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593
好友3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
在线时间222 小时
用户组:版主
藏经阁扫地僧
UID593
积分2068
回帖277
主题192
发书数0
威望1833
铜币3469
贡献0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222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
|
《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背景和人物都被设定在农村与城市的交叉地带。
主人翁高加林的生活一波三折。高中毕业,却未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在农村当上了民办教师,原抱着通过考试转为正式国家教师的希望,却因当地当权者生产大队长高明楼的因素,工作被顶替,变成了地道的农民。与刘巧珍相恋后,因为叔父转业当官,被一手拿下他民办教师工作的马占文调去了县城,成为了一名通讯员。在县城工作表现出色。为了能去大城市接受了黄亚萍的追求,抛弃了巧珍。被黄亚萍男友张克南的母亲告发“走后门”才得到通讯员工作,被辞退回到农村,而此时巧珍已嫁为人妻。
故事的结局,高加林不仅失去了工作,而且失去了爱人。
路遥在开篇引用了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有些岔路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对高加林而言,他的岔路口在哪里或者在哪些时刻呢?结局出现的原因究竟为何?
当时的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回到农村决定了他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难以有施展空间。他是一个集农村与城市特征的矛盾体。他出身农村,但没有干过农活,接受的是城市教育。在应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时间段中,他都生活在城市,过着与城市同龄人一样的生活。这令他身上的“泥土味”渐渐退去。正如他自己所说:农民一辈子是土地的主人,但也是奴隶。虽然他内心深处热爱着农村那片土地,但更熟悉的、向往的却是城市生活。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不被束缚于土地,不当土地的主人和奴隶。所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的成长经历来看,高加林很难甘心留在农村。
高加林失去民办教师工作、到县里当通讯员、被告发,这三个转折点都是他无法控制的外力导致。不论是打着公益还是私利旗号的高明楼、马占胜、张克南的妈妈、他的叔父,这几人在他的人生中都具有了决定性力量,而他却没有与之抗衡之力。
他在事业的发展趋势上无能为力。被辞退的直接原因是他选择能帮助他去大城市的亚萍激怒了张克南的母亲而被告发。但这在整个事件发展中只是一个催化剂而已。高加林本身受过“走关系”之累,作为生活底层的高加林们虽然痛恨裙带关系的不正之风,但是一旦有机会也会跳上这艘“顺风船”成为“走关系”的主角。非正规渠道的入职、平日里的大出风头已经决定了高加林会面临同样的结果,只是出现的时间早晚而已。
如果说高加林能够选择的,只是两个时刻。一是在他落魄时,是不是与巧珍在一起;二是在面对亚萍的主动时,是不是选择亚萍放弃巧珍。这才是他能左右的岔路口。
他虽爱巧珍,但出于冲动与巧珍在一起的前后,他“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没有熄灭”。离开农村去更广阔天地的念头从未消失。高加林与巧珍成长背景、人生观、世界观的差距太大,他对巧珍是一种没有共同语言、共同爱好为基础的朴素情感。他与黄亚萍之间虽有共同话题、共同爱好,但更多的是初恋的情愫,而非爱情。
与巧珍在一起时,高加林内心深处强烈地知道自己追求的并非是与农村姑娘在农村的生活,可是还是感性地选择了巧珍。与亚萍在一起时,他明知道爱的是巧珍而不是亚萍,但面对黄亚萍给他许诺去大城市的机会时,却理性地放弃了巧珍。
高加林在分岔口的摇摆性让他犯了两次错误。他的错误不在于最初选择了巧珍,而在于选择之后面对更大的诱惑时没有坚持,没有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的错误也不在于向往有着更广阔天地的大城市,而在于将恋爱与前途联系在了一起,给二者都添上了功利色彩。第一次错背叛了爱情,第二次错背叛了理想。抉择时不坚持原则性和缺乏责任性是高加林犯的方向性错误。“大写”的人应该扎扎实实地踏在大地上再抬头望天。追求远大的前程无可厚非,但不可冒进。
相较似乎悲剧的结局,高加林本身却并不是完全的失败者。让人钦佩的除了他才华横溢以外,更是他在不如意的境况下能接受现实,同时又尽可能地积蓄力量、实现价值。他在乡下教书时就深入钻研,回到农村卖馒头时又到图书馆看书,这是他教书时能发表散文、诗歌,在获得通讯员工作后能在工作中出色表现的原因。虽然他在思想上也有过反复,有过消极情绪,但都能在调整一段时间后振作精神,依旧怀有理想。外力过于强大时,可能无法改变环境、条件、生活状况,但能改变自己的状态和思想,只需要一个机会,他便能抓住,并施展才干。高加林的故事在小说中暂告一段落,但并未结束。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对人影响力的减弱,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小,高加林回到农村后,只需要一个机会他都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要么在农村,要么在其他城市。
好的作品能让人回味无穷,虽然路遥写的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我们依旧能看到高加林们的身影。现在农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依旧有差距,如果外在环境能给人提供一个更自由、更公平的舞台,恐怕高加林们就不会一心逃离故地,而高加林们在志存高远时,步伐需更稳健、踏实……
字数:1779
原作者:ann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47484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