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9|回复: 0

雄心勃勃,厚积薄发,中式科幻的又一本教科书——《金桃》

[复制链接]

用户组:儒士

      UID
13930
      积分
412
      回帖
74
      主题
71
      发书数
0
      威望
339
      铜币
1099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4-2
      在线时间
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30
发表于 2025-4-10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表:

  《金桃》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实验。它用丝绸的柔韧包裹算法的锋锐,以盛唐的辉煌映照未来的混沌,在科技狂想中叩问文明本质。其成功在于将东方美学、历史深度与哲学思辨熔铸为独特的叙事语言,既满足读者对奇观的期待,又引发对技术伦理与人文价值的深层思考。

  作者在后记里非常谦逊,说自己不擅长东方美学,只因想补全夜里震撼了他那个的梦背后的故事。但是这本书的完成,对于文学科班出身者尚且不容易,哪怕拥有理工男孩的教育背景,仍需有大量学习和练习,当这本有分量的长篇呈现在我面前,不难想象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可以看得出,作者做了大量考据,地理,历史,食物,哲学,科技史,这些成果被密集安置在书中,和想象力交相辉映,增加了后者的实感,仿佛真的有那么一个平行宇宙里,在一千两百年前,就进入了机械化石燃料时代。

  为何工业革命未在东方发生,作者架空了一个平行世界,来回应“李约瑟之问”。书中描绘的“未经历启蒙运动的工业化世界”,假设东方技术以仿生学与材料学为核心独立发展,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科技史观。帝国通过垄断“金桃算法”强化统治,揭示技术加速主义可能导致的伦理危机,呼应现实中对人工智能失控的忧思。都江堰的治水逻辑被升华为“算法”,暗示古代工程学中蕴含的系统思维可成为破解现代科技困局的钥匙。

  小说以撒马尔罕为枢纽,融合希腊、波斯、印度与唐文化,粟特商队、昭武九姓等历史细节的科幻化再现。通过“丝绸朋克”概念,将竹编、珊瑚、羽毛等东方材料纳入科技体系,将古代东方技艺与未来科技浪漫化融合,开创了“丝绸朋克”这一全新科幻亚类型。

  小说中的技术载体如“算帛”(以丝绸为媒介的算法载体)、“镜塔”(通过光信号传递数据的古代信号塔)、“振丝”(类似大数据监控的振动传感装置),均以传统材料与工艺为灵感,将科技与东方文化符号。飞艇升力模拟鱼鳔原理,移动城市“碎叶城”由木质平台拼接而成,热机驱动下宛如陆上浮舟,既保留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又赋予其蒸汽朋克般的机械感。

  而书名“金桃”源自唐代撒马尔罕进贡的珍稀水果,象征异域神秘与财富,与“丝绸朋克”的瑰丽设定形成诗意呼应,成为贯穿全书的隐喻符号。

  就这么华丽宏大的一本科幻小说,放你面前,你不会心动吗?

  里:

  坦诚的说,我的阅读体验比较劳累。也许是作者的表达方式不对我胃口的缘故,阅读的绝大多数时,我的头脑里很难建立起画面感,570页的体量竟然让脑中建立不起画面感,也是咄咄怪事。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有这样一些的原因:心理描写与叙述性语言占比很大,描写占比太小,角色心理描写偏向精神内耗一般絮絮叨叨又拧巴,让我欣赏不了。故事情节推进的速度就在0.5倍速的心理描写和3倍速的叙述之间切换,我的阅读体验也在耐着性子和走马观花间切换,哪一种状态都让我融入不进去。

  然后,基于作者非常花了心思的大量设定,我觉得不认真品味这些设定作为回应,属实是辜负,然而,随着逐渐出现的一些无法说服我的设定,我又觉自己变成了一个较真的杠精。

  (例如,大唐觉得火药野蛮,却能忍受长安都城里有铁马,傀儡。作者真的见识过低效运作的内燃机吗?我想起昨天去学摩托车驾照,三轮教学车运转时发出的噪音,让我几乎听不到教练的话,这还仅是一辆车的噪音,要是满城都是这样的机械,简直不敢想象。要是一个城市如此普及低效内燃机,不知道比雾都伦敦的乌烟瘴气和喧闹多少倍,火药都不能忍的大唐能忍铁马?这种偏差就类似我没见过中世纪的骑士,便对他们的骑士精神有浪漫绮想,但是如果亲眼见到他们满头虱子,一嘴口气和体臭,张嘴还缺牙,就会发现想象和现实的距离。)

  第一,底层逻辑。一如一个生物学性状进化的每一步,应该带来好处或至少不拖后腿,才会留下来,所以没有生物进化出轮子来代替腿。一个科技也是从无到有,逐步强化完善的过程。很难想象书里的大唐在设定中的思想体系下能点这些科技树,这不是后见之明,这些科技和东方哲学观如天人合一,如顺应自然,如反求诸己,不相匹配,科学发明乍一看是为了方便,但这包含了改变外物适应自己的底层逻辑,征服改造自然和传统东方的观点是相违背的。

  第二,就算不考虑思想体系,也要考虑实践和需求,很难想象大唐愿意花重金建造地下金属媒介传导带有信息的机械波系统,却没有巨大的需求。举个例子,最初欧洲各地是没有很在意时间的,小镇有一个钟塔,不同地区误差比较大,但是大家都无所谓,能大概知道时间指导生活就足够了,但是后来火车发明了,铁轨联通了各处,如果大家还是过着各自的时间,火车就没法比较精准到站,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坐车,还会出现事故,于是,时间的精准统一的需求就变得迫切了,时钟就实现了快速普及。要知道,一个科技是回应需求而诞生的,是因为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而诞生的,所以现有思想体系是很难诞生出这样的科技的,而且发明创造也要耗能,很多科技都是勒紧裤腰带逼出来的,不是生死存亡,是没有动力的,晚清已经看到西方国家的作业答案,都懒得去抄,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这个需求。

  第三,可实施性。书里设定的生产力,配套系统和政权体制难以支撑这样的科技,黄铜钢铁不是程序一键生成的,需要大量的矿采能源采集,冶炼,运输系统,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支撑,大唐只有一个国子监,而不是遍地开花高等教育,难以获得这么多技术人才,也没有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成工业人口或者服工业劳役的展现,体制上仅靠独裁,为一个人服务的政治制度,如果从事科技没有相关配套丰厚的奖励政策,或者思想精神信念引导,很难想象科技会发展到这种规模。甚至草原游牧的碎叶城这种生产力都能用上这些科技(他们不产石油和钢铁,假如通过商贸交易获得这些,而自己是低级产品羊毛,换取可以把整个碎叶城武装成移动城市的程度,是很不合理的),诸如此类无法说服我。

  作者后记说要造一个不是浮于文字,而是从思想底层出发的东方科幻,我便捏把汗,这是很大的挑战,要了解东西方的历史,哲学,科技发展史,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这些因果关系,融会贯通,造来的就是由一个换皮设定集组成的缝合怪,真就样子货一般成了机械傀儡,而不是灵动而活生生的生命。故事里的历史线上,就给我一种平白产生了很多科技,是为了创造这样一个架空世界而创造的感觉。

  本书采用了pov视角来推进故事,提到这个就一定会想到《冰与火之歌》,这种写法很考验人物塑造和叙事功底,难在这种写法等于同时写了一个故事背景下的几个不同的小说,又更加了一个难度,要把这些不同的小说交汇在一起。这极其考验信息放出的节奏和技巧,分段,有节制放出世界观设定,让读者可以理解当下剧情,悬念分阶段解密,如何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部分详写,描写要视觉化要饱含张力和一定冲突,略写时叙述做好补充说明,平衡好这些,真的是很难很难的。作者在设定上,哲思上花了大心思,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上就略显力有未逮。而如果要把故事写得有宏大深度就要牺牲可读性,本末倒置。

  关于角色塑造,我个人的感觉是主要角色能感到用心,但言行并无什么人格魅力,次要角色的形象比较模糊。我再次精读了部分章节后,尝试反思,我的理解是,第一,还是老问题,描写比例太少,第二,次要角色像拿来主义的产物。语言风格偶见突兀,我的理解是平日缺乏大量风格统一的严肃文学阅读,加之现在信息满天飞,短视频等各种视频,迭代的网络热梗,各种小作文,各种文案,各种类型风格的书籍文字,日常口语,把我们的语感冲击得支离破碎,所以小说里的人物对白一会儿有翻译腔,一会儿日漫化,一会儿又古风,叙事风格一会儿诗意,一会儿又学术化,还会冷不丁混进去夫妻档,薅羊毛之类的现代表达。语感的统一性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战争,是每一个文字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对的困境。看作者的短篇就好很多。但这本书570页,不是一口气能写完的,也不可能在写作期间,他闭关在家不摄取别的信息,所以这个问题只能尽可能弱化,也是对作者一个很高的要求,写小人物写得好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就整天揣着纸笔,他仔细观察世界,见到各色人物就掏出本子尝试用三言两语捕捉到本子上,这显然是巨大的苦功夫,不能用这种要求去要求每个作者。第三,主要角色们多多少少都有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不论吃不吃得饱,都苦大仇深,忧国忧民,愤世嫉俗,但是每个人又都没有发光感,力量感,怎么说呢,象牙塔里文人那种不具体的爱?缺乏实践的理想主义?最后角色们行为动机说服力较弱,略显脸谱化吧。

  所以没有角色能牵动我的心,剧情也没有足够的悬念来抓人,以至于我对人物角色的命运可以说是毫不关心,世界毁灭与否也无法让我感到紧张,这就有些尴尬了,毕竟科幻小说也是小说,小说是人的故事,哪怕是拟人,也是人类中心视角,没有有魅力的人,没有吸引力的剧情,只剩下设定和又大又空的哲学探讨,读起来真的很疲劳。

  顺带一提,略微拗口的外国名字,加上缺乏记忆点的人物塑造,一些次要角色在我看后就弄不清谁是谁了,真是岁月不饶人,记性每况愈下。

  换句话说,这是一本绝好的教科书,作者的优点我要学习,问题我要反思,怎么才能规避。我记得有人教我,读一本书,看到1/5是决定他会不会继续读下去的分野,1/5足够他感受文字风格,作者的思维,输出的信息质量等等,因为个人精力是有限的,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世界上的书却在源源不断在印出来,1/5时,如果不把金桃当反面教材去学习,我恐怕就难以坚持读完了。但继续读下去,又发现收获良多。

  最后的最后,我依然佩服作者狂野的想象力和豪迈的尝试。看了这本书之初,我很害怕自己贸然创作也会有因为知识储备,思想深度不够而写出四不像,缝合怪,但我又转念一想,准备完全才开始,也是个思维陷阱。出道即巅峰是小概率事件,新闻报道里的幸存者偏差,哪怕是天才,普通人的好作品都是一步一步积累和练习出来的,显然我不是天才,杨晚晴老师则一直都在路上,他一直能收到外界的反馈,每次创造,我们都能见证他都在巨幅成长,他的策略才是值得我学习的。

4022字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765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3:23 , Processed in 0.1034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