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1802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3
在线时间19 小时
用户组:秀才
UID1802
积分949
回帖20
主题216
发书数0
威望831
铜币3629
贡献0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9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3
|
作为门外汉,虽仰慕良久但却是第一次阅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惶恐敬畏,记录下一点体会。
我阅读的时候很专注也很仔细,故意放慢速度,因为老陀的名号实在太响亮。陀斯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人类灵魂的拷问者”,他认为只有爱才能拯救世界,只有东正教才能拯救俄罗斯。主人公阿辽莎内心洁白纯粹,是人间天使,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一) 上帝的存在
有人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通篇就是挣扎着陀氏内心的苦苦求索:“上帝到底是否存在?人类精神最后将归向何处”。每个有思考力的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答案也在产生变更。陀斯妥耶夫斯基对宗教是虔诚的,他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宗教身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净化作用确实非常强大。但借伊凡之口说出的那篇最最著名的《宗教大法官》,就可窥出作者内心的那个缺口。如果没有怀疑过,不可能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可惜陀斯妥耶夫斯基没有完成作品,就与世长辞,我真的想看看天使阿辽莎在俗世的历练过程。《卡拉马佐夫兄弟》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真诚的向世人展现他的指向,但也真实地袒露指向的背面:
基督降临人间,他走在人群中,让棺材中死去的女孩复活,宗教大法官见了,命令卫队把基督捉起来关进监狱。到了夜晚,宗教大法官来看望基督,他说“到了明天我将裁判你,把你当作一个最凶恶的邪教徒放在火堆上烧死,而今天吻你的脚的那些人,明天就会在我一挥手之下,争先恐后跑到你的火堆前面添柴”他其实心中早已明了坐在他对面的正是上帝。可是“再过几世纪,人类将用智慧和科学的嘴宣告,根本没有什么犯罪,因此也无所谓罪孽,而只有饥恶的人群。在旗帜上写着:先给食物,再问他们的道德…….就算为了天上的面包有几千人以至几万人跟着你走,那么几百万以至几万万没有力量为了天上的面包而放弃地上的面包的,又该怎样呢?……他们将对我们惊叹,将把我们看作神,因为我们作为他们的领袖,竟甘愿把他们所惧怕的自由承担下来而统治着他们——因为他们到后来觉得做自由人真是太可怕了!但是我们要说,我们服从你,我们是以你的名义进行统制的,我们要继续欺骗,因为我们将永不放你走近我们的身边。而我们正因为要作这种欺骗而忍受着痛苦,因为我们不能不说谎。….因为这些可怜的生物所关心的不只是要寻找一个我自己或者另一个人所崇拜的东西,而是要寻找那可以使大家信仰它,崇拜它,而且必须一齐信仰和崇拜的东西。正是这种一致崇拜的需要,给每个人以至从开天辟地以来的整个人类带来了最大的痛苦,他们创造上帝,互相挑战。”是的,对于上帝来说,运用三种力量可以永久征服和俘虏意志薄弱的叛逆者的心,那就是奇迹,神秘和权威。可是上帝并没有这样做,上帝保持着沉默,永远没有给人类最信服的证据证明他的存在,他不给虔诚的信徒奇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人间的法则,惩罚只在地狱。于是宗教大法官对着上帝说,为了卑微的大多数的幸福,就算没有上帝,我们也要造一个出来!这就是一切秘密之所在。
思考到这一步,谁能说陀氏没有怀疑过。但也许怀疑比驯从更接近上帝?对上帝的追问和怀疑,与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谁说一定就是对立的?一群热爱思考拥有智慧的人在精神之路上艰难跋涉,到达这里的时候,有了不同的转向。加缪说人类活着就是要面对虚无,皈依上帝就是精神上的自杀,我们要有西西弗斯的勇气,尼采则选择成为“超人”。 “我的一生一直在跟上帝的关系问题作斗争。”的导演伯格曼据说晚年终于挣脱了宗教困绕:“不要再问‘上帝,妈妈,这是为什么?’之类愚蠢问题,一个人若没有勇气自杀,就必须接受生活。”而我们的陀斯妥耶夫斯基承载着不堪忍受的重负坚定地期待着宗教的救赎。他们走在截然不同的路上,但我想心灵最靠近的却是他们。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加缪非常推崇陀斯妥耶夫斯基,尼采把陀氏视为与自己最为接近的人的原因吧。
我们是有自省力的人,我们的心向着上帝,纵然坚信虔诚的信徒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而躲藏在我们内心的怀疑和挣扎,以及对真相的不屑探求,也许会将我们引向黑暗深处,但我们也不会躲避,拿出巨大的勇气追问着沉默的上帝,或许是因为早把这一切也视作对上帝的靠近。
(二)精神的归处
跃然纸上,满处都是陀氏的忧虑:如果人类否定上帝,那就意味着什么事都能干,那我们将把自己引向何处?这种紧追不舍的焦虑也许是我们这些非宗教国家文化背景下的人难以体会的。被他压抑得喘不了气的我,屡次都想穿越时空跑到彼得堡跟他说“老陀,relax! 我们中国没有宗教不也生存了这么久吗”忽略眼下国人道德日下的丑态不谈,我们老祖宗“子不以怪力乱神”不搞宗教崇拜,以礼调节社会体系,通过对“仁者”的推崇,也安安稳稳建设起人内心的道德体系,并非一切要靠宗教与它的仪式才能升华人的灵魂。仁者爱人,与基督的博爱自有相通之处。我相信上帝在创造我们的时候悄悄地埋下了美的种子,那就是对“崇高”的向往。只要能让这样的种子发芽生长,精神世界就还有希望!
至于肉体死亡后的精神,人类无不拒绝相信它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宗教,我们中国人对祖先的祭祀,印地安人所谓的精神的归处,都想说我们的精神世界不会消失。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要承认自己死亡后一切都消失殆,尽实在能引发恐惧和不安全感。
我的祖母是虔诚的佛教徒,有一天我问她:“奶奶,你相信死后还可以再投胎吗?”她答:“没人知道,死人不可能回来告诉你”我问:“如果可以让你选择,你想你死后还有灵魂存在还是一切永远消失”,她答:“一切永远消失。”祖母没文化,但性格出奇的坚强,我想我的想法和她一样。哪怕我死后一切永远消失,也不会因此走上抛弃道德,享乐至上的路,因为崇高本身及对美好的向往,带来的满足和愉悦超过一切世俗物质,哪怕最后没有上帝许诺的天堂,我亦不后悔自己对自己的戒律。
觉得自己不是无神论者,但到此刻为止,我没有说他的名字一定是耶苏,安拉,佛陀,或者其他。平时,要说到他的时候,就用“上帝”God.
(二) 文本中的角色
对该巨著的主角历来已有太多描述和评论,我就说说自己特别有感触的几点吧。
说说伊凡,小说里说到他是本质上最象父亲的人物。虽然他聪明冷静,但是内心没有上帝没有卡米那样的爱,所以最后的结局是被自己心中的魔鬼逼到发疯。老陀是有激情了点,他笔下的角色都被合理夸张了。但我相信,伊凡不是心中没有上帝的人,心中彻底没有上帝的人不会被罪恶感逼到发疯,只有身上有浓厚基督文化的人才会因为罪恶无法忏悔而得不到解脱,注重羞耻感甚于罪恶感的东亚人或许就可以给自己放一条生路。
卡嘉,一个矛盾的女人,毕生在树立自己勇于牺牲,包容一切的圣女形象。老陀对她的评价却是热爱冒险,追求刺激(原话我找不着了,当时没做笔记)。只记得当时我大笑,这是很多很臭屁人的劣根性。假崇高,其实是自虐和虐人,不可否认我有时候也有点这样,汗。最后在法庭上,她不可自控的发泄终于让我松了口气:到底清楚了,她心中爱的是伊凡。她一直追求的是正面崇高的形象,可最后确是失败了,可我觉得,歇斯底里说出自己内心最阴暗面的卡嘉才是更真实的,因此也更可爱。
(三) 后话
还没来得及看陀氏的其他小说,也没时间查关于研究他的相关著作和评论。以上只能称为不成体统的胡言乱语,就当是个笔记吧,达人莫怪。
总字数:2597
作者:孙悟空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8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