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61|回复: 0

《黑暗的左手》:无处不在的性别藩篱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窗前听雨眠

      UID
5330
      积分
903
      回帖
435
      主题
90
      发书数
26
      威望
614
      铜币
4300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3
      在线时间
12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1
发表于 2025-3-22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说到女性科幻小说作家,娥苏拉-勒瑰恩无疑是当中极端具有分量的一位。娥苏拉是美国作家,获得过无数的大奖。她同时还是一位女性主义作家,对女性主义议题有着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探讨。《黑暗的左手》是娥苏拉比较早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说,同时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的肯定。这部作品呈现的是未来的太空世界,然而小说的最大特色在于,它还是一部勾绘无性别(或双性同体)世界的“女性主义”作品。不过,很讽刺的是,这部小说推出后,却被列为“反女性主义代表作”之一,这样的结果,让娥苏拉在过去数十年间始终无法释怀。

  女性主义是一个很大的议题,里头涉及的内容又多又杂,从消极地争取女性投票权、工作权、身体自主权,到积极地争取从社会体制、艺术创作、思想概念上,根除对女性的物化、矮化和刻板化。娥苏拉创作《黑暗的左手》是在上世纪六0年代末期,那时各种民权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且遍地开花。《黑暗的左手》的创意基础是去构想一个不存在性别差异的星球,但她并非只是简单地在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基础上,将性别差异去除掉,而是设想这个星球在人类出现之际便没有性别差异,在这样的条件下,推想整个社会制度、人际关系、文明体制、政治格局可能会出现的不同发展结果。对于这种的创作方式,娥苏拉将之归类为一种“思想实验”。

  ■创作内核

  《黑暗的左手》的故事主体是一个代表人类、如同你我的个体,独自出使到一个异星球,提请这个异星球加入既有的星际联盟。借由这个人类使者在这个异星球上的遭遇和观察,带出一个没有性别差异的世界的演化结果。这个异星球很可能是早期被人类用来进行“人类发展”实验的地方,上头的物种非常稀少和简单,除了格森人以外便没有其他哺乳类动物。格森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处于无性别状态,只有在短暂的、周期性日子里会进入发情期,进而衍生出雌性或雄性的身体特征。但最终会发展为雌性或雄性,则没有一定,端视当时的环境条件。因此每个格森人都“既是雄性、又是雌性”、“既是父亲、又是母亲”。

  《黑暗的左手》里头之所以出现这种极端的物种环境设定,主要为的是将“性别差异概念”从异星球彻底上根除,让格森人无法从自身和周遭其他哺乳类动物身上获得性别差异的概念。而为了解释近似人类的格森人是如何在没有其他哺乳类动物、在不符合演化原理的情况下,出现在异星球上,便出现“人类发展试验”这个推想。

  试想,如果地球上没有任何带翅膀的生物,那么人类便无从形成“飞”这个概念,而如果人们的脑中没有“飞”的概念,那么在极大的可能性下,也就不会发明出任何能脱离地面、在天上航行的人造工具,于是工业里就没有民航和卫星,军队里就没有空军,结果便会改变旅游观光、国际贸易、世界通讯和军事战略的发展格局。因此,当一个概念从人类的世界里头消失,影响的将不只是与这个概念直接相关的事物,而是会透过层层叠加的效应,改变人类文明的发展结果。基于相同的原理,《黑暗的左手》从:“没有性别差异概念”作起点,透过想象力,建构一个符合逻辑的可能世界。事实上,去除所有与性别相关的刻板印象,也正是许多女性主义者企望达到的境界。

  从个人性格上来说,在我们这个男女有别的人类世界里,男性的性格总体上较为积极、理性、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与进取心,女性的性格则偏向被动、感性、具有较强的母性特征。而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基本上都是处于父系社会的状态下,女性的主要责任是照顾家庭,因此人类社会、科技和文明的发展,相当大比例是受男性性格的主导。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对分支自人类的无性/双性人来说,他们的性格应当是介于人类男性和女性之间,比人类男性感性些,比人类女性理性些,而且也不会发展出依据性别进行分工的社会状态。因此,在无性/双性的异星球上,他们的社会、科技和文明的整体发展应该会朝向比较温和缓慢的方向前进。

  ■衍生面向

  《黑暗的左手》大体上便是基于这样的推理方式进行各方面的设想,然后以小说主角这个人类的视角来对格森人做观察和分析,换言之,是以人类社会作为基准来评判格森人各方面的状态:

  □价值观

  格森人的价值观里,最重要的不是人类男性看重的胜负输赢或利害得失,而是所有人类普遍都看重的个人或群体的颜面/尊严。

  □行为模式

  格森人由于极为看重颜面/尊严,因此在应对进退之间较为含蓄温婉,很少直接表现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处处顾及彼此的颜面/尊严。总体上的行为较少有暴戾,性情较为平和,然而当被伤及颜面/尊严时,也会出现攻击和伤害事件,但从未发展成集体性的战争,因为只要颜面/尊严获得恢复,双方之间的冲突便可终止,不需演变到消灭某个集体或夺得土地或食物等东西的地步。

  □情感与家庭观

  格森人只有在周期性的固定时间内进入发情期,加上在发情期时既可能转变为男性、也可能转变为女性,因此从生理上来说,对于固定性伴侣的需求较低,比较能接受自己或他人与不同的人、基于单纯的性欲发生性关系,也因此极少出现暴力性犯罪。而从心理上来说,格森人仍旧可能对特定对象发展出深切执着的爱情,进而给出长相厮守、共组家庭的承诺,但相对来说,占有欲望和不安全感不是这么强烈,彼此的忠诚更多是出于爱与承诺。由于每个格森人在一生当中可能既是父亲、又是母亲,因此总体上来说,对子嗣都展现出较为一致的责任感,不过对于自己亲身孕育出来的肉身后代,仍旧有较强的认同感并负有主要的照顾责任。

  □国家制度

  格森人可以形成管理松散的联邦制度,也可以形成中央集权、有秘密警察存在的专制制度,毕竟权力这东西,对人类总体的影响是类似的,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别。但由于格森人在感情上比较豁达和淡然,少有强烈的占有欲,对国家、民族这种概念事物,也较少发展成强烈或偏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也因此不致导致集体性的屠杀和战争。

  □社会状态

  格森人在烹调和服装上不太讲究;科技进步缓慢,不似人类社会那般出现加速度的爆发性跃进,而是以一种相对匀速的方式进展,比较倾向于适应环境而非改变环境;由于科技进步缓慢,不曾发生战争、种族迁移等大事件,因此文明总体上趋向简单;宗教上发展较为蓬勃但形态也较为原始,强调个人性灵的修养,追求天人合一的状态,但并未朝向制度性和机构性的方向发展。

  整体上来说,格森人相比于人类,在物质生活方面较为贫乏单调,但在情感和精神层面上却较为平和满足,人际的冲突和相互的伤害也都较少。但是,小说中除了以主角作为故事主线,以人类的视角来观察格森人的种种状态,同时也穿插一名格森人的故事线,以此呈现从格森人的视角为出发点,对自身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从格森人的角度上看,环境的艰困与生活的贫瘠并不是问题,这当中的种种早就成为习惯的一部分,没有特别让人觉得不能接受或需要改变的,反倒是人类如此怕冷才让他们感到讶异。事实上,小说借由人类/格森人视角的对比和前/后观点的变化,凸显出“差异概念的形成”是区分人我的开始,是不满和纷争的来源。而这种“差异概念”不限于性别、还包括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物质环境。

  小说还进一步地透过人类和格森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凸显彼此因此性别概念上的差异所产生的误解与不和谐。例如,主角因为本身具有人类男性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逻辑,因此常常不自觉地将所遇到的格森人,进行男性或女性的分类,并用所谓的性别的“刻板印象”来预期和理解对方的行为。另一方面,因为习惯于以人类男性自居,常会不自觉地做出凸显男性气概的行为,并期待对方对这样的男性气概给出认同和肯定。然而,格森人从未以男性或女性来认同自己,因此行为的结果往往背离主角的预期,也无法理解主角那些凸显男性气概的行为意义,于是双方便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反女性主义?

  《黑暗的左手》无疑是一部出色的科幻小说,不仅创意出色,娥苏拉在里头也展现了绝佳的写作功底,从“没有性别差异观念”为出发点,全方面地建构出一个立体写实的异星球文明,里头包含了鲜明的个体性格、群体的宗教和生活习性、多部族的文化和国家制度、以及科技的整体发展状态。此外,小说还生动地描绘了政治斗争、人性猜疑、以及艰辛的冰山穿越旅程,除了社会和思想意义之外,更具备丰富的阅读乐趣。然而这部小说的原意是要借由构想一个没有性别差异概念的社群,来类比人类社会未来的可能和应该的发展状况,最终却被贴上“反女性主义”的标签,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第一个原因在于“文字”。人类的文字本身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性别概念,当娥苏拉在《黑暗的左手》里头努力地消弭人类社会里头因为性别差异而产生的种种状态时,她所用以表述、用以建构的文字本身,却因为先天上充满了性别概念而背叛了她的意图。例如“他”一般代表的是男性,“国王”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常代表的也是男性。结果读者透过大量的“他”,加上“国王”、“守卫”等字眼,便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充满男性色彩的故事。

  第二个原因在于“叙述高度”。《黑暗的左手》的创作意图是构建一个没有性别差异概念的文明,因此细致地刻画了格森人在各个文明面向上的状态,试图呈现出一副大而全的全相图。因此透过主角、人类使者这个角色来带出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科技、政治、宗教、社会制度等层次较高的议题,而在人们普遍的观念里,这些层面都比较属于男性。加上书中对格森人的情感细节、家庭生活、亲子互动等偏向女性意象的内容描述得极少,结果故事的架构便偏向男性风格。

  第三个原因在于“故事情节”。小说为了增加故事的可看性,设计了主角遭到监禁迫害的情节,然后安排一个格森人将之救出,一同展开一段冒险之旅。这段情节本意在于增添戏剧性,并在此间对比出格森人与人类在各方看法和做法上的差异。然而“劫狱”、“冒险旅行”、“格森人体态娇小却毫无女性的柔弱”这些戏剧元素,同属于男性概念下的子项,结果便更加突出了整部作品的男性色彩。

  除此之外,小说虽然试图凸显没有性别差异概念下的心灵平和和满足,然而大量篇幅描绘出的却是一个寒冷至极、交通不便、食物匮乏、衣着单调的环境,这些都让人对这个“没有性别差异”的社会难生憧憬向往之心。

  ■为了扭转人们对《黑暗的左手》的“反女性主义”定位,娥苏拉在之后又推出相关的短篇集,描绘格森人的情感性事,还数次修改书中所用的文字,尝试利用不同的第三人称代名词、甚至试着自创字词,可见这位女性主义作家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娥苏拉的种种努力都难以达到完美的效果,但这部小说本身和娥苏拉艰辛的修改过程,却凸显出人类的性别观念对形塑造这个世界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刻板印象如何无处不在与难以扭转:书本里的每个字眼,日常里的每个行动,生活里的每个事件,都包含着浓厚的性别差异概念,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持续传递着性别差异的概念,相互灌输和强化着性别的刻板印象。
字数:3870
转载来源:不开灯
原网址:无处不在的性别藩篱(黑暗的左手)书评

[发帖际遇]: asdfmm 与金三胖合影并将照片出售给太阳报,增加了 1 威望.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2 06:44 , Processed in 0.0726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