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7|回复: 0

《基督山伯爵》牛在哪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802
      积分
961
      回帖
20
      主题
219
      发书数
0
      威望
841
      铜币
3660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1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是经典名著。我第一次读,大约是在初中,基本是跳读的,了解了一个梗概。这一次因为光棍节打折,集中买了一批译文精装版的名著,其中就有大仲马的《基》、和雨果的《九三年》等等。以前看到过一些“大仲马是通俗小说之王”“没有金庸的年代,我们读大仲马”之类的说法,这一次重读《基》,深觉语不虚。

  我将个人认为到的书中的一些精彩之处,择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主要从五个方面。第一,是《基》在悬念的营造、矛盾构建、人物塑造、篇幅控制等方面的精彩之处。重点分析一下第一章。第二,是《基》中涉及到拿破仑、路易十八的一些背景,法国大革命的流风余韵。第三,是“基督山伯爵”被陷害的经过、复仇方式的选择、说一点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母题“复仇”。第四,是《基》中的两种爱情,贵族的精神。第五,是以金庸的小说为例子,提一下大仲马对后世的影响。

  一

  《基》读到四分之一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地方,就是戏剧的模式,矛盾冲突不断,对话也特别多,但是大都很短,很少有大段的独白,三言两语就透露出大量的信息,如果跳读这些对话,就会忽略掉很多线索、槽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大仲马写过戏剧。尤其在前半部分、第一章的时候,小说在“戏剧性”上塑造的非常成功。

  (1)在文本结构上,印象最深的,是全书章节很清晰,每一章大概也就大几千字。但是几乎每一章的故事、对话,都发生在不同的场所,都有不同的人物出现。比如第一章故事发生的场所是码头,第二章是父亲家,然后是在恋人的村子、小酒馆、酒店订婚宴、检察官的订婚宴、审讯室、伊夫堡监狱、皇宫、旅店……等等。这种一章一个场所的变化的节奏基本维持了全书。这种场景变换,人物交相变换出场的好处,会让读者不停地感到新鲜、刺激。

  (2)在悬念、矛盾、人物的制造上,开篇第一章寥寥几千字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从这一章就可以集中看出来大仲马的功力。这就和大部分好莱坞的电影一样,开始三分钟,如果还没有交代清楚人物、没有一波高潮和悬念,那这个电影十有八九就要失败。因为选择太多,观众的耐心有限。

  那么,第一章精彩在何处?第一章开篇,大致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一个热闹的海港—马赛港—有一艘商船从远方始来,大家都在岸上等待。对于港口来说,船进船出,是习以为常的场景了。但是在大仲马的笔下,这个商船进港进的有些奇怪。因为:A、这艘商船开的很慢,好像船上发生了什么事。B、一条小船,有些急不可待地从岸上迅速向商船划去。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定就会好奇: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慢?这艘小船又是谁,为什么要急着向大船划过去?

  答案很快揭晓,这艘商船叫法老号,进港慢的原因,是船长在旅途中去世了。而急不可待坐小船的人是这艘商船的船主—莫雷尔。就像奴隶主关心自己的奴隶一样,船主自然也会关心与他身家性命攸关的商船了。在那个年代,在大海上航行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事故率非常高,所以才有神秘的东方、勇敢的水手、美人鱼等等传说。在小说的后面,我们还会知道这个船主运气欠佳,接二连三的在大海上损失了几条船以后,立即就濒临破产。大家自然就能明白他在这里的急不可待了。

  船主上了船,知道自己的货物平安无事以后,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大仲马,寥寥几句对话,将全书最重要的几个人物都写出来了。从这些对话里,我们最少能够知道以下信息。

  在人物关系上。(A)我们知道船长死后,年轻的大副当戴斯—也就是后来的基督山伯爵—主动代行起船长职责。这个年轻人,他有一个慈爱的父亲,有一个深爱的恋人。另外,船主很喜欢他,听闻船长去世了,当场表示要提拔他当船长。(B)船上的会计,当格拉尔,这个人业务能力不错,但人品有问题,船员们都不喜欢他,他和当戴斯关系不好,两人差点决斗。这一次在船主面前,他主动告密说,在旅途中,法老号曾中途在一个小岛停留了一天,并且“基督山伯爵”还带回来了一封信。(C)船主莫雷尔为人不错,对会计的告密并不太热衷,他比较欣赏“基督山伯爵”,听闻有一封信,也只是旁敲侧击的问了一下,而没有直接询问。当戴斯的回答说没有什么东西要给他,他也没有继续追问。当听说基督山伯爵急着要去巴黎,他还善解人意的给他放假,催促他赶紧回家。

  从上面的人物关系、态度、对话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至少有几个关键信息,钓起你的胃口,你知道后面将一定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这些信息是:(A)“基督山伯爵”在一个小岛停留过,并且是独自上岛,没有人知道原因;(B)他从岛上,带回了一封信,并且没有告诉任何人;(C)他急着要去巴黎,并且没有人知道原因。(D)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被他的同事知道了。而且这个人和他关系不佳,并且十分嫉妒他即将当上船长。

  当然,很多通俗小说,传奇、武侠、犯罪等等,在开篇一般都能制造出类似这样的悬念。但是大仲马牛逼的地方是,他在这些悬念里成功地埋进了一个后来的读者都知道,但是当时人都不知道的,究竟什么时候会爆炸的炸弹。给这个即将拉开大幕的故事构建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张力。这个炸弹,这个张力,浓缩在四个字里,构成了整部小说的历史大背景。这四个字像一块大幕始终隐藏在全书的叙事背后。有时候,它会向中间拉上,出现在前台,被观众看到;有时候,它又向两边拉开,隐身舞台两侧,让主人公登台演戏。

  这个四个字是什么?大家不妨猜一猜。

  二

  这四个字就是“厄尔巴岛”。就是法老号在途中停留过的那个小岛。为什么说这四个字构成了巨大的张力,是一颗后来人都知道但是当时人都不知道会不会爆炸的炸弹?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这个岛上有一个被流放的人:拿破仑。熟悉欧洲史的人都知道,1804年,拿破仑年称帝,随后他发动了一系列和英俄、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的战争,震动整个欧洲,成为欧洲不可一世的霸主。但是在1812年,他远征俄国的时候却因为寒冬元气大伤。最后,1814年,英俄、普鲁士、瑞典组成联军,占领了巴黎,击败了拿破仑。

  这个时候,拿破仑已经做了十年的皇帝。战败之后,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上,厄尔巴岛(200多平方公里)。在这里,他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诸位知道,拿破仑一生中,被流放过两次。第一次流放的“厄尔巴岛”,并非是他的最后葬身之地。一代枭雄,怎么可能就这样老老实实的束手就擒?过了不到一年,他就从英国人看守的小岛逃脱,回到法国。一路上,势如破竹,民众夹道欢迎,一枪没放的进入了巴黎。

  但可惜,好景不长,是因为拿破仑的这一次重登帝位,前后也只有101天—所谓的百日王朝—屁股还没坐热,就再次兵败,(滑铁卢),再次被流放。这一次,他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120平方公里)。这个小岛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拿破仑完全不可能逃出去。过了5年多,就去世了。

  法老号中途停留了一天的小岛,就是拿破仑第一次流放的时期。龙困浅滩,蓄势带来。他带回来的信也就是拿破仑的书信,就是书中的皇帝、元帅。知道这一段历史曲折的人读到这里的时候就会知道,接下来一定会有更大的风暴发生。因缘际会之下,基督山伯爵这个小人物,因为帮忙带了一封信的缘故,很可能将与拿破仑这个风云人物捆绑到一起。

  这里提一下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基督山伯爵》之所以让读来身临其境,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大仲马将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做了可信却又不夸张的勾连。拿破仑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基督山伯爵则是纯粹的虚构。“基督山伯爵”坐了14年牢的伊夫堡也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监狱建在一个长不足200米,宽不足168米的小岛上。埋藏宝藏的基督山岛也是真实存在的,10平方公里,岛上还有别墅和修道院遗址。一真一假,真真假假,让读者一边读一边忍不住想,自己读到的可能是一段真实发生的复仇故事。我觉得这算是通俗小说的一个很高的高度,就是让你觉得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深信不疑。记得我小时候读射雕,看到郭靖在草原上和成吉思汗的故事,和托雷的交往,我就把他当做真实的历史。

  我们说了这么多拿破仑,大家一定以为,这么传奇,这么牛叉的人物,在后面的故事中一定会出现,说不定基督山伯爵会跟他一起密商大事,打个仗,写几封密令,签个条约,影响一下历史进程什么的。就像金庸小说里,郭靖救了成吉思汗,韦小宝的通吃岛就是钓鱼岛,签了尼布楚条约,或者像今天流行的穿越剧,四爷啊什么的。

  但是,大仲马到底是大仲马。拿破仑这么传奇的人物,在后面的叙事中,虽然逃回了巴黎,重登帝位,继而又再次失败,但压根就没有正面出现。即使基督山那封信成功带回送到拿破仑党徒的手里,也并不会影响他的逃跑。没有那封信,他也照样成功。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大种马小心的平衡了两者,没有沦为“戏说”的地步。《基》里,拿破仑的作用,是用来判断人物政治色彩的砝码,你是否拥护皇帝,还是拥护国王。或者说,拿破仑就像一个催化剂,对全书的发展只起一个催化作用。

  有意思的是,大仲马的《基》中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拿破仑,却写到了拿破仑的一个对手,权力天平上的另一端,路易十八。写了一个什么场景呢?写他在杜伊勒里宫(1871年焚毁)的小书房里读书,读的还是诗(?),然后和一个公爵的对话。对话里,公爵告诫国王,“南方正在酝酿着一次大的风暴”,意思就是拿破仑可能要搞事,但是国王很淡定,因为他通过警察大臣,掌握的线报并非如此。

  可惜,形势斗转之下。警察大臣的消息还是三天前的。这时候,告密的维尔福抢先一步,来到了皇宫,密告拿破仑要搞事。路易十八听到拿破仑的消息后,立即从淡定,胸有成足,变成了恐慌!证实消息后,书中写他“猛地一下子挺直并站了起来,象是这个突然的打击同时击中了他的脸和心一样”,然后,他开始责问大臣,噼里啪啦一堆话。

  这个场景也仅仅只写了一节,几千字而已,主要也是用来引出维尔福告密这件事。但有几句话,我觉得一不小心,就会让我们忽视大仲马的功力,值得多说几句。

  在面对维尔福和警察大臣告密说拿破仑逃出小岛的时候,路易十八发了一番感慨:

  “路易十八向前跨了一步,象拿破仑那样交叉起双臂。“哦,这么说七国联军推翻了那个人,在我经过了二十五年的流亡以后,上天显出奇迹,又把我送到了我父亲的宝座上。在这二十五年中,我研究,探索,分析我的国家和人民和事物,而今正当我全部心愿就要实现的时候,我手里的权力却爆炸了,把我炸得粉碎!”

  “那么,我们的敌人抨击我们说的话没错了,什么都没有学到,什么都不会忘记!假如我也象他那样为国家所共弃,那我倒可以自慰,既然是大家推荐我为尊,他们大家就应该爱护我胜过爱护他们自己才是。因为我的荣辱也就是他们的荣辱,在我继位之前,他们是一无所有的,在我逊位之后,他们也将一无所有,我竟会因他们的愚昧和无能而自取灭亡!噢,是的,先生,你说的不错——这是劫数!”

  前面的那一段“我流亡了二十五年“和“我们的敌人抨击我们说的话没错了,什么都没有学到,什么都不会忘记!” 这两句话,颇值得玩味。

  路易十八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的弟弟,(其侄路易十七10岁瘐死狱中)。在登基之前,曾经饱尝流亡之苦,在经历、见识上,都不错。他说的这两句话是有典故的。当时法国大革命结束以后,王党复辟,整个欧洲的王室弹冠相庆,在维也纳召开了著名的维也纳和会。当时,在一次王党们的舞会上,有一个法国自由派贵族,冲进舞会大吼了一声,“你们什么都没有忘记,你们什么都没有学会。”

  用历史学家朱学勤的话来说,“这一声我觉得有穿越历史时空与人心的力量”。为什么?因为“什么都没有忘记”,这些王党没有忘记革命前作威作福的权力;“什么都没有学会”,是经过大革命如此极端、爆烈的洗涤,这些王党还没有吸取教训,还是以享乐,不思进取为事。如果只是以复辟王政为能事,还是会受到历史的报复。

  可哀可悲。在帝位岌岌可危之时,路易十八说出这句话,有一种悔悟,一种迟来的警醒吧。可惜虽然有此警醒,后来路易十八再次上台,也没撑多久,1830年的时候,法国的波旁王朝在他的弟弟查理十世手上亡了。

  三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从发展上看分为两大部分。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讲了基督山伯爵被陷害、入狱、遇到法里亚长老、逃狱、取得宝藏,打听仇人、向船主报恩的故事。后三分之二,讲述的是向三个陷害自己的仇人复仇的故事。

  这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从叙事上来说,前三分之一,是一个线索比较单一的叙事,最大的悬念是看基督山如何蒙冤。故事一往直前的向前发展,悬念一环扣一环,看了这一章,就想知道下一章发生了什么。故事的节奏,犹如夏日午后的疾风暴雨,突然,猛烈。

  但后三分之二,节奏似乎突然一下子慢了下来,有各种爱情、上流社会的交往,似乎枝叶横生。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一个复仇故事,如果你直接跳过了前面的三分之一,来读后面的三分之二,你会很纳闷:这跟复仇有什么关系?

  节奏为什么会慢下来。有一个理由不知道可站得住脚。试想,一个做了14年地牢,逃狱归来的人,并且还拥有富可敌国财富的人,应该如何选择复仇?此时的基督山伯爵才30多岁,在狱中学会了很多种语言,受到了智慧的洗礼,从一个出出场时候的愣头青,变成了成熟的男人。他知道了自己蒙冤的原因,知道了自己的仇人是谁。换做是你,你会选择怎样的复仇方式?或者说,怎样的复仇才能缓解你的痛苦?

  最简单的复仇,当然是直接一刀杀了仇人。但我想,最合逻辑,最解恨的复仇,一定是慢慢折磨,从你最珍视的东西下手,让你身败名裂,一直到最后时刻才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某某是某某,原来我是因为某某才被某某杀死的”。就像罪孽越大,刑罚越惨,古代通奸谋叛的会凌迟,千刀万剐的一样。

  基督山的复仇方式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复仇需要极高的耐心,智慧,慢慢布局。所以后面的三分之二,基督山再次出场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他逃离伊夫堡10年了。故事节奏的缓慢,某种意义上恰恰可以看做是复仇行动开展的有条不紊。

  那么,基督山具体是如何做的呢?这里要先说一下当初陷害他的三个人是怎样陷害他的。一个是商船的会计,当格拉尔,出于嫉妒,挑拨基督山伯爵的情敌写信告密,是始作俑者。第二个是基督山伯爵的恋人的堂哥费尔南,也是他的情敌,被爱情冲昏了头,被人当枪使唤去告了密,是直接实施者。第三个是检察官,维尔福接到告密后,发现牵连到自己的父亲,于是昧着良心,把基督山伯爵投入了监狱,相当于判了无期徒刑,完成了制造冤狱的最后,也是最沉重的一击。最后还有一个小人,裁缝,卡德鲁斯,是基督山家的邻居,算是告密过程的见证者,虽没有直接参与,但也起了一定的挑拨作用。

  当初这四个人除了检察官维尔福以外,其他三个人都是彻头彻尾的小人物。那么基督山出狱之后,又过了差不多十年,大概24年以后,这四个人现在境况如何。维尔福(司法),屡屡升迁,在巴黎成了身居高位的检察官,德高望重。续弦,有一个漂亮的十六七岁的女儿,和六岁的儿子。费尔南(政治),如愿以偿娶了梅塞苔丝,成为将军,贵族议员,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儿子;当格拉尔(金融),小会计,成了有名的银行家,百万富翁,还有一个我高度怀疑是拉拉的女儿(引用萨福,有同性密友,穿男装,对男人没有流露过一丝兴趣,跟密友变装私奔的时候,虽然房间里有两张床,但两人却睡在一张床上。)

  对于19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的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是名誉和财富。限于时间关系,这里关于法国大革命和欧洲骑士传统之类的就不说了。

  基督山伯爵针对各人的特点,分别设局下手。对于情敌费尔南,他从土耳其购买了漂亮的女奴海黛,掌握了将军背叛土耳其总督,发家的秘密,并且通过报刊进行了公布,最后逼得他妻离子散,自杀身亡。对于检察官维尔福,他从管家那里,掌握了维尔福早年通奸,有私生子的秘密,并且间接促使了维尔福的续弦下毒害死岳父岳母最后毒死儿子自杀;对于银行家当格拉尔,他制造了一个完美的“亲王”来结婚,制造假消息,导致银行家投资损失惨重,最后破产出逃,又被强盗敲诈,家产散尽。对于裁缝,则是明知他也被杀,也没有救他。

  当然,这是高度概括的。整个复仇过程中,基督山伯爵就像一个围棋大国手,从容落子布局;又像一个木偶戏的导演一样,小心地牵动手中的线,注视着各方人物的动作。牛叉的是,《基》里,这四个仇人,并不是独立的,比如,检察官与银行家的老婆,两人早年通奸,有私情,还生下了一个私生子;这个私生子又被基督山找来,包装了一下,故意去诱惑银行家当格拉尔订立婚约;恩人船主的儿子又爱着检察官的女儿;将军的儿子与银行家的女儿订婚了。他们的社会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关系网,互相推动故事的发展,互相看着对方一步步落入复仇之手。基督山伯爵需要从中间小心游弋,不要露出马脚。

  当然,如果是简简单单的这么复仇,《基》可能也就是个二流三流小说。它能够达到第一流的一个原因是,大仲马在写“基督山”的复仇时,也同时写出了他的反省,他的自我拯救,他的宽恕。具体例子大家可以看他在面对维尔福之子被毒死后的那一段自我独白,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

  复仇的根源在于以暴制暴,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以“复仇”为故事驱动力的小说可谓举不胜举。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有《赵氏孤儿》,射雕、神雕、天龙八部里面的郭靖、杨过都有苦苦追寻杀父仇人的情节,《哈姆雷特》、《呼啸山庄》 等等。

  四

  基督山伯爵深爱着梅塞苔丝,梅塞苔丝也深爱着基督山。等他逃狱回来,却发现深爱的人已经嫁给了情敌,生了个儿子,过起了贵妇人的生活。

  按照书中梅塞苔丝的说法,在两人再次相遇时,梅塞苔丝就认出了基督山伯爵就是当戴斯,是她昔日的爱人。但是,梅塞苔丝的这番话是在后面说的,而在前面的叙事中,大仲马并没有直接点出,而是通过一系列梅塞苔丝的反应,表示出梅塞苔丝对巴黎的陌生人“基督山”很可能已经起了疑心。比如,在一次宴会上,梅塞苔丝发现基督山伯爵不吃宴会上的任何东西。于是脸色大变,惶恐不安。因为“阿拉伯有一种动人的风俗,凡是在一个屋顶底下一同吃过面包和盐的人,就成了永久的朋友”。

  等到基督山伯爵利用他人之手,公布了将军的丑闻,将军的儿子前来找他决斗时。梅塞苔丝来找基督山伯爵了,苦苦求他放过自己的儿子。这个时候基督山伯爵面临两个选择:1、放过他的儿子;2、不放过;如果放过仇人的儿子,那自己就得死;如果不放过,则如何面对旧情人呢?大家猜一猜,基督山做出了什么选择。答案是,基督山决定放过仇敌的儿子,自己去死。我想,能做出这样的选择,除了爱情的力量,我们无法做其他解释。

  当基督山答应放过仇敌,也是旧情人梅塞苔丝的儿子后,梅塞苔丝做出了什么反应?大家再猜一猜,是欣喜若狂,是泪流满面,还是无动于衷?答案是无动于衷。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可能既气愤,也纳闷,心想这女人绝情起来太可怕了。

  但第二天早上发生的事情,解释了一切。第二天早上,基督山抱着赴死的心,奔赴决斗场。当仇敌的儿子到来的时候,这个前几天还拼死拼活,视父亲荣誉为生命的,要跟基督山决斗的小伙子,竟然诚挚的向基督山道歉了,认为基督山对自己父亲的复仇理所应当,要求取消决斗了。

  为什么一夜之间,剧情反转这么大。原来是他的母亲,把基督山之所以要复仇的原因告诉了儿子。一夜之间,本来就已经摇摇欲坠的父亲的形象,轰然倒塌了。这个视荣誉、尊严为生命的小伙子,和母亲最终净身出户。把全部的财产捐献给救济贫院(一百二三十万),母亲去隐居,儿子从军。

  书中还有一对爱情,算是后半个篇幅的一点亮色。船主的儿子马克西利安与检察官的女儿瓦伦蒂娜。一个是恩人的儿子,一个是仇人的女儿。这两人的爱情故事,在后半部分占了不小篇幅。大家可以自己看看大仲马是如何在报恩与报仇之间,做到巧妙的平衡,不让读者感到过分的。

  五

  金庸在不同的场合都称道过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说自己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对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影响甚巨。两人在经历趣味上也颇为相似,办过报、搞过戏剧、热衷历史。复仇理念也有一定相似,最后往往都宽恕。《基》里,伯爵面对复仇的接连成功,也不禁怀疑起自己是否做过了,最后没有置银行家当格拉尔于死地,设法成全了马克西里安与瓦伦蒂娜的爱情。

  这本书与金庸的《连城诀》的故事有些相似。狄云也是受到陷害,陷入大牢,但也因祸得福,学得高强功夫,未婚妻也被仇敌所夺。最后也都实现了复仇,却又都表现出了宽容大度。《天龙八部》里慕容博、萧远山等等也都算。当然有些忠奸分明,可能受连载的限制

  另外还有一个戏剧结构。基督山他的管家在逃避缉私时,躲进了朋友卡德鲁斯的一个小隔断里,偶然看到了裁缝一家雨夜谋财害命的全过程。让我想起,《射雕》中躲在牛家村的密室里,看到外面各路江湖人物走马灯一样上演故事。雨夜谋财害命这一章异常精彩,血雨的恐怖,雨夜的阴郁,夫妻间的勾心斗角,客人的懵懂不知,彼此的残杀,展开了非常精彩。大家可以再看看

  六

  最后提一个插曲。书中说基督山发现了宝藏,比所有认识的人都富有。那么,是多富有?根据基督山在决斗前写下的遗嘱。现金大概有8000万法郎,此外还有大量不动产。19世纪四口之家生活费,2000法郎。8000万法郎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可能差不多30亿吧。这可能是一个败笔。如果没有正面写这个财宝的数量可能更朦胧,吸引力一点。

  什么是幸福。“美貌,聪明,照喜剧里的说法还‘颇有几分才气’,外加有钱!这不就是幸福吗?”当格拉尔的女儿。还有一本有意思的书,可以推荐一下:《过去的钱值多少钱:细读19世纪北京人、巴黎人、伦敦人的经济生活》。

  总字数:7495
  作者:风过原野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6684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8:40 , Processed in 0.0745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