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6|回复: 0

听《你觉得我好骗吗?》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喜欢黑白色~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

      UID
307
      积分
1229
      回帖
667
      主题
115
      发书数
48
      威望
742
      铜币
5414
      贡献
48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2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读者上来就介绍了认知学界的一个主流观点,其实也是一个我比较认可的观点。比如说来自于《乌合之众》所传达的,大众是不理性的,是容易被鼓动的,是容易被宣传和广告所欺骗的。比如说,卡尼曼的《快思慢想》里面的提出的系统一和系统二,卡尼曼也在表达系统一是容易被骗的。所以说,整个认知学界,都充斥着一种论调,那就是我们现代人都很容易被骗,作为个体容易被骗,作为群体也容易被骗,所以大家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被骗。但是,作者,就是一个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人,他就出来唱反调了,他认为,现在的风气,有点矫枉过正了,有点太极端了,作为人类,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容易被骗,一个简单的进化论的证据——如果我们这个物种那么容易被骗,为什么没有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掉?为什么还进化了这么久?但是,这个论证,我感觉太简单了一点,这不就是那一句“存在即合理”吗?所以,作者才写了一整本书,来对抗这个风气,并且来论证,其实人类没那么容易被骗。解读者的解读分成了3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说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被骗。分别从两个方面来说。

  1,个人方面。作者从几个著名的伪科学观点说起。有一个说法是,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在电影视频插入一些帧,这些帧是人眼看不到的,但是却能对人产出潜意识的影响。比如说,你可以在电影里插入一些可乐图像的帧,人眼无法感知到,但是看过电影的人就会特别想喝可乐。另外一个说法是,当人在睡觉的时候,在旁边播放一些成功学的励志的正能量的音频,说这样人醒来之后,就能得到这些感觉收到鼓舞。作者说,类似这两种观点,都特别耸人听闻,这会让人很害怕,害怕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被洗脑了。但是作者说,这两个说法,都没有得到科学的实验的证明,也就是说,这两个观点是伪科学。

  另外一个例子,作者说,为什么会有人相信“尼日利亚王子”这样的骗局呢。它说的是,我是一个尼日利亚的王子,我有一笔巨额的财富,现在被冻结了,只要你愿意给我一点钱,等我解冻之后,就会给你巨额报酬。类似这种邮件骗局,为什么仍然会有人信呢?这难道不是说人类都很容易被骗的一个证据吗?作者说,恰恰相反,这并不是一个人类容易被骗的证据,而是一个人类不容易被骗的证据。作者的意思是,这种看上去很傻的邮件,并不是真的是来“钓鱼”的,而是来“筛选”的,作者的意思是,大部分人都不会被这种邮件所欺骗的,骗子自己也知道。所以骗子之所以继续发这样看上去很啥的邮件,就是为了在人群中做是筛选的,所以,这恰恰证明了,大部分人是不容易被骗的。

  作者还说了一个关于系统一和系统二的实验,最终得到的结论是,系统一比较强的人,并不是比较容易被骗,而是比较容易固执地坚持己见。但是,这里面其实有一点没说清楚的,这个坚持己见的“己见”是什么?是不是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的?还是说,这个己见是内生的?是跟外部影响无关的?我感觉作者也没有说清楚。

  2,群体方面。作者说 ,其实群体也没有那么容易被骗,那么容易被鼓动。作者认为,历史上,很多的政治人物,选举的时候,特别会鼓动,一呼百应,并不是这些政治人物使用了什么魔法,或者特别会洗脑。而仅仅是这些政治人物说出了广大民众他们自己想说的话,说白了,就是政治人物,只能点燃人们的热情,却不能从无到有创造人们的热情。作者的这个观点,没有举例子。但是我感觉,他是有点替希特勒说话的意思。按照他的说法,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并不是希特勒自己特别能鼓动,而是当时整个德国的全民氛围就是如此的,本质上希特勒这是顺应了当时德国的反犹主义的民意而已。说白了就是,如果把希特勒塑造成一个恶魔,那么德国人民的罪孽就轻一点。所以现在的主流社会,主流认知都是这样的,希特勒是恶魔,德国民众是被恶魔欺骗了,德国民众是无辜的。但是,作者的观点应该不是这样的,按照作者的说法就是,德国民主的主流民意就是纳粹的,希特勒只是主流民意的一个代表者而已。所以,纳粹德国的罪孽,最主要是由德国民众带来的,希特勒不是一个恶魔,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只能承担他自己应该承担的部分。

  另外,我感觉信息茧房也是一个问题,就是人们说,我们的观点,被新闻媒体,被自媒体影响了。按照作者的说法,你会被自媒体影响,是你自己选择被自媒体影响。这里面,媒体需要承担多少责任,你自己需要承担多少责任,这是可以聊的一个话题,但是作者总体的观点是,你自己需要的承担的责任,也许要更高一些,不要甩锅给媒体,或者甩锅给产生信息茧房的算法。

  然后作者还说了一个群体情绪的事情,作者说,我们容易被群体情绪感染的事情,其实被高估了,作者说,我们会被别人的情绪感染,这是有前提条件的,俺就是别人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我们认识的人的情况下,我们的情绪被感染是真的,但是如果是不认识的陌生人,我们的情绪不会那么容易被感染的。

  第二部分,我们是如何做到没那么容易被骗的,作者的答案叫做“开放式的警觉机制”,我们有保持警觉的三个基本认知。

  1,评估新信息。有些时候,我们评估信息的真假,看的是逻辑。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他其实是说了一个脑筋急转弯:A和B两个人,在同年同月同日生,并且他们的父母同样的两个人,但是他们不是双胞胎,这是为什么?如果你想了半天也没有想通,这没关系。因为答案是:他们是三胞胎中的两个人。作者说,你看到这个答案,就会相信,这个答案是对的,并不会去关心跟你说这个答案的人是不是靠谱,他会不会骗你 ,他过往的可信度如何。因为,你判断这个信息的真假,完全是通过逻辑来判断的,与跟你说这个答案的人无关。

  2,评估信息来源。但是,另外一些信息,你判断真假的时候,需要考虑跟你说这个信息的人,比如说,我们倾向于接受,直接的一手的信息,而不是二手甚至三手的信息。

  作者在这里说了一个现象,意思是,我们对于信息来源的人数多少,并不是盲从的。解读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路边,看到某一个饭店很多人在排队,心里可能会认为,这家饭店应该挺好吃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手机app上看到广告说,“65%的消费者选择我的产品”,或者是“我是某某市销量排名第二的某某产品”的时候,可能会认为,这个信息肯定是广告,并没有那么可信。作者给出的解释是,人类比较倾向于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看到有人在排队,这是我们亲眼见到的,所以我们会更容易相信。但是广告文案里面的内容,是数据,我们就不相信。当然,这是一个可能的解释。但我更相信的解释是,排队造假的成本更高一些,网上刷各种数据刷排名的成本更低一些,因为成本高,所以更相信亲眼所见的排队一些。所以,我感觉造假成本更低是本质,亲眼所见只是表面现象。

  3,评估真假。作者说了三个观点。

  第一,要考虑说话者自身的利益,作者说了,除非是一起创业的创业伙伴,大家的利益是共享的,那个时候的“建议”才是真建议。否则,别人给你提的建议,你都要慎重对待,因为,本质上说,A给B的建议,都是从A的利益出发的。芒格说过一个段子,自己是否需要理发这个问题,你永远不要去问一个理发师。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考虑名誉成本。作者说,他更愿意相信大公司说的话,这并不是因为大公司的人更善良,而是因为他知道,一家小公司如果骗人,他可以骗一次赚一单,然后就换一个地方再开店。但是大公司如果骗人,它承担的名誉受损的风险是极高的。所以,理性的角度上说,大公司更无法承担骗人之后的损失和成本,所以大公司更可信,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第三,名誉抵押。作者说,你怎么解释有些下属拍领导马屁,拍得那么直接,那么露骨,甚至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他在拍马屁的这种行为?作者说,这是一种信誉抵押,说白了就是,这个下属在向领导传达这么一个信息:领导,你看,我都表现得这么明显,这么露骨了,假如我将来反对你,那我的名誉和信用还往哪里放?所以我已经把我的名誉都抵押给你了,所以我是绝对不会反对你背叛你的。下属希望通过这个名誉抵押,来取得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这个逻辑在我听来,还是很高级,而且也很腹黑的,很职场的。

  第三部分,信任实践。如果说前面是作者的观点,那么这部分就是作者的方法论。作者的观点是,如果说对于新机会,所产生的损失有两类:一类是选择不信任而放弃了好机会的损失。另外一类是选择信任新机会而被骗造成的损失。作者认为,其实对当代社会而言,第一个类损失是要大于第二类损失的,而且是远远大于。但核心的问题是,第一类损失是无法度量的,是反事实的。而第二类损失是可度量的,是具体的,所以人类的本能会夸大第二类损失,而无视第一类损失。所以,作者在这里引入了一个说服自己的思路,作者说,你这么算这笔账,当一个人给你带来了一个新消息。你默认应该选择相信,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选择相信,但是他最终骗了你,你至少得到了“这个人不值得信任”的这个信息。但是如果你选择不相信,你什么信息都得不到。这就是作者的逻辑,我感觉,这个论证有点想那个某一个哲学家关于相信有上帝和天堂所给出的逻辑论证。这也类似于那个“一报还一报”的程序,会在进化论演化实验中获得竞争优势是一样的。


Barton 评论 你当我好骗吗?
听《你觉得我好骗吗?》(你当我好骗吗?)书评
3622字

不如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19:20 , Processed in 0.0711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