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23|回复: 0

恐惧中感动——《弗兰肯斯坦》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2155
      积分
540
      回帖
30
      主题
115
      发书数
0
      威望
467
      铜币
3083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5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2
发表于 2025-3-22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其实刚看完《弗兰肯斯坦》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但是激发我读这本书最初的原因就是许多年前看过的那部电影,当时是电视台播放的,名字记不清楚了,好像是魔鬼化生人,或魔鬼化人生,或者魔鬼再生人,这本书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所以经过上网研究查证,才确认我所看的正是这部1994年版的。事实上,对于科幻和恐怖之类的片子我一直都是摒弃的,自己的胆量不够吧,但是当时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居然被深深吸引了,虽然有点战战兢兢。现在才知道那个怪物居然是罗伯特德尼罗演的,难怪当时被吸引,被感动了。

  看网上评论1994年这版的是最终于原著的,但是看完原著发现还是有很大的改动,最大的忠实可能是相同的叙事结构,即由主人公维克托的回忆展现整个故事,由于没看过其他版本(估计也不敢看)所以不敢妄加评论。根据我的记忆(由于是很多年前看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原著中的主人公是在求学、渴望证实自身才华和价值的过程中误入歧途,创造了怪物,而片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位掌握了让死人复活技术的医生;在应怪物的要求制造另一个雌性怪物的部分,原著中整个过程和所带来的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都是由维克托自己一人承担的,而在影片中,他的妻子也参与了其中,因为这一点,电影和原著中制造生人的技术也不同,电影里的技术更接近“克隆”,维克托本人作为模板,因而制造出来的怪物与他的肉体相互依存,他们能够感受到对方遭受到的痛苦,并且同生共死,而这一点也成为最后绝望的维克托能够毁灭他亲手制造的怪物的关键,而在书中并非如此。

  奇怪的是,书和电影引发感动的地方也不尽相同,在电影中,对那个怪物的同情是感动的主因,他的不为人类接受的悲惨遭遇,他向维克托祈求一个伴侣的诚挚,现在想来罗伯特德尼罗的演技一定起了很大作用(偶还真是一个很主观的人哟)。而原著中维克托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故事,大量的直接以及透过描写景物间接的心理描写,让人随同他一起恐惧、愤怒、沮丧以及绝望,随着情节的发展,大量的同情都站到了维克托这一边,而不断被强调的怪物丑陋可憎的外表和接二连三的死亡也基本抵消了最初它有过的纯真、善良,大大削弱了对它的同情。不过,正像怪物对沃尔顿队长所说的那样,通过维克托描述的故事,无法概括它遭遇的苦难和折磨。是啊,双方只是在相互的折磨中走向灭亡。

  我完全忽略译者对这本著作体现的政治意义的分析和阐释,我只是觉得违背自然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应,仅此而已。

  这本被称为第一部科幻小说的书值得一读,这部电影也值得一看。

  字数:921

  转自:Josephine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1464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2 06:26 , Processed in 0.1147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