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51
好友57 人
听众4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最后登录2025-5-14
在线时间1449 小时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UID51
积分8531
回帖613
主题945
发书数410
威望6142
铜币16142
贡献1200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在线时间1449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4
|

这是一本不一样的好书,书中的大部分人物不出名,所做的事也没影响到历史进程。被这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着的古代小人物,也不曾被史官记录在册;本质上我们和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人一样,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后世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也需要有人用显微镜才有机会能勉强看到我们,一段完整的历史不止有宏大叙事和英雄史诗,小人物的所作所为也应该是时代的缩影之一。
以前我们读到的历史基本是以英雄史观为主,毕竟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人都是人中龙凤,比如孔子,秦始皇,李白,他们做了什么如何影响了一个时代;再就是以主要历史事件或者时间线为主再发散开来看,比如什么贞观之治,崖山海战,万历三大征等等,这些事件对当时以及后续有啥影响。但是历史中的小人物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在想些什么,这就是一个非常冷门且不好研究的领域了,所以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就显得独树一帜,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了历史。
就明朝而言,感觉大多数人对明朝的热爱和讨论还是从《明朝那些事》中兴起的,大家都了解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不易,于谦卫国时的忠诚,张居正主导的中兴,王阳明的立功立言,崇祯亡国的无奈等等;对明朝的主要事迹和历史名人虽说不上了如指掌,但也都能说上个一二。但几乎没人会去有兴趣去关心这个大朝代下的小民和小事,毕竟绿叶的宿命只能是当背景板。
本书中的几个故事的核心都可以归结为基层政府的治理混乱。其实很多时候如果不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那么小吏们其实也只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在物质条件匮乏、教育不普及的古代,底层人民会为了仅有的资源而大打出手,这样就出现了不同关系下的多重问题,官与官,官与民,民与民,多样化的矛盾迟早要在基层权力不作为的情况下爆发出来。
即使在现在网络发达且自媒体百花齐放的年代,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短视频和网络论坛看到一些小地方的政治慵懒和刁民的无赖(越是大都市这样的问题越少,透明化程度相对更高,北上广深的基层普法肯定比十八线小县城要强上个百十倍,大家有机会的话多去大城市,一线不行就新一线,新一线不行就选二线,千万不要留在小县城),无论是小吏的吃拿卡要,还是穷山恶水中刁民的胡搅蛮缠,这在科技通信皆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难怪马亲王会说历史读的越多,会发现还是现在的生活好,因为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福利和标准化流程的制定都能尽最大程度地减轻人的主观随意性,这些对小人物来说都是利好,所以那些希望穿越回古代的网民们还是歇歇吧。
《徽州丝绢案》中的帅嘉谟因为自己出众的统计才华,想帮歙县的人民减轻不必要的赋税时,却被其余县的人民视为眼中钉,毕竟谁又不想额外多交一笔钱。反正以前一直都是歙县在交,帅嘉谟突然说这个事情简直是无事找事;当事情闹大以后,官府也觉得这些县为一个不大的税赋(对官府来说不算太大,主要是因为之前歙县的人民没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正常过日子啊)前前后后扯了不少时间,引起了这么多骚乱,给我们的政绩抹黑,带头找事的那批人简直是毒瘤。
结果就是帅嘉谟本人被官府一顿操作惨遭流放,而同为歙县伸张正义的程任卿也被判斩监候,然后一候就是二十年,岁月全在牢房里蹉跎了。所以对地方胥吏来说,面对这些“小事”时,公正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不要没事找事,要保持和谐稳定。
《婺源龙脉保卫战》中当风水兴衰和经济产业发生冲突时,体现了地方县衙的无奈,明代知县没啥实力,当不起土皇帝,毕竟官太小了,地方上又有各种宗族势力啥的,充其量只能当一个“各宜体谅”的协调角色,所以这就导致了很多基层问题的无解。
毕竟上级处理问题时一般只给个大致方向,而基层只能各施各法了,实操起来困难重重,当事的双方都不好得罪(那些网络上希望推崇乡贤社会和宗族社会的人其实就是想称霸一方当个土皇帝);读书人觉得前程重要,灰户们不想挨饿非要动龙脉,两边就开始极限拉扯,反复进退,一斗就是六十年的光景,明朝才两百来年。可见底层人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前程是多么的拼命。可惜啊,在统治者眼里,底下人不是人,反正你们该考取功名就考取功名,该交税还是要交税,我就发个通告你们不要打架,你们要继续打当官的也管不着。
本书中最后一个故事挺让人值得回味,这个故事倒不是官员不作为,而是好的官员想有所作为,却无奈陷入派系斗争。我的确孤陋寡闻,才发现原来明代也有强项令一般的厉害人物薛瑄,被人称为“明初理学之冠”,为人正直,处理案件也有手段,既是学术派也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能遇到这种官员简直是福气。
不过可惜此案件中四个百姓还是遇到了高级官员的争斗,薛瑄有心却无力,这些小民备受争斗的牵连,接连在狱中冤死,最后还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没有什么极限反转,这就是人生常态。所以这就更体现出了小人物的无奈,尽管他们无辜,但他们或死于政权作恶,或死于政权崩溃,总之他们无力反抗。即使在现代的社会中,也发生了云南孙小果案和湖南操场埋尸案,很多人老老实实地本分过一生,遇到冤屈又申诉无门,至死也没落到个好结局。
什么时候普通人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国力的提升肯定是第一位的,大国如果没尊严,国民肯定也没底气;但如果落实在国家内部来说,我个人感觉就是当信息渠道被打开和基层普法被完善的时候。
首先,古代中基层的官员可以利用信息差去糊弄上级欺压百姓,即使上级想有所作为,但在信息差面前就很难处理一些问题,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影视剧中,比较常用的桥段就是告御状;而明代中都是小吏在把持实际权力,能真正“为生民请命”的官员简直就是稀有物种。试想如果今天没有视频曝光网站发帖等一系列手段,那肯定还是会有很多人遭遇更多的不公。
《胥吏的盛宴》中就指明了胥吏是有能力欺负上级官员的,而这个案例也只是冰山一角。见微知著,其实可以感觉到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失去了对基层的控制能力,这其实就是王朝覆灭的象征之一,如何把控基层,还是只能靠中央政府的扫黑除恶反腐倡廉等一系列的手段,中央要是不给力那就会形成每个势力割据一方的惨象,譬如唐末。中国的特色之一就是国家的强大与否与中央政府的权威息息相关。
此案反映的问题固然和古代的体制有所关系,毕竟钱老曾在《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过,当中央集中了最优秀的官员时,地方上的人能力与人品就堪忧了,且如果没有合理的上升通道,小官们会丧失工作动力,好一点的只是怠工,恶劣的变会吸百姓的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下,很多人只要有点权力就一定要去炫耀一番,否则那就是“锦衣夜行”,太浪费了;这就跟基层居委会的大妈一样,权力不大,但就是有能力欺负一些普通人,如何把控基层对任何国家都是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
其次,就是基层普法的完善,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离那些杀人犯很远,更多都是遇到的是无理取闹的刁民和纨绔子弟,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对电视剧中的安嘉、谢广坤和苏大强这类人更加反感,因为他们的确有几率存在你生活当中。在基层的矛盾总,比如有人打你,你不能还手,否则就是斗殴,但是别人真打了你一巴掌,又不到伤残标准,就算你报了警,没有监控和证人的话,估计警察也不会把你这个事情认真处理,这也是基层处理问题的态度,执法部门就是爱和稀泥。
我以前上班时也遇到这种情况,合同上明明写的是三个月转正,但部门领导不放在心上,一拖再拖,反正我们这种普通员工在他眼里估计跟社畜没啥区别,我也是求人无门,后来加班操劳生病,又因为自己不是正式员工而不能报销医药费,还被当时的小领导怼了一顿说什么合同即使签了也不必执行,劳动法啥的他们也不怕,只管我去告。当然了我最后也没去申请什么劳动仲裁的,因为的确也是费时费力,还是赶紧换了一个工作,但是事后想想,我们这种普通员工遇到这种事情大概率也只能忍气吞声。
纵向比较,社会在进步,但是横向比较的话,基层问题其实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记得我看《扫黑风暴》这部电视剧时,我问我妈,如果我们得罪了孙兴这种人物,且接触不到扫黑办老大何勇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办法申冤,我妈说大概率会被孙兴他们整死。
国家在不断发展,现在我们所处的问题也不像以前那么严重了,经济建虽设卓有成效,但是人文发展和道德观的建立还是长路漫漫。现在网络上大家都对中国的未来都看好,可是也在焦虑自己的前程,这就是因为长城虽然雄伟但我们这些修长城的人该如何抵抗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洪流呢。
从《显微镜下的大明》的书中其实也切实看到了底层人民的不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基层生活中,我们这些小民面临的这些生活琐事和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如果还是缺少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监督,只单纯靠人治的话,那能不能遇到好的基层官员就成了玄学和运气问题了。
3172 个汉字
转自:琴台下读书 评论 《显微镜下的大明》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2055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