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33|回复: 0

第一次谈话——读《社交恐惧症》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喜欢黑白色~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

      UID
307
      积分
1230
      回帖
668
      主题
115
      发书数
48
      威望
742
      铜币
5398
      贡献
48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3-29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闲海的诗歌以随意言谈或冷静的纪实性记录开启,在展开过程中充满令人惊喜的意外时刻,并且充沛真实的情感深度。阅读这组诗的第一首(《这一个作品》),就把我吸引了,以联想之韵引领前行,但最终,错位发生了,语境的转换释放了其隐喻之力——这是一个无精打采的彼此疏离的时代。显然,这样的叙述流动而精妙,创造了一种在错位中保持平衡的辩证运动。

  除此之外,另一个可以清晰识别的东西,是他诗中所隐含的荒凉、孤独以及生命的空虚与疼痛感,并且非常彻底。这种诗意形态几乎存在于他的每一个诗歌中,有时指向个人生活境遇,如《在下午等一个电话》《回到写作》《野猫》《第一次谈话》。有时触及他人,一种孤独与另一种孤独相遇,如其笔下的《杨黎出租房里的一张桌子》《客观描述》。有时指涉更大,具有历史和文化参照的广度,像《在1938年》一诗。

  对于存在的痛苦的认识和理解,我以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诗歌智慧。中国当代诗歌呈现的面目是高度零散化的,并且高度肤浅的。把诗视为温暖的美好的表达,视为意义与价值观的传递,视为公共演讲,视为社会进步的推力,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法,我们的传统本身也是这样的,但这导致了种种肤浅甚至虚伪的写作,大多数诗人热衷于反映社会热点,热衷于急躁地表达理性意义,热衷于传递悲悯与情怀,甚至热衷于描绘山山水水,风花雪月。事实上,这种东西早已应该搁置起来,不是暂时搁置,而是永远。因为无论何时,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都需要以身体为笔,以血液为墨。

  方闲海这些诗之所以令人过目不忘,在于他分享的就是他的心灵,或者说心灵纹理中的孤独与悲伤。他拥抱在这个物质化时代中存在的窒息感并且毫不保留。在他所呈现的每个细微场景里——无论那是偶然的一瞥或某个具体经历——都压缩着一个情感的幽暗海洋,这正是他的诗歌的深邃之处。

  虽然衡量艺术的标准是很难解释的,而且具有多样性。但是,把诗歌从意义的神坛上、把诗人从“自我崇高”的模式中拉下来,从而构建与之相对立的、新的消极能力的书写模式,我认为在当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显然,卡夫卡、贝克特、博尔赫斯都是这样干的。方闲海也是如此,他的写作表明——更多地专注于处理个人的生存孤独,展示一个时代的黑色痕迹,以增加人类理解悲伤、痛苦和绝望的经验总和——是其作品的标志性特征,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写作。2025.03.28


ps:自行车苗苗 评论 社交恐惧症
第一次谈话(社交恐惧症)书评
字数:930字

不如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23:37 , Processed in 0.0862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