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6|回复: 0

《英国病人》:永恒的异乡客

[复制链接]

用户组:版主

      UID
593
      积分
2620
      回帖
326
      主题
232
      发书数
0
      威望
2341
      铜币
7085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5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3-24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国病人》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反反复复读下来有一年多了吧,总也读不完。准确地说,不是读不完,是沉陷在那片沙漠海洋织就的梦里迟迟无法醒来。这个故事里的人,不,这个梦里的人,从固执的年轻护士到沉默的印度锡克爆破兵,从一个双手残疾不能再能偷东西的小偷,到燃烧着从天而降的英国病人,还有他断断续续的梦中之梦。这是一个支离破碎却又温柔漫长的关于迷失和等待的故事,把人的头脑紧紧夹裹其中,一同感受那痛苦却又甜蜜而可怕的沉沦,无法醒来,无法醒来……

  这个梦是怎么开始的呢?

  别墅,二战结尾意大利西北战线乡村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巨大别墅,在炮弹的撕扯下破开了可怕的大口子,年轻的护士照顾一位烧伤的英国病人。病人浑身已无法辨认,他的皮肤是黑紫色的,夜晚是深蓝色的,火苗金红,酒色血红,而他的记忆却是沙漠的颜色,无边无际,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又有无可言述的光芒闪烁跳跃。这个还没说名字的年轻护士为一本书的封面颜色而欣喜:

  “她走进故事里,知道等她走出来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刚才是沉浸在别人的生活中,沉浸在跨度二十年的情节里。她的身体里充满各种句子,各种时刻,仿佛从睡梦中醒来,心里因为一些记不起来的梦而沉甸甸的。”

  惊艳!这些句子充满了书呆子气,精准、细腻而又忧伤。这文字一下子就打进人心里,让我读一遍,又读一遍,再读一遍。

  然后就是梦中梦,英国病人的前世——开罗、无边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各种各样的沙漠的风、逆光里身后长出无数玻璃小药瓶像张开翅膀的天使巫医,寻找神秘的绿洲,寻找、寻找,直到他遇到凯瑟琳。

  书中所有人物里面目最模糊的就是凯瑟琳。我排斥她,因为她和英国病人之间那并不是爱,更是欲望,在完全陌生的北非对抗孤独的本能吸引;然而英国病人呢,他爱的是沙漠,是千百年来古老部落不倦寻找的沙漠绿洲,在意念与实际中都无法看清形状的地图上游走,向着灵魂渴望的最为纯粹的光。但他找不到了,历史挡在身前,战争撕碎了他的地图,而凯瑟琳是绝望里他唯一看到的光,虽然只是幻影,他也要引鸩止渴,他别无选择。在另一个层面,我也理解凯瑟琳。感情这件事并不按照人的意愿生长,也从来不在乎社会规则道德枷锁,要么内伤,要么两败俱伤。凯瑟琳遇到英国病人,是她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别无选择。

  但凯瑟琳不是重点,她更像一个符号,就像如影随形的撒哈拉沙漠,是推进人物情感展开的版图,是命运的手,促成一切的开始。

  我喜欢的是汉娜,她几乎就是年轻版的英国病人,也被战争夺走了魂魄,憋着最后一口气,和这个残破的人间作对。但她比英国病人幸运,她碰到了锡克兵。

  锡克兵才是真正的男主角,或者说,他是英国病人精神内核的延续。在描述他在英国学习拆弹及之后实践拆弹的过程中“地图”也多次被提及,他必须绝对集中精神在头脑中先完成炸弹这个精密仪器的内部地图构建,才能在实际中打败死神,成功拆弹。而构建地图的过程即是寻找,寻找一环通往下一环的联结点,寻找生命的密码,就如同茫茫沙漠中探寻绿洲,孤独、严峻而漫长。英国病人说他和锡克兵都是“国际浪子”,出生在故乡,却选择成为异乡人,终生都在路上——要么在逃离的路上,要么在归乡的路上。对在路上的人来说,地图便是命脉。而流浪时间久了,地图便取代了目的地,成为了流浪的唯一目的。

  这便是孤独。终生寻找,过去与未来,历史的硝烟、破碎的河山、残缺不全的肢体与灵魂,终归茫茫然不知所以的人类版图。

  读至此,怆然涕下……

  同名电影只演了英国病人和凯瑟琳的故事。很可惜,这只是故事最表层的浅浅一撇。其实别墅里的这些人,汉娜、锡克兵、英国病人和卡拉瓦乔,可以说非常明确的都是同一个人,同一个异乡客在不同时空不同背景下投射出的影子,有延续,有分离,在各自的破碎地图上流浪,终于交汇在意大利西北乡村的巨大别墅。这四个人所构成的多角世界是一个真正迷人的精神国度,是四本书、四道门在同一时间开启,四个本不交集的力量突然碰撞而彼此缠绕。

  我尤其喜欢详细描述锡克兵拆弹的那些细节。陌生化学制剂的名字、炸弹引信线路的精密、锡克兵在巨大的悲痛中集中了全部意念的决绝。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舌头上似乎也有浅浅的金属味道,有硝烟散去后似有还无的硫磺味,我也似乎在远处观看虔诚的意大利乡民在炮火中托举着圣母像游街而惊叹。谁能想到关于拆弹的文字竟能如此细腻浪漫,对,就是浪漫,仿佛炸弹也有生命,有个性和脾气,而拆弹的过程即驯服的过程,是两个个体处在一种复杂关系中的舞蹈,意念角逐,精疲力竭,向死而生。作者Michael Ondaatje所充分展现的语言的美,那种“身体里充满各种句子”的迷幻与魅力,是诗,是视觉符号所无法完全再现的。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无解,没有开头也没有结束。它描绘的是一场战争,一片沙漠,但如果不看结尾,这个故事其实可以没有任何具体的时间限制。它控诉了所有的战争,让一切“正义”都在巨大的破坏面前不值一提。它也描述了人性与善恶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些腐朽的美丽,病态的真诚,那些寻找,个体的群体的全部人类的,精神国度里永远的异乡客。

  而作为一个异乡客,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瞬间,透过重重迷雾,瞥见脚下地图千疮百孔的本来面目。在面对绝望和深渊一般的未来,我们的心理状态可能就像这本书所描绘的一样,是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孤独得让人战栗。尽管如此,噩梦中却也有那么一些让人沉迷其中的人与细节,无法自拔,让人生得以继续,让痛苦也析出一些美丽的滋味,梦幻的微光。

  然后便是惊醒——“身体里充满各种句子,各种时刻,仿佛从睡梦中醒来,心里因为一些记不起来的梦而沉甸甸的”。

字数:2000
原作者:艾小柯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076498/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1 收起 理由
wenxin + 1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际遇]: 牛妞 向地震灾区捐款 4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1:30 , Processed in 0.0765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