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62|回复: 0

何以中国?---读张笑宇的《世界之中》

[复制链接]

用户组:进士

重建论坛勋章

      UID
2262
      积分
7128
      回帖
649
      主题
1383
      发书数
1208
      威望
4904
      铜币
20983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7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3-24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张笑宇是很特别的一位,我曾经一口气读完了他的《产业与文明》,这本读前没有任何奢望的书,却给了我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这次,读到了他的新作《世界之中》,这种感觉又一次被延续。

  这一次,张笑宇带着他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般的思考,穿越五千年历史长河,从尧舜时代到清末民初,探索中华文明与世界的互动中的成长历程,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眼中的中国及中华文明的养成记。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是他思考的开始。“中国”这一名字的由来,是本书探讨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书中提到,陶寺遗址因成功测量天象而成为远古东方科技最发达的文明,缔造了“中”这个概念。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就是这个源头。

  从陶寺开始,“中”的概念逐渐扩展为一种文明的认同符号,不是地理中心的“中”,是文化礼仪上的“中”。通过作者这一概念的叙述,也就理解了中华文明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会形成如此独特的世界观,并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发展。正如书中所言,中国从未真正远离世界,而是始终在世界之中。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打破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刻板印象,展现的是曾经有过一个开放、多元且不断变化的形象。

  古代中国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欧亚大草原、云贵高原、东海、南洋都是联通世界的桥梁。例如,亚历山大远征后的巴克特里亚地区,屯就是古时的西域、现在的中东地区,成为中国与希腊文明交集的场所,道教甚至还受到西方宗教弥赛亚思想的影响。

  中华文明与世界的交融还不止于此。边疆民族与周边国家的融合,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塑造可能比农耕者更深刻。匈奴、高句丽、粟特人等边疆力量不仅影响中原王朝的政治格局,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留下深远印记。

  秦朝的秦二世有胡人血统,秦朝辐射的秦制国家以土地国有、编户制度、农业税收为主,强调中央集权;两宋时期曾接近财政国家模式,但因蒙元征服而中断。明朝后期虽有资本主义萌芽,却因全球化周期退潮而崩溃。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白银循环推动了明后期的一条鞭法改革,但全球化退潮又导致大明崩溃。

  还有,中原文明与世界的互动贯穿整个中华历史。从秦汉时期的匈奴问题,到隋唐时期的高句丽困扰,再到宋元明清的财政改革,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外部力量的影响。例如,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并非只是对抗,而是相互影响、此消彼长的过程。匈奴的游牧生活方式对中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中原的农耕技术也逐渐渗透到北方草原。

  唐朝与粟特人的互动则是一个典型例子。粟特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人和军事力量,为唐帝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支持。他们的存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也改变了唐朝的内部结构。类似地,宋代的阿拉伯商人推动了财政国家化进程,而蒙元的征服则再次打断了这一进程。

  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发展始终与世界紧密相连,互动影响。

  读过这本《世界之中》,让我对“中国”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自古以来,中国不只是一个封闭的农耕文明,也是一个开放、包容且富有创造力的文明体。当然,历史上,每当中国试图走向现代化时,总会遇到内外部阻力。然而,这些挫折,只是历史上的周期性小动作而已。

  故此,这句话很有意思,“如果我们认为中国人长于道德讨论而弱于科技研发,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中国之所以名为‘中国’,就是因为我们曾经是科技最先进的古文明。”而现在,正是在复兴之中。


字数:1333
作者:威尼斯男人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71178/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1 收起 理由
wenxin + 1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0:35 , Processed in 0.1401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