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4|回复: 0

《初步举证》:正义的蒙眼布与撕裂的沉默——性别困境与法律反思

[复制链接]

用户组:进士

一蓑烟雨任平生

重建论坛勋章

      UID
615
      积分
5096
      回帖
1824
      主题
190
      发书数
108
      威望
3981
      铜币
26171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3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1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西方的法律传统里,正义女神忒弥斯的形象神圣而具讽刺意味:她蒙着眼睛,手持天平与宝剑,象征着超越身份的平等裁决。然而,这一女性形象所代表的理想与现实中的法律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法律的历史,长久以来是由男性书写、阐释并执行的,女性的声音和经验被系统性地边缘化,甚至排除在规则的制定之外。苏西·米勒的《初步举证》以一种戏剧性的冲突,揭示了这种象征与现实之间的割裂。

  《初步举证》的故事聚焦于刑辩律师泰莎的职业与个人经历。她曾深信法律的客观性,凭借敏锐的逻辑和证据,在男性主导的法庭上为性侵嫌疑人辩护。然而,当她自身遭遇性侵,从辩护者变为受害者,试图通过司法系统寻求正义时,却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书中将泰莎从自信到崩溃、再从自我怀疑到觉醒的心理历程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舞台上,泰莎既是质问受害者的律师,又是颤抖着复述创伤的受害者,这种双重身份的撕裂,直接质问着读者:法律所标榜的“中立”,是否早已被性别的偏见所侵蚀?

  书中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情节是:以前曾有律师以受害者穿着性感内衣作为“同意性行为”的证据。这一情节并非虚构,在1999年西班牙的一桩性侵案中,法官竟以受害者穿着“红色丁字裤”为由判决被告无罪,理由是“她的穿着暗示自愿”。这种将女性身体物化为证据链一环的做法,用男性视角的“合理性”覆盖女性主体的感受,正是《初步举证》试图解构的荒诞逻辑。

  苏西·米勒的创作源于其律师经历。她发现,在性侵案中,受害者常因所谓的“证据不足”败诉。法律要求的“完美受害者”形象——如及时反抗、清晰记忆——与现实中的创伤反应——如僵直、记忆混乱——背道而驰。更讽刺的是,法庭上男性律师常以咄咄逼人的质询对受害者进行二次伤害,而法官席上男性的比例长期占据绝对优势。以英国为例,2023年高等法院法官中女性仅占35%。这种权力结构使得法律成为男性经验的话语场域,女性则被迫在既有规则中“自证清白”。

  如果连以刑辩律师为职业的受害者都无法通过这套系统获得正义,还有谁能?

  法律体系本应保护权利,却因性别权力的嵌入而异化为压迫工具。要弥合正义女神象征与现实的鸿沟,需从制度与文化双重维度破局。

  在制度层面,应增加女性在法律职业中的代表性。例如,挪威通过“性别配额法”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女性比例达40%,类似原则可延伸至司法系统,确保女性法官、律师参与规则制定。程序改革亦至关重要,如英国部分法院引入“预先录制受害者证词”以避免当庭质询的二次创伤,或借鉴新西兰性侵法案中“积极同意原则”,将举证责任转向施害者。

  在文化层面,需打破性别偏见的教育渗透。同时公众需重新理解性暴力:它不是“私德问题”而是权力压迫。正如剧中泰莎的觉醒——她从“相信系统”转向“挑战系统”,正是个体反抗结构性不公的缩影。

  《初步举证》的价值不仅在于揭露问题,更在于提供一种可能性:当女性从法律客体变为叙事主体时,正义的蒙眼布终将坠落。苏西·米勒借泰莎之口发出的呐喊,不仅是戏剧的高潮,更应成为制度变革的序曲。唯有当法律殿堂中女性的声音不再被“理性”消音,正义女神的雕像才能真正从象征走入现实,成为所有人心中真正的正义守护者。

字数:1261
转自:九制的陈皮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92803/

[发帖际遇]: 烟雨红尘 在流浪艺术团客串小丑,获得 3 铜币 报酬.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20:23 , Processed in 0.1223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