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1802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4
在线时间19 小时
用户组:秀才
UID1802
积分961
回帖20
主题219
发书数0
威望841
铜币3660
贡献0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9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4
|
这段时间顶着烈日学车的间隙,有一搭没一搭和教练聊天,聊完了那几句嘴边的话,好像也就无话可说,倒有些当初后悔报这单人班了,要是三四个人一起学,也热闹些。其实,倒不是自己憋了多少话,找个人就掏心窝子说个痛快才过瘾,相反,早些年觉得心里深深浅浅里封存着一堆可说的东西,现在想来好像也就是那几句浮在嘴边的话。能说出来的也就是全部了,说出来不少点什么,不说也不觉得多点什么。说出来,有个搭腔的,时间过去,心里平静,也大抵就是这么回事。倒是来回班车上那一个多小时,打发起来不容易。按说一车上都学是学车的,也不是没得聊,主要是我学的慢,别人一个星期连轴学,很快就学完,我拖来拖去倒用了好几周,当初那些和我一起学的,早碰不上面儿了。这两次,我也就带上本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上车的时候翻翻书,下车合上书该吃饭吃饭,该打卡打卡,书里说了什么也不去想它。开始还好,看的时候嘻嘻哈哈这么一看,完了该干嘛干嘛,看着看着,看了大半本,不是那么回事了,越看心里越堵,这个堵不是觉得刘震云写得窝囊,看着心里来气,而是看着里边的人,竟然能多少想到自己,一想竟然没着没落起来。 当初买这小说也是冲宣传时的噱头去的,说这部小说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写出了“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但看了几页就觉得宣传过火了,用刘震云的话说,“宣传很雷人”。语言还是刘震云的语言,能接的上地气,接不上我的脉搏,而且前面部分那么热热闹闹一铺陈,我也就彻底把这宣传忘脑后了,就当看个热闹打发时间。 没想到,还是不能免俗,就这么被打动,就这么被生拉硬拽进这个我日日熟视却无睹的世界中去了。
似乎很久没有这种体验了。
说起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惯出来的毛病,看小说就怕这家长里短地噜苏,当代小说里好像还净爱这样的,话多,又没几句叮当响的,全是没话找话,比电视剧还电视剧,比现实生活还现实生活,当你觉得噜苏完了该正经往心里上捅了吧,没想到噜苏完了小说也完了,除了能记得人物命运,其他想不起来什么,如果文字不出彩,细节不动人,基本上就觉得是被作者逗着玩了。倒是看到所谓的先锋小说还对路,起码还悄没声儿地往你心上哗啦一道血口子,情节不动人,气氛有张力啊,全仗着不吭气,那份儿孤独和冷漠算是有了模样,但总感觉吧,一来先锋是学国外现代那一路的,所以总也脱不了那个影子,二来总觉得先锋小说怎么看都是年轻人写的东西,有劲儿,但没味儿,不够成熟大气,不够深厚磅礴。所以,一直看国外小说比国内的多,国内的顶多只看到五四前后,再往后的就看得少。但话说回来,看国外的小说,过瘾是过瘾,觉得怎么写这么好,这么巧妙,这么深刻,也就是说,看完就一个感觉,佩服作者,佩服人思想,佩服人功力,佩服人天才,但要说小说里的人物啊,怎么着还是个远,很少会联系到自己头上。就拿《百年孤独》来说,看完以后觉得这小说只有天才能写出来,不管国内的小说家多标榜受马尔克斯影响,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但小说里面的大大小小的奥雷良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没有。虽然人性是相通的,我们多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孤独谁没有呢?但魔幻现实主义,更多还是一种技术,一种能将孤独深刻化的技术。这点国内作家们似乎缺了点。刘震云说,“作品考验到最后,技术层面已显得不重要了。技术层面是多数人能达到的;非凡的胸襟和气度,却是少数人能修炼出来的”,大部分我同意,但技术层面我觉得不是多数人能达到的,如果技术只是敢码字,能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能以手写心,能捕捉灵感构思故事,那确实相当一部分人能达到,但小说的技术其实还是在小说之外,一流的小说家必然是天才,是思想家,通家,大家,只有游刃有余,方能写出好小说,使出吃奶的劲儿靠挤出来的东西,也只能是汗汗牛,充充栋,占占地方,骗骗钱,仅此而已。但现在看《一句顶一万句》,看法似乎改变了一点,我似乎也没那么反感小说里的家长里短了。全书都是家长里短,但这家长里短又和家长里短不一样,有些人写的家长里短是真家长里短,有些人写的家长里短呢,可能就是规律性的家长里短,是亘古不变的家长里短,这就像,同样的话,活得明白的人也说,活不明白的人也说,差别就不可以道里计了。
《一句顶一万句》写的事多,人也多,道理也许也很多,但事实就一个:“话找话,比人找人还困难”。书名就是主题。中国人熙熙攘攘了几千年,西方人有宗教,我们没有;西方人爱琢磨形而上问题,我们不爱,我们多世俗,多现世,多自足,但刘震云忽然说,中国人更孤独,因为西方人有什么话可以和神说,但中国人不信宗教,有什么话只能和人说,但人又是靠不住的,所以,中国人最孤独。如果刘震云是对的话,那孤独应该有外显和内敛之分的话,中国人的孤独恐怕内敛得居多,很多人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孤独。刘震云像做一篇论文一样,发现了这个事实,而且还是从上到官差士大夫,下到贩夫走卒身上发现了这个事实,所以,从这点上说,他很牛逼。他发现之后,还不急着三步并作两步地论证,而是东家长李家短地白话,东拉西扯,不紧不慢,看似什么都没说,又什么都说了,理儿全在事儿里。这点更牛逼。
五十开外的刘震云似乎出现了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苗头,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往的写作,喜欢把事儿往深里说,他说这恰恰说明没到深刻的阶段,就像登山一样,没到山顶说的都是山顶的风景如何,到了山顶说的就是山下的鸡鸣和炊烟。“最好的例子是孔子,儒学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但孔子的《论语》说的都是家长里短”。不管怎样,五十岁也未必就是真的爬到了山顶,孔子到五十岁的时候也只是就自己说自己,说“知天命”而已,没有放出“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可见,爬到山顶,感慨一下半山腰时的愚见谬见,固然也算是长进,但终究还是有点沾沾自喜的,真正明白到底脚下踩的是不是就是山顶,这也许更重要,但也更难。
罢了,对我们还兀自在山脚下的人来说,听听半山腰的人的吆喝,看看从山顶下来的人的微笑,然后低头走自己的路,爬自己的山,停停走走,两不耽误,也就是了吧。
总字数:2133
作者:skyline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2098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