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83|回复: 0

《人世间》:扁平化的时代长卷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971
      积分
990
      回帖
51
      主题
219
      发书数
0
      威望
855
      铜币
3519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1
发表于 2025-3-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出生在1978年,东北的一个农村,89年的时候,搬迁到县城,上初中的时候,那个县城提格为县级市。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是一个钢厂的普通工人。我说的意思,书中的很多场景,感同身受。

  不过,也正是我是东北人,所以在看这本书时,对于一般场景的描写,带点挑剔。总是在具体年份出现的时候,会停下来回想,那年,我在做什么,我的们家过得怎么样。

  说真的,书中的哈市,一个省会城市,大家都知道是哪里,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那生活状况,好像比同时期的其他地区都偏低,或者说梁老师刻意强调光字片的落后,但是,就整体社会发展水平,我感觉,书中描写的,应该比真正的社会发展状态,滞后5年。

  文人的视角应该是普通人无法理解,或者理解了无法描述的。但是,那一段段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是会让人觉得与时代脱节。网络的出现,手机的普及,年夜饭的内容,好像都差了5年的时间。

  说回这书本身,我一直很喜欢梁老师,也一直喜欢当代文学,尤其对矛盾文学奖作品情有独钟。就梁老师本人的作品,我个人觉得这个没有《返程年代》、《年轮》好,就以往读过的几本矛奖作品,也完全落于下风。

  这是一本严肃的主流文学作品,对每个历史时期的特有社会问题,在这个家庭以及朋友群体中,几乎都有体现,就像一篇关于时代发展的报告文学,前面指出年份,似乎就能联想到,社会问题会在人物身上怎么映射。说真的,全都有,什么也没落下,但什么也不深刻。就文革的描写,几乎就是局外人,没有一点代入感,那些内容,还不及母亲对我讲述的,她在农村上初中时候赶上的那些事情让人印象深刻。就这一点,我觉得《三体》中对文革的描写都远在其之上,应该是梁老师刻意收着吧,没有往深了写。

  我感觉,很多城市都是以文化立足,再支撑经济腾飞,比如北京和上海。就文学作品来讲,《钟鼓楼》和《长恨歌》,从小人物到大时代,把这两个城市展现的淋漓尽致。就写城市来讲,这部书,我觉得没有及格,哈尔滨我去过很多次,中央大街的石砌路,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鸽子,还有随处可见的套娃和伏特加,这些难道以前都没有吗?我整本书体会到的,只有那个江边,和苏联文学作品。也许梁老师让你觉得这是哈尔滨,又不想直接说这就是哈尔滨。

  就人物而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周秉昆。但是,我觉得周家这些人,甚至书中的大部分人,一方面是不具备代表性,另一方面是缺乏真实性,甚至每个人自己从头到尾都没有连贯性。就梁老师着力描写的周蓉,几乎撕碎了我的对一个人物的概念,即使说是两面性都不合适,多面性,而且是相互冲突。整部书看,几乎很多人都是这样,没有完整的的人物形象,改变可以,但是总得有点由头啊。

  书中对人物的塑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作者写出来的,在人物语言和行为上,体现的不多。总的来讲,只觉得蔡晓光还算比较真实点。

  说真的,最让人感到亲切的,是聚会,无数次的聚会,朋友聚会,家庭聚会,各种聚会。也正因为聚会多,所以很多社会的变迁,人物的递进,都是通过聚会时互相说话中体现出来的,如果没有聚会,这部书的故事都没法发展。太局限了。

  最后说一下我对几个人的印象。周秉义,一生的矛盾体。周蓉,高智商的自以为是。周秉昆,偶现无脑的顽固派。周玥,比妈妈还缺心眼。郑娟,心态决定心情。赵晓光,高智商的社会人。

  最后总结,这个命题作文,得奖有点牵强。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总字数:1175
  作者:小武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1757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2 07:49 , Processed in 1.8427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