天,她想到有些时候人们确实需要接受他们自己-----以及别人-----本来的样子。

  她的悲伤,因为生命已经走过一半而感到悲伤,但在这悲伤之上,还有一层恐惧,害怕自己比预期中更早面对死亡。对于一个单身母亲来说,留下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独活,简直是最可怕的事情了。

  在一次治疗中,温德尔听完她的叙述后,说道,这个问题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

  不确定性并不代表着丧失希望,而是意味着还存在可能性。

  温德尔对作者说,她有两个选择:她可以让他的孩子面对一个成天担心他会失去母亲的母亲,或者她可以通过自己不明朗的健康状况更明确的意识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宝贵。他反问道:“哪个听上去没那么可怕?”

  如何悦纳自己,珍惜生活中拥有的一切------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未知,即使不知道未来会带来什么,我还是要去面对它,处理好自己的担忧,把生活的重点放在当下。

  作者写道,我的身体状况让我更明确了该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哪儿。所以,作者最终放弃了写那本无意义的“幸福之书”,开始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在快要结束治疗时,作者说,我觉得我能更好的应付生活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内心更平静了。

  作者说道,温德尔并没有拯救我,但是他帮助我拯救了自己。

  我读第二遍时挑着作者就诊的篇章,才发现原来得病才是作者最大的心结,由于作者写文章的幽默和乐观,我一直以为这是无足轻重的小毛病,因为并没有确诊,而她却担心会因为这个病死亡。

  书的名字十分有亲和力,像是长辈或者好朋友对你的叮嘱,伴随着真诚的目光,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在书的序言中有一句话,当我们面对痛苦时,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始终是一条常识: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感悟,每一个都会点亮读者回忆中的许多事,这一连串的感悟在灵魂深处像音符一样,“叮咚叮咚”奏出美妙的曲子。

  幸福等于现实减去期望。

  慈悲而不原谅。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

  有时候我会忘了我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

  我们所有人都在以同样的速度穿越到未来-----每小时六十分钟

  痛苦并没有高低等级之分。

  轻视问题是不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唯一的方法只有接受痛苦,并想办法解决它。

  感谢男友跟我分手,没有再浪费我更多的时间。

兰溪桃花雨 评论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后感(一)(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书评
2692字

不如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1:31 , Processed in 0.0962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