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媒介隐喻和娱乐至死的批判 最近拜读了一本老书《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的经典之作中提出了非常有趣的观点“媒介即使隐喻”“娱乐至死”。这些观点揭示了媒介技术对人类认知、文化乃至社会结构的重塑。这些个观点在当下信息爆炸、短视频肆虐、算法推荐主导的时代显得尤为尖锐。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有失偏颇处希望各位斧正。 1.媒介就是隐喻,形式是如何吞噬内容的?波兹曼认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并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通过自身的属性比如说表达方式、信息内容、传播速度等等方法改变了信息的呈现逻辑。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八九十年代的印刷品时代,人们表达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决定了我们所表达的文字需要深度思考,需要完善的线性逻辑和抽象思维的理性对话,这种信息传播媒介从某种角度上培养了公众深度思考的表达方式。 2.在波兹曼所处的电视时代,电视上的图像和娱乐讽刺叙事成为主导,各式各样的信息被简化,被解构成娱乐的脱口秀,诸如政治、宗教等严肃议题被强行塞进娱乐的框架。 3.而我们所在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将碎片化和及时化的叙事方式演绎到了极致。人们被包裹在信息爆炸的中心,算法成为资讯唯一的推荐,连贯的注意力成为时代的稀缺。点赞和热搜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值得关注的内容,甚至人的价值评判也被流量所异化,即流量大就是正义。 4.所谓“娱乐至死”便是端庄严肃的话题沦落为消遣。在书中,波兹曼对电视节目把一切包装成娱乐节目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在脱口秀演员的段子声中,公众逐渐失去了理性讨论的能力。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各种低俗烂梗层出不穷,当感官的刺激代替了逻辑的思考,短视频快速切换的画面、强节奏的音乐和情绪化的叙事方式、复杂的问题被简化成性别的二元对立,观众沉溺于及时的快感,丧失掉了耐性与理性的思维。 5.当我们在刷短视频时,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推荐甚至可以说是在投喂你所偏好的内容,创建独属于你的信息茧房。这种行为表面上是你自己的“自由选择”实际上是技术对人性弱点的利用:人们对娱乐、争议、情绪化内容的本能偏好。同样,人们对这些充满低智极端的内容的偏好如同劣币驱逐良币一样倒逼内容生产的低智化、娱乐化。也许最后,人们会在“自由”的选择中放弃深度的理性的思考。 6.波兹曼的观点并不是否定技术上的进步,而是旨在警醒世人:不要让技术把文明异化。当我们面对被媒介所不断压缩的意义空间时,我们更是应该要追问:这些更快更爽更解气的过程中,是否正在消耗那些真正定义着人性的事物——沉思、对话、共情?也许我们真正的抵抗便是始于自身注意力主权的夺回吧。 7.有人说,现在人的生活压力这么大,看点短视频玩玩梗怎么了?有必要上纲上线吗?的确。在当下这个短视频主导的媒介生态中,人们用戏谑、反讽的姿态解构生死、尊严等严肃议题,既是面对现实压力的回应,也是这种媒介重塑认知的必然结果。我们现在这一代年轻人所面对的,是高度不确定的社会语境。阶级固话,内卷加剧,公共事件的不公难以改变。传统的价值观比如“努力就有回报、天道酬勤”与现实的经验严重不符,有人靠脸发财、有人扮丑致富、有人撒泼打滚拿下百万家产、有人大字不识登上高雅之堂,这种玩梗般的解构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般的解脱? 8.短期来看,这种娱乐化解构确实能够提供心理上的代偿。人们在一声声玩笑声中消解现实的压力,在各自亚文化圈子的黑话“鼠鼠”“牛马”中找到自己身份认同的归属感。但是长期来看,这种“解脱”最终可能会走向自我的剥夺。 9.一切都是玩笑,一切皆可玩梗,一切都将没有意义。人们在对世界上的一切报以怀疑的态度时,最终会对一切失去信任,最终滑向虚无主义的深渊。我们用戏谑消解严肃,也就消解了行动的动力。当环保主义变成低俗烂梗后,谁还会认真讨论保护环境的举措呢?严肃的对话被娱乐殖民,公众的理性便在其中一点点消解,真正的社会共识终难以形成。 10.一棍子打倒年轻人的解构姿态,给其扣上批评的高帽无疑是傲慢的。我们承认解构的价值批判,但是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这笑声中保持痛感:娱乐至死不是最终的解脱,它只是一剂麻醉剂。或许,真正的出路在于:用解构打破旧的枷锁,以重新定义新的意义。年轻人不仅该有笑对荒诞的智慧,更应该有破而后立的勇气。毕竟,当生死尊严沦为玩笑,我们将会失去为了美好事物斗争的理由。 本人原创,2025年4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