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1|回复: 0

从艾柯的《试刊号》,窥见意大利动人心魄的20世纪——读《试刊号》

[复制链接]

用户组:进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2262
      积分
7128
      回帖
649
      主题
1383
      发书数
1208
      威望
4904
      铜币
20983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7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中世纪后期以降,直至近代化帷幕拉开的几百年间,意大利长期处于西欧的知识中心之位。早期大学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亚平宁半岛的各大城市;人文名家与科学巨擘交相辉映;毗邻罗马教廷的地理位置为经院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便利;而15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则为半岛意外带来了来自希腊罗马时代的大量典籍。19世纪中叶,意大利半岛上开启轰轰烈烈的统一运动,在加里波第等人的努力下,“意大利”这一地理概念终于变为政治概念。

  甫一成立的意大利王国发现自己在激荡的时代里已成后进国家,此后虽经百般努力,仍无法扭转历史格局,重回西方世界中心地位。进入20世纪,意大利的学术机构虽然在西欧仍有重要话语权,却已彻底无法再现往日荣光,贫穷、战争与种族迫害更使得包括恩里科·费米在内的一大批学术人才远离故土,去往大西洋彼岸。在这样的背景下,翁贝托·艾柯的出现,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意大利来说相当关键。艾柯的研究领域主要覆盖文学、宗教、哲学与语义学,他因其小说作品为普罗大众所知,但若以单一身份为其定义,似乎“知识分子”是比“小说家”更为合适的选择。与年代稍早的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相似,艾柯热衷于炫技,喜爱运用辛辣笔触展示自己的博学与狡黠。艾柯的著作大多艰深晦涩,并以中古时代为背景;但在2015年出版的小说《试刊号》中,他一反常态地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当代的故事。

  小说的舞台设置在1992年的米兰,讲述了落魄的文字工作者科洛纳在一个报纸编辑部工作两个月的故事。科洛纳已届中年,并无合适的工作,因此被人邀请进入一家地下报社,参与一期试刊号的编撰。报社的主编西梅伊与一位经营旅游业与出版业的二流贵族相识,后者期望打入顶级的贵族圈子,因此计划开设一份报纸,调查一些与这些贵族相关的见不得光之事,并佯装将要将报纸出版揭露丑事,由此要挟更上层的贵族沙龙,获取他们的接纳。西梅伊为这份永远不会出版的报纸找来几位编辑,大多是壮志未酬的社会边缘人:几已失去生之激情的主人公科洛纳,神经质的文学专业肄业生玛雅,有偏执狂倾向的米兰土著布拉加多奇奥,无法让人信任的卢奇迪……小说的主体大抵有三条主线,一是众人在报社草拟这份无法出版的报纸的主要内容,其间充满了对哗众取宠的新闻业、对玩弄文字游戏的编辑以及对无知的读者的辛辣讽刺;二是布拉加多奇奥深入对一段隐秘历史的调查,试图揭开二战后墨索里尼的生死之谜,并和主人公逐渐托出;三是主人公与敏感脆弱的玛雅在险恶虚伪的环境里渐生情愫,并开始每周在奥尔塔湖边玛雅的居所约会。

  小说的叙事始于1992年4月6日,西梅伊向主人公科洛纳诉说他的计划,主人公由此加入报社。然而原本计划为期一年的试刊号编撰计划,在开始两个月后的6月6日,由于布拉加多奇奥的意外被杀而戛然而止。布拉加多奇奥的死亡,或许是因为他揭露了太多与意大利二战末期以及战后一系列灰色事件有关的秘密,或许是因为不可靠的同事卢奇迪的告密。他横尸于米兰市中心最狭窄的巷子巴聂拉街,这条宽度不足一米的小街连结都灵街与圣玛塔街——前者是米兰主要的商业街之一、笔者每次从市中心回家的必经之路;后者是米兰市中心九曲十八弯的老街代表,街上有家画廊去年办过一个北朝鲜画展。

  米兰是艾柯一直生活的城市,作家在米兰的居所据说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三万本藏书。由此作者本人或许和布拉加多奇奥一样,拥有着这座城市的诸多秘密,并对这些秘密有着或守护、或倾诉的欲望。如今的米兰有着时尚、足球与大教堂作为城市名片,但当我们踏入历史的维度,似乎又可发现米兰一些较少为人所知的故事。实际上,尽管在谈及意大利半岛灿烂的过往时,人们更多指向罗马、佛罗伦萨与威尼斯,但米兰自罗马帝国时代起,就一直是这个半岛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自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与共治者李锡尼颁布宣告基督信仰合法化的《米兰敕令》始,米兰一直是西欧众多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到了20世纪,米兰成为意大利王国(日后的意大利共和国)北部的中心,见证了两段波澜诡谲的历史。

  艾柯于1932年生于意大利西北部小城亚历山德里亚,彼时墨索里尼已在意大利的总理位上统治了十年之久。艾柯两岁时,墨索里尼以意占索马里受侵犯为借口,向埃塞俄比亚发起侵略,第一次将爪牙伸向外面。五年后的1939年,意大利派遣外交部长、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与纳粹德国签订“钢铁条约”,正式缔结军事同盟,同年德国铁蹄侵入波兰,二战的欧洲战事爆发。20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尚处于后进工业国定位,国内经济拮据,工业化进程有明显短板,在列强中叨陪末座。国内极其有限的资源,并不能支持意大利进行长久、大规模的作战,由此墨索里尼在战争爆发后的一年内按兵不动,并没有支援德国人的行动,仅仅是在德国人风卷残云般征服宿敌法兰西之后才正式向法国宣战,借此拿回科西嘉岛与尼斯,暂且弥补了上个世纪的遗憾。此后,之前保守谨慎的墨索里尼逐渐头脑发热,他不甘于意大利在同盟中的附属地位,希望通过侵略来赶上纳粹德国的脚步。由此,意大利被卷入巴尔干半岛泥潭,又在协助德国侵略苏联的作战中损失惨重,逐渐变得难以为继。

  1943年,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上惨败于盟军,后者顺势从北非出发,在意大利南部海岸登陆,逼迫意大利于当年9月投降。墨索里尼于此前两个月被国王解职并软禁起来,意大利投降后几天,纳粹德国发动特别行动,成功解救出墨索里尼。此后墨索里尼与希特勒会面并决定继续合作,由此意大利从罗马与那不勒斯之间被一分为二,楚河汉界以南是被盟军解放的意大利,北边则继续由墨索里尼的军队及其背后的纳粹德国控制,称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首府是半岛北部加尔达湖畔的小城萨洛——三十多年后,意大利名导演帕索里尼摄制名字如雷贯耳的绝命之作《索多玛120天》,即是以萨洛的这段历史为背景。轴心国在生产力上与同盟国之间存在的根本性差距,加之一些关键决策上的失误,使得钢铁同盟节节败退。

  1944年,意大利的三八线向北推进许多,只留给萨洛共和国约占半岛三分之一的面积。一年后的1945年4月,战事进入尾声,墨索里尼的军队陷入绝境。在米兰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露面之后,墨索里尼与其情妇克拉拉·佩塔奇及少数亲信沿着科莫湖的西岸向北逃遁,希望避入中立国瑞士之后前往弗朗哥治下的西班牙避难。4月27日,墨索里尼一行在逃亡过程中被意大利游击队员截获,次日被处决,其一行人的尸体之后被运往米兰,倒吊在米兰城东北洛雷托广场的加油站上,受到愤怒的民众侮辱唾骂。一年后,墨索里尼的尸体被盗,经过十余年的周折,才得以回到其出生地、位于罗马涅区域的普雷达皮奥。如今,该地成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与墨索里尼的崇拜者怀古伤今之处。

  《试刊号》中的布拉加多奇奥,正是对墨索里尼从逃遁到被处决之间短短的几天里的故事产生疑虑,才开始了偏执的调查,并最终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意大利的土地上,阴谋论从不缺乏市场,这与人们对于权力机关的极度不信任互为因果。布拉加多奇奥的调查,把墨索里尼的死亡疑云与战后意大利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乱局——如1969年米兰市中心喷泉广场造成逾百人伤亡的爆炸案,如1978年意大利前总理阿尔多·莫罗被极左组织“红色旅”绑架并杀害,再如同年教皇若望·保禄一世当选一个月后的离奇死亡——联系在一起。由此,墨索里尼及其统治的阴影,停留在与莫罗案不清不楚的政坛巨子朱利奥·安德雷奥蒂和罗马诺·普罗迪的脸上。安德雷奥蒂被广泛认为是意大利战后最有能力的领导人,然而其黑白通吃的作风、实用主义的执政方式、以及与黑手党的紧密联系,让他获得了“黑色教皇”这样褒贬难断的诨名。普罗迪在世纪之交是贝卢斯科尼的主要政敌,同后者一样也曾在总理府邸进进出出,他持重的个人风格与学院派的出身迥异于贝氏的浮夸风以及对传媒的依赖,由此获得知识分子的信任与喜爱。然而作为中左联盟领导人,普罗迪早年与作风凶狠的极端左翼关系密切,这就让他脸上的学者气蒙上一丝可怖的色彩。

  战后政治家人格上的不完善,对比出故人墨索里尼的形象并非十恶不赦的坏蛋。前法西斯轴心国里,德国对希特勒与纳粹噤若寒蝉,日本逐渐抬头的右翼有着鲜明的特定人群作为支持者或反对者,但意大利对墨索里尼的态度,似乎远为微妙。墨索里尼在当今意大利,自然并非以正面人物面目出现,但绝大多数意大利人对他的感觉,远非一个“深恶痛绝”可以概括。当今意大利多数的普通民众,愿意去理解“元首”当年的雄心与无奈,认为“如果不加入钢铁同盟,我们就会被德国人撕成碎片”;少部分人甚至怀念墨索里尼,在某些方面认同法西斯主义的思路,不同于日本爪牙毕露的右翼分子,他们平日与人和善、对外国人也足够友好,并未有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暴戾。

  而对于墨索里尼年轻漂亮的情妇克拉拉·佩塔奇,意大利人的态度甚至更加友善。他们认为佩塔奇是无辜的可怜虫,对元首强烈直至满溢出来的爱,使她成为了元首覆灭时的陪葬。《试刊号》中,布拉加多奇奥推想,意大利游击队在科莫湖西岸截获的元首乃是墨索里尼的替身,而佩塔奇为了保护爱人,虽明知眼前的元首是赝品,却仍假戏真做,最终与“元首”一同死于机枪扫射之中。意大利人喜欢叫佩塔奇“克拉蕾塔”,这是她的名字克拉拉的爱称。他们还在1984年摄制同名电影,由光彩照人的克劳迪娅·卡尔迪纳莱主演,里面克拉拉的妹妹玛莉亚本色出演——她亦是一位演员,在墨索里尼时期的意大利事业蒸蒸日上,又在元首覆灭之后逃往弗朗哥治下的西班牙继续演艺生涯,颇可唏嘘。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滥觞,是传奇人物加布里埃莱-邓南遮。他是尼采“超人哲学”的奉行者,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文风颓靡,却在现实生活中充满能量,一生拥有过数百名情妇,又在晚年营造了属于自己的豪宅花园,其中极尽奢华繁复的装饰。邓南遮早年专注文学事业,有着唯美主义的文学观,其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愉悦》曾经风靡全国。此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位文学巨子令人吃惊地投入政坛——1918年,愤怒于意大利在卡波雷托战役对德奥联军的惨败,又有感于国家的积弱与气概不足,邓南遮组织九架飞机飞行近一千公里,来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向敌国的土地上空投“自由万岁,意大利万岁”的传单。次年,列强召开巴黎和会,将战后的国际力量重新布局,意大利作为战胜国,与其他列强相比所获寥寥,其境遇与彼时之民国不无相似。邓南遮发动意大利版的五四运动,他带领两千号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占领了意裔人口占多数、但在战后被划归克罗地亚的里耶卡城,逼退了城中的美英法联军。邓南遮将里耶卡城划为独立国家,并自立为“元首”,是为日后墨索里尼道路的预演。邓南遮的划地而治惹恼了意大利王国当局:1920年平安夜,后者派出海军占领里耶卡,使得这一城邦国一年而亡。此后,心灰意冷的邓南遮回到意大利,却在1922年遭遇未遂谋杀,身受重伤。这一年,墨索里尼被任命为意大利总理,开启了其独裁统治的序幕,而邓南遮遁居加尔达湖畔的加尔多内·里维埃拉,开始置办属于自己的宅邸花园。

  邓南遮此后与墨索里尼保持着相当微妙的关系——后者从邓南遮的极端民族主义、不妥协的政治立场、以及身体力行的个人风格中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法西斯元首试图维持与彼时已是国家偶像的邓南遮之间的关系,因而将海军战舰“普利亚”号赠予邓南遮的居所。然而狂傲的邓南遮对墨索里尼并不甚感冒:邓氏的住所有一左一右两个入口,其一是为“受欢迎的访客”预留,另一个则负责接待“不受欢迎的访客”,墨索里尼即被归入此列。尽管关系难称和睦,但两人此后也曾多次会面,邓南遮对希特勒颇看不惯,也对墨索里尼与其的结盟嗤之以鼻。1937年秋天,邓南遮最后一次与墨索里尼在维罗纳见面,试图说服后者离开联盟。半年后,邓南遮在其府邸工作室的书桌上病发身故,结束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是意大利批评家、文艺理论家马里内蒂,他以“未来主义”艺术潮流的创始人身份为世人所知。20世纪初是光怪陆离的时代: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于当前时代有着乐观至膨胀的想法;现代艺术经由巴黎蒙马特高地几十年的发酵,终于彻底跳脱出传统美学的藩篱。1909年,马里内蒂发表“未来主义宣言”,主张在艺术中驱逐审美权威,表现力量与速度之美,从美学观点来看初具无政府主义及法西斯主义的雏形。伴随着这一宣言,马里内蒂与熟识的艺术家卡尔洛·卡拉、翁贝托·博乔尼等人一道,在意大利艺术界掀起滔天巨浪,彻底终结了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时代,并开启了二十世纪艺术的大门。十年后,热衷于发表意见的马里内蒂发布“法西斯宣言”,涵盖了其人主要的政治观点及诉求。此后,法西斯宣言的内容在墨索里尼的执政实践中逐渐被异化,而马里内蒂亦淡出政治舞台。然而马氏始终热衷于在法西斯帷幕下推广未来主义,终于使之成为元首治下的官方艺术。

  笔者曾在萨洛看过名为“墨索里尼:元首崇拜”的展览,内有各种表现元首形象的绘画及雕塑。墨氏是自我意识极强的人,热衷于看到自己出现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上。墨索里尼赤裸上身采谷子的形象,已经是法西斯绘画的代表:画中元首健硕的躯体象征着法西斯统治的稳固以及其对力量的推崇;而元首亲自参与农作,则又象征着他亲民的作风与身体力行的精神。展览中另一个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作品,是托斯卡纳雕塑家贝尔特利创作的“永续形象”,作品中墨氏的脸庞轮廓呈现出快速旋转时的模样,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从不同角度观之均完全相同的形象,意在象征元首统治千秋万代。作品颇具未来主义之风,乍一看去又颇具喜感,令人发笑,仔细观之又令人想到著名的“老大哥在看着你”,感到脊背发凉。

  法西斯艺术的表现形式远非仅有绘画和雕塑:墨索里尼有极具野心的政治理想,他试图以自己的思路改造积弱的意大利,由此大肆开展大型工程(如米兰中央火车站),积极开垦荒地(如在罗马涅地区抽干沼泽),又平地起高楼地兴建新城(最著名的是拉齐奥大区的城市拉蒂纳)。法西斯时代的建筑有其一望即知的辨识度与独特的美学,注重刚硬的线条与恢弘的气势,反对病弱的精神与细腻的表现。墨索里尼的新城完全以元首的构思规划为基础,注重几何布局与功能性,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些新城上承自帕拉迪奥的建筑理想,又预言了日后巴西利亚的诞生。

  《试刊号》中,艾柯借由书中人物之口,在1992年的舞台上讲述1945年的故事。小说背景设定的1992年,在意大利——尤其是在米兰——亦是多事之秋。小说中主人公科洛纳于1992年4月6日加入西梅伊的报社。在这之前两个月,法官德·皮耶特罗在米兰逮捕了受贿的意大利社会党成员基耶萨,由此拉开轰轰烈烈的“净手行动”序幕。当时的意大利,有着颇为复杂的政治生态:偏右的基督教民主党靠着微弱的优势成为执政党;传统的左翼大党意大利共产党与意大利社会党,一个因为苏联解体而在内部产生巨大分歧,一个刚刚复兴就被净手行动伤了元气;此外,比执政党更加右倾的“北方联盟”鼓吹意大利北方独立,在北部成为强大的新兴力量,但不结盟的路线使得他们无法联合其他政党,取得议会多数。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使得各股力量之间相互攻讦,也使得德·皮耶特罗这样的独立调查者免于遭受强大执政党的压力。从第一个被捕的基耶萨开始,检方顺藤摸瓜,揭秘了意大利战后政界逐渐形成的盘根错节与利益交换,最终使不少重量级人物锒铛入狱。最终,“净手行动”为意大利政界带来一地鸡毛:基督教民主党、社会党、社民党与自由党均告解散,意大利战后政治三巨头之一、社会党党魁克拉西被控告并批捕,最终逃亡突尼斯并客死他乡。这之后,意大利政党的成立、消失与更换更加频仍,政坛的老面孔你方唱罢我登场,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净手行动”扳倒了巨头克拉西,却未曾料到与克拉西关系密切的传媒巨子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突然杀入政坛。他如当年的拿破仑般席卷亚平宁,占据总理宝座。油滑的贝卢斯科尼参政,或许是为了赋予自己更多权力,以免受到“净手行动”余波冲击。1994年夏,贝氏在美国世界杯半决赛意大利与保加利亚比赛当天悄然颁布法令,帮助“净手行动”中的落马者脱罪。深谙传媒学技巧的贝氏期望球赛转移民众的注意力,由此瞒天过海。此后在贝氏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还将无数次利用豁免权,让一直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自己免于牢狱之灾。

  贝卢斯科尼与德·皮耶特罗的对抗由此开始,前者利用传媒的力量与自己的党羽,对后者提出了多项指控,逼迫其从律政部门辞职。德·皮耶特罗是颇值得钦佩的人,他出身贫寒,在夜校取得法律学位,此后从检察部门做起,一步步成为“净手行动”的主角。他为人正直,行事果断,敢于创新,是意大利法律界最先采用IT技术辅助工作的人之一。经过漫长经年的法律程序,贝卢斯科尼与其他德·皮耶特罗的反对者对其提出的指控均被推翻。德·皮耶特罗此后组建自己的政党“意大利价值党”,以反腐为首要纲领。之后,他又在贝卢斯科尼的老对手普罗迪的政府任职,担纲部长之位。然而德·皮耶特罗的努力并不能阻止贝氏在政坛的高歌猛进,后者尽管丑闻不断,官司缠身,却是“净手行动”后意政坛无可争议的最重要人物。在与普罗迪的长期竞争中,贝卢斯科尼也占得了总体上风。尽管在任期间意大利经济发展乏善可陈,国家形象也因其个人的口无遮拦、不找边际而受到损害,但贝氏仍然凭借着他的狡诈精明以及对传媒学的精通,成为意政坛的不倒翁。在贝卢斯科尼的反对者看来,如德·皮耶特罗这样正直且为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受到指控与人格上的质疑,堪称是国家的耻辱。

  墨索里尼的统治崩塌之时,翁贝托·艾柯年方十三;及至“净手行动”打响,作家已经年至花甲。艾柯亲自见证了一个完整的、惊心动魄的意大利战后史,里面充满了诡诈、讽刺与残忍。意大利性充分地体现在艾柯其人与其作品中,体现在艾柯文字里透露出的意式狡黠与作家本人对于展现自身学识的热衷上。作为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艾柯本人也成为了意大利战后史的一部分。在对本国历史的观照中,艾柯有着审慎的认知与悲观的期望。在《试刊号》的末尾,艾柯藉书中人物之口,指出意大利社会中躲在阴暗处的污秽,已经逐渐变为光天化日下的无耻。对于《试刊号》中揭示的历史与现实在范围上的有限性,作者亦有着清楚的认识。在书中艾柯用辛辣的笔触指出意大利的南北分裂现象在新闻学上的表现,南部发生的故事永远难以让北部高傲的居民产生兴趣。在北部打响“净手行动”的1992年,意大利南端西西里岛上的法官法尔科内被臭名昭著的西西里黑手党杀害。这一事件在之后的几年内都对意大利全国有着巨大的冲击,夺走了意国民众的安全感,又燃起了他们(以南部居民为甚)对于黑手党强烈的憎恶。《试刊号》并未花笔墨提及法尔科内事件——罗马以南的意大利,是远为酷烈的世界。

  2016年2月,翁贝托·艾柯逝世,《试刊号》由此成为艾柯的最后一部作品。艾柯的葬礼在米兰著名的斯福尔扎城堡举办,那里正是《试刊号》中猜想的墨索里尼二战战败后的藏身之地。艾柯在完成这本小说后的谢世,又暗合了小说中布拉加多奇奥的命运。如此错综复杂的命运网中隐秘的连结,一直是艾柯及其众多读者热衷及追求的东西。

字数:7550
作者:Santi的弹子球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735766/


[发帖际遇]: lxch353 在公交车没有注意,被小偷偷去了 3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22:13 , Processed in 0.17627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