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2262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7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5
在线时间176 小时
用户组:进士

UID2262
积分7151
回帖657
主题1389
发书数1208
威望4920
铜币20609
贡献0
阅读权限7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76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5
|
你是否还记得那本曾风靡一时,至今仍稳坐畅销书榜单的《被讨厌的勇气》?其作者岸见一郎先生,又携新作《你们聊,我听听》惊艳登场!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以对话为丝线,精心编织而成的心理疗愈手记。作者从海量的在线咨询案例中,精挑细选了30条极具代表性的问题,汇编成册。
这30个问题,如同生活的万花筒,涵盖了个人成长的困惑、人生方向的迷茫、职场的纷扰、亲密关系的纠葛等诸多方面。在每一个“你问我答”的瞬间,我们仿佛都能从他人的故事中,窥见自己的影子,在思考中照见真实的自我。
岸见一 郎 的回复,宛如一股清泉,流淌着“佛系”的智慧。他凭借细腻入微的思考、敏锐的观察以及睿智的剖析,引导提问者一步步拨开迷雾,让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这,正是心理咨询的核心要义——激发求助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众多提问中,有几个问题在咨询师群体中颇为常见,我结合作者的回复与自身的感悟,特此提炼出来与大家分享。
问题1:如何才能喜欢自己呢?
岸见一 郎回复:讨厌自己,是因为对标理想看差距。人只要活着,就在为他人做贡献,这么一想,无论如何都会喜欢自己。
不喜欢自己,本质上是对自我的不接纳。这种不接纳,源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拥有、没有能力、缺乏价值。而这种感受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那时我们从未被看见、被肯定、被需要。
在消极的评判中成长,在无休止的比较中自惭形秽,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外界的要求。这样的我们,又怎能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呢?
作者所说的“理想”,就是那座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的“应该”“必须”“我一定要……”的丰碑。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却忽略了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优点和特质。
作者有一句话特别好:如果能区分评价和价值,你就可以不在意外界的评价,也不会因缺乏肯定而自我厌恶。虽然摆脱这些影响需要时间,但只要我们开始踏上心理学的修行之路,就能慢慢恢复自身的能量,认可自身的价值。
问题2:怎么样才能摆脱讨好型人格?
岸见一 郎回复:讨好归根结底是因为不信任。就算是展露真实的自己,别人也不会离开。
讨好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从而确认自己的价值。这实际上是将定义自己的权利交到了别人手中。即使通过讨好获得了他人的喜爱,那也是以失去真实的自己为代价的。按照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失去了与现实的联系”。
久而久之,我们会在“假我”与“真我”之间挣扎,既不想总是扮演别人喜欢的角色,又害怕真实的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讨好的本质,是一种“向外求”的生存策略。若想调整为“向内求”,就必须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通过自身的价值感获得力量。
当然,这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远离我们,但我们又何必追求让所有人都满意呢?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既沉浸于“讨好”之中,又觉得不应该这样,内心充满了纠结。这时,我们要思考“讨好”这件事是否在消耗我们。如果我们乐在其中,觉得满足他人的要求能带来成就感,那这就是我们的处事方法,按照让自己舒服的方式继续保持即可,无需纠结。
问题3:我既没有热爱,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有岁数在增长,我好焦虑。
岸见一 郎回复:没有热爱也可以,不想成名也没关系。这么说吧,没有人生目标并不要紧。
看到这个回答,你是否会认为这是在劝人“摆烂”?其实不然。当提问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已经在思考了。心理学中有一句话:看见即疗愈。
在我看来,这位提问者并不满足于自己平庸的状态,希望通过实现人生目标来证明自己的成功。或许在他看来,没有热爱和目标的人生,就像一场寂寞的独角戏。
但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成功吗?那成功又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幸福呢?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成功关乎过程,幸福关乎存在。成功需要完成某些事情,而幸福是一种感受,无需通过完成任何事情就能存在。如此看来,即使一生平淡无奇、年老无成,我们也可以过得幸福。
问题4:如何与自己讨厌的人相处却不感觉取有压力?
岸见一 郎回复:对方的性格不会改变,我们也不用在意对方。只要保持心理距离,对方就会变得不重要。
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让我们讨厌却又不得不共事的人。这种人往往比较有个性,或者喜欢批评指责周围的一切。他们应该不只是让你讨厌,其他人对他们可能也没有好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明白,他们的一切“作妖”行为都是为了博得关注,就像小孩子哭闹是为了让家长陪伴一样。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存在感。
即使我们有意见,但如果别人都不主动提出,我们也不想当“出头鸟”。可如果对方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了我们,我们就有权利提出来。即使他因此感到受伤,那也是他需要处理的情绪。有时,正是我们的这个举动,让他有所收敛。
如果我们不想这样做,那就保持物理和心理的距离,非必要不接触,划清责任界限。你觉得讨厌是因为你受到了影响,如果你不为所动,他再如何也影响不了你。
问题5:我想攒钱,但是削减开支会让我很不开心,该怎么办?
岸见一 郎回复:如果你只关注了节省而无法关注今天,那存钱就没有意义了。你要重新审视根本性的目的。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个人的一个议题。我在还房贷的时候,总是舍不得花钱,会削减用在自己身上的一些花销,导致自己非常不幸福,觉得就是为了房子而活。后来我看了一本名为《最优解人生》的书,就改变了我的消费观。
在这本书中,作者说:今天不是实现目标的准备期,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不是练习,今天就是赛场。我们不能总是处于“准备”阶段,因为“准备”是没有尽头的。难道我们的一生都要在为明天和未来准备中度过吗?
虽然未雨绸缪是对的,但过度积累,甚至不惜牺牲眼前的生活,那就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非常缺乏安全感,或是匮乏感严重。那么,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真正的财务自由,不是苦行僧式的克制,而是找到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平衡点,让金钱流动承载更多生命意义。
结语:
岸见一 郎先生在这本《你们聊,我听听》中,用最质朴的话语启发我们:成长不是自我对抗的战场,而是温柔接纳的修行。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倾听内心的声音,那些困扰已久的难题,终将在对话的涟漪中找到答案。
字数:2432
作者:月影心语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6279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