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81|回复: 0

反思——读《自我》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喜欢黑白色~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

      UID
307
      积分
1222
      回帖
660
      主题
115
      发书数
48
      威望
738
      铜币
5413
      贡献
48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14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0
发表于 2025-3-1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我》这是鲍曼先生的一本对谈录,相较于去年所看过他另外一本《将熟悉变成陌生》,可能是由于这本书的对谈对象是“真的”对谈对象(罗德先生是塔林大学的首任校长),而不是像去年那本采访者的角色,所以感觉到在这本书里鲍曼先生被“激发”出了更棒的思想。

  整本书围绕着自我与时间、语言的多重自我、表演自我、自我实现、相连的自我以及自我的构成这六个方面,两位学者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不过可能鲍曼先生的思想更受自己“偏爱”一些,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还是他的观点。

  梳理完这本书,我想用一个词“反思”来总结这本书带来的启发:

  第一,“实现自我的反思”,这是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鲍曼先生直言不讳的指出这种对于自我实现的执迷更多的还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之下对人特别是对中产阶层的一种文化“洗脑”,而他在书中对自我实现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他认为这种自我实现往往忽视了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命运”:“自我实现的使命充其量是美学家的一厢情愿的渴望,它无视了社会的残酷现实所带来的阻碍机制”;另一方面他充满讽刺意味的指出这种“自我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演变为了一种“自我表演”,而目前社会为这种表演自我实现提供了大量的配套组建,想想我们现在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打卡式的照片,在社交圈里演示着着各种各样新奇活动,本质上是为了体验而体验,轻浮于浅层次的表演状态,并且沉浸在“我在不断成长”的幻象中。

  第二,“消费自我的反思”,作为一名社会学者,鲍曼先生分析了当下消费主义如何控制着个人、群体和社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期待。在消费主义运转模式下,商家们不断制造出消费者一个个“期待”,唤起人们对于新乐趣的渴望,同时确保这一渴望的快乐尽量短暂。而如何破解这一消费主义的“洗脑”模式呢,答案是做一个现实主义者,做一个“心满意足的消费者”。这一建议也暗合了摩根豪泽尔在《金钱心理学》所给出的建议。

  第三,“线上自我的反思”,鲍曼先生在这本书里对于互联网生活状态的抨击主要集中在“同温层效应”以及“多任务处理所带来的专注力下降”:互联网很容易创造出一个个封闭的社区,人们往往囿于同温层内部的对话,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回声室”,并且让人沉溺于这种自我良好的网络回声室中;而对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过度强调,所带来的最大弊端莫过于专注力的下降,我们似乎越来越失去耐心,会希望这个世界如“速溶咖啡”一样。

  第四,“固定自我的反思”,在流动的现代性环境中,鲍曼先生强调自我是不断建构和发展的,自我构成的劳动永不停息,对自我的构成的描述恰当方式是“一连串的当下时刻”,它们将人们所预期的未知未来回收至过去,他引用科学家普利高津的一句话:“人类的历史与任何个人的历史一样,是处于永恒的建构之中”。

  最后以我很喜欢的作家博尔赫斯的一段话来结束这段关于“自我”旅程的结束:“时间是构成我的物质。时间是一条将我卷走的河,但我就是那条河。时间是一只撕咬我的猛虎,但我就是那只猛虎;时间是一团焚毁我的烈火,但我就是那团烈火。世界很不幸,是真实的;我,很不幸,是博尔赫斯”。再次感谢鲍曼先生。
ps:对跖人 评论 自我
反思(自我)书评
字数:1269字

不如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1 11:36 , Processed in 0.0733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