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回复: 0

追寻结局之旅的无限美感 ——从《寒冬夜行人》中看卡尔维诺的美学追求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085
      积分
841
      回帖
93
      主题
182
      发书数
0
      威望
703
      铜币
2472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4-30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卡尔维诺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他不断地探索新的道路、尝试新的叙事方式,同时总结出自己独特而敏锐的美学追求。在他1979年所著的小说《寒冬夜行人》(又译《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我们看到了新颖的叙事结构,也看到了他对于阅读与写作、文学与性别、政治意识形态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还可以说是他美学思想一场独一无二的盛宴。在卡尔维诺所著的文学评论集《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中,他援引并分析了过去一千年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并将它们放在新千年的框架中作了一次透视,深入而具体地阐述了自己在文学中的五个美学追求:“轻”、“快”、“精确”、“形象”、“繁复”。笔者想要分别从这五种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浅析《寒冬夜行人》这部小说中意蕴与美感皆丰、触动人心之处。

  轻——微小粒子对力场束缚的逃离

  轻盈,是翻开《寒冬夜行人》的第一印象。开篇卡尔维诺便用轻松的语言语调,对话的形式描写了“你”准备开始阅读此书的状态,“先放松一下”、“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吧”、“调一调灯光”,纸面以外的读者仿佛也通过这座特别的人称与邀请姿态的话语所搭建的桥梁,进入了这本书中,而随着阅读进程的持续,小说在不同故事的开头之间跳跃旋转,读者仿佛随之跳了一只轻盈欢快的恰恰舞。

  关于轻盈更为具体的体现:轻的视觉形象与微妙而难以觉察的思想和心理,则在第八则故事《在月光照耀的树叶上》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则日本文化风情浓郁的故事,开篇第一句话便是“银杏的枯叶像细雨一般纷纷落下,使绿色的草地布满点点黄斑”,而“我”正与桶田先生讨论如何区别每一片落叶与其他所有落叶所引起的感觉。枯叶如细雨,仿佛一切都失去了重量,或者说,万物都被放置在了同样轻盈的程度;而区别落叶无疑是极其微妙的,通过这种极细微的分解,我们仿佛可以更接近构成世界的本元。

  卡尔维诺所追求的,大概正是《寒冬夜行人》中的作者西拉·弗兰奈里所向往的:“我的书应像这只蝴蝶一样,具体、集中而轻盈地反映物质世界”。他通过把语言和故事变的这样轻逸,实现了对沉重的外部世界颇有技巧的躲避。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并不代表作者对外部世界的困难漠不关心,而是文学从最开始发展便有的一种生存功能——为了减少生活之重给精神世界带来的磨难与痛苦。培养这种轻盈的能力需要从另一个或许独特角度来观察、体会这个世界,不囿于个人遭遇的狭窄视角,不刻意灌输某种道德上的价值,这已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快——叙述时间的“相对论”

  叙述时间,即文学作品中故事展开的时间,和真实时间是大不相同的。一个决定人物命运的瞬间,也许会花费数页篇幅尽可能地描述细节,而平淡无奇的几年只是一笔带过。这也让读者感受到,对一个故事的期待,更多的时候不是由叙述的事件本身来把控的,而是由讲述故事的节奏。其实这一特征在民间故事与童话传说中有着极明显的体现,正如山鲁佐德每晚讲述的《一千零一夜》,她是如何借此救自己一命的呢?关键就在于把控叙述时间、叙事节奏,每晚的故事之间巧妙的连接几乎是强制地,让皇帝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接下来情节的等待中。而在《寒冬夜行人》这部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中,我们每读完其中的一篇故事,也就是所谓的某篇小说开头,也有类似的感受——对故事下文的渴求,书中的读者也受此驱使走上了不断追寻之路。

  文学作品中这种时间的相对性也体现着文本速度和密度的差异。“快”意味着精神速度大于物理速度,通过这样的迅捷也许便能传递一些特别的东西,正如烂柯人的传说:“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遂归,乡里已非矣。”在这里我想以小说尾声处简洁的语言为例来说明卡尔维诺的迅捷:从第十章结尾禁书作者被逮捕,到第十一章男读者又回到原来那座城市的图书馆,中间并没有交代男读者是如何应付被委托的间谍使命的、如何摆脱伊尔卡尼亚和阿塔圭塔尼亚的秘密警察的、又是如何回来的,实际上这些细节对于男读者能否找到所有故事的下文这一主线并不必要,在男读者整个冒险过程中,卡尔维诺的眼光永远锁定在这最基本的要素——寻找结局上。而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结尾,男读者收到了其他读者的启示:小说不一定要有开头和结尾,“一切小说最终的涵义都包括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这似乎在告诉他不必再寻找下文,而应该珍惜和柳德米拉共度的时间,于是他当即决定和柳德米拉结婚,当读者翻到下一页(也是最后一页)时,两人已成了夫妻,男读者马上就读完《寒冬夜行人》了。叙述时间在卡尔维诺的笔下被看似自由实则独居匠心地拉长缩短,营造了这种简洁而没有多余线条的叙事,使得男读者的整个故事就宛如一只箭,沿着直线发射出去,迅速、直接地伸入无限。

  精确——理性定理的运算与空间实体的延拓

  什么是精确呢?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是这么定义的:对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明确、周详的计划;诉诸清晰、敏锐、可记忆的视觉形象;语言尽可能准确,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表达微妙的思想和想象力。

  第一点虽是说工作计划,但我也把它理解为书写文学作品中的构思与安排。事实上,在第一次拿起《寒冬夜行人》这本书时,我便为这种精确的、整体性的结构所折服,不止是一个片段的惊艳,而是整本小说宛如一颗剔透的晶体。晶体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结构,它有着精确的分割与多面,规则有序的形态降低了它的混乱度,使得在熵增加原理主宰下自发走向混乱的宇宙中,有了这样一个细微的角落,拥有了极低的熵值,同时获得了某种独特的意义。通览小说全文,十篇故事宛如晶体的十个抛面,闪耀着各不相同的光彩,在我的想象里,这颗晶体的纵向剖面应是菱形的,从最上端也即小说开头的一个点出发,十个不同的抛面代表着主人公们在追寻一个完整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的新宇宙,而最后,所有的分叉宇宙又收束到了一个点,形成了一颗完整的晶体。

  对精确的探索往往有两条道路,对应的也是两个空间在纸面上以文字形式做出的拓印。一是对于没有实体的理性所在的精神空间,事件被提取出一种抽象的模式,再根据这个抽象模式进行运算和证明;二则是在布满物体的真实空间里,字句是三维空间在二维纸面上的延拓,虽不能如摄像一般直接记录下所听所见,但却可以表现事物所有可被感知的方面,只是文字的精确对个体的要求更高。

  精神空间的精确(也就是前者)可见于书中无数机警而深刻的比喻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你用刀刃在纸张中开路犹如用思想在文字中开路,因为阅读就像在密林中前行”;以及第六篇故事《在线条交织的网中》,是那么真实地描绘了一位大学教师苦闷的心理世界。关于真实空间的精确,尤以第二篇故事《在马尔堡市郊外》中密集、细致的形体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炒洋葱时,洋葱上的纹理先变成紫色,然后变成蓝黑色,尤其是洋葱的边缘,还未炒出黄色就变黑了”,“她的胸膛在大理石案板上每俯仰一次,身旁后的裙子边便向上抬起几厘米,露出小腿与股骨二头肌间的凹窝”。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寒冬夜行人》由十个故事的开头组成,为什么仅有开头?其实书中借女读者柳德米拉之口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始看一本小说时那种含含糊糊的感觉我也不反对,不过我担心,一开始如坠烟海,烟雾消散之后我那高兴劲可能也会随之消失。”人们有时追求的就是那种模糊和不明确之美,试想一切确定的、被安排好的未来该是多么无趣,未知反而能向人们展开无限的可能性,看似一无所有,其实拥有了一切。但这些不明确的东西并不意味着精确的丧失,有时要求的反而是高度准确的每一个形象。

  形象——视觉形象的“场”

  场是有引力的,它吸引并束缚住一些物质,而对于视觉形象而言,它的“场”正吸引着其他形象聚合,当这些形象彼此靠拢,直至组成了一个在视觉效果外还有着意义的故事材料时,书面文字便会慢慢注入其中,或者说从视觉形象中提取、再现,并且发展一种风格,最后文字将填满形象的整个场。那么最开始的形象从哪儿来?卡尔维诺回答说,他偏好的,是作为知识工具的、科学式的想象,这是科学家做出假设的一个阶段,也是他撰写故事中“即兴的故事逻辑”之外“理性意图的基础上执行的计划”。

  对科学形象的偏爱可以在《寒冬夜行人》的第三篇故事《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中观察出来。故事以“我”在一周中的日记手稿的形式展开,记叙了“我”在考德雷尔先生的委托下帮忙记录气象数据,却因茨威达小姐被牵扯到一场越狱行动中。故事中籍由气象、气象仪器这些科学意象,表现了“我”的内省探求:通过观察气象仪器、记录气象数据这份有规律的差使,自己糊里糊涂、犹豫不决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变;同时,在这些无生命物质的状态中,“我”逐渐识别自己,气象台仪器的嘀嗒声(“仿佛天体本身的声音”)、晨风留下的卷云、气压计下降的示数、呼呼旋转的风速器,这些迅速而剧烈的动乱,反而让记录数据的“我”感受到了莫大的宁静,如同乐队指挥主宰气象变化之声,体会宇宙的完美秩序、掌握宇宙的各种力量。

  还有发人深省的一点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预先制作好的影像(也就是一种间接形象)中,大众化的电视剧与电影之外,还有短视频、画面优良的游戏不断地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人共享的图像正逐步磨平每个人想象力中尖锐的、独特的那一部分,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心中不再有属于自己的记忆碎片之组合,都是供应给我们的相同形象。图像是那么容易获得,比文字阅读更轻松、更鲜艳、更持久,我们是否还会选择艰苦地阅读与缓慢地吸收呢?我们是否在逐渐丧失我们自己寻觅、组装故事材料的能力,也就是想象力呢?这些问题是值得新千年的我们不断去探索答案、尝试解决的。

  繁复——联系一切的网络

  在《寒冬夜行人》中,女读者柳德米拉(也就是我们的女主角)说:“我现在最想看的是那种只管叙事的小说,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地讲,并不想强加给你某种世界观,仅仅让你看到故事展开的曲折过程,就像看到一棵树的生长,看到它的枝叶纵横交错。”这也许正是卡尔维诺对于文学繁复性的追求,也是对《寒冬夜行人》这本小说结构的精准概括。当代小说有时遵循的不再是古老的线性叙事传统,也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作者对人物情节充满距离感的操控,它可能是一部开放的百科全书,从某个细节开始无尽地展开,文本饱满的几乎溢出纸面;或者是在“由众多系统构成的系统”里,作为联系万物,或者说“一切和其他一切”的网络。

  也许有人反驳,这样的书写并未体现作者自己的价值,难以体现文本背后创作者的独特性,不过是客观知识、细节元素不断地堆叠。但实际上,这些看似人工雕琢的繁复反而能让我们切换视角,从自我外部出发审视生活,远离个体自我单一视角的有限性,从中才能诞生出无尽的自由和源源不断的创新。

  而在《寒冬夜行人》中,卡尔维诺将十个各不相同的故事各自浓缩为几页开篇,它们通过繁复的网络环环相扣、层层嵌套,真正实现了一种独特而开阔的视角,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这十个故事是如何通过男女读者共同的追寻嵌套在一起的:最初,男读者在书店买了《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可书中仅有开头,去书店置换被告知该书与《在马尔堡的市郊外》装乱了,于是购买了后者,并在这里结识了遇到相同问题的女读者。可这本新买的书的内容不仅与之前的开头毫不相干,并且也出现了印刷错误,两人询问教授想获知这本小说下文,听到的却是另一本只完成了开头的截然不同的小说《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接着,女读者的姐姐声称这本书是有后半部的,并开始讲述她所谓的后半部《不怕寒风,不怕眩晕》的开头,这和之前的书也都毫无关系;男读者只好去往出版社追踪,才知道谎话连篇的译者马拉纳欺骗了编辑,用《望着黑沉沉的下面》的译本充数,造成一片混乱,他看了马拉纳给编辑的信,信中马拉纳声称自己在为苏丹王后翻译作品,但总在最精彩的地方终止翻译只留下开头,这些信件碎片化地发展为混乱不堪的模样,似乎每个细节都迎来了多个堆叠、分叉与展开。随后男读者阅读了马拉纳寄给编辑的小说,弗兰奈里的《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男女读者汇合后,男读者意识到,马拉纳信中的女子代指的都是女读者柳德米拉,他开始阅读女读者书架上同一个作者(弗兰奈里)和译者(马拉纳)的另一本书《在线条交叉的网中》。随后小说的视角切换至作者弗兰奈里,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他与柳德米拉、马拉纳、男读者三人的交流,并且他给了男读者《在月光照耀的树叶上》这么一本书;男读者为了寻找伪造小说的马拉纳来到南美洲,可当他刚下飞机,书就被夺走,又从柯里娜那里收到了仅有几沓书页的《在空墓穴的周围》,还被关押到了监狱里;最后,男读者依旧在追寻一个故事结尾,与一位禁书作者联系,获得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手稿,这也是最后一本书中书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十篇故事都是通过男读者的阅读(或者聆听)而逐一展开的,故事一则接着一则,仿佛是一个个细节详尽而形态各异的点,男读者的遭遇则是连接点的一段段直线,而且最终构成了一个齿轮状的回环。尽管这十篇故事的类型与形式不同,但其传奇性的内核却是统一而相似的,正如卡尔维诺自己所说:“一个以第一人称讲述的男性人物发现自己要充当一个不是他的角色的角色,他处在这样一个形势中,由一个女性人物实施的吸引和一个敌人集体的暗中威胁的逼迫,在他身上毫无退路地纠缠在一起。”

  卡尔维诺的美学追求是通融而诗意的,比起下定义式地争论何为文学经典,他更希望我们恢复对文学的信心、保留文学的传统。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无比清晰地看到卡尔维诺的这五种美学追求、以及他是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实践这些理论的,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印证了他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所说“有些东西只有文学通过它独特的方式才能够给予我们”。

字数:4943
原作者:Eristetty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114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 13:11 , Processed in 0.0871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