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78|回复: 0

《长夜行》/《茫茫黑夜漫游》:丑恶和虚无的“百科全书”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205
      积分
1209
      回帖
168
      主题
225
      发书数
13
      威望
999
      铜币
5477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4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0
发表于 2025-3-18 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茫茫黑夜漫游》是塞利纳的第一本小说,却也是他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小说。该书在1932年出版就立即震惊法国文坛,受到众多评论家的批判指责,然后几乎得到了法国文坛几乎所有权威人士的称叹赞赏,如马尔罗,瓦莱里,西蒙,莫洛亚,萨特。龚古尔文学院院长德斯卡夫直接在报刊上称塞利纳为法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法国的读者而言,这部引起文艺界如此两极化评论的杰作自然被抢购一空,很快人手一本,争相讨论。检验一本小说的最好看法就是看它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现如今看来,《茫茫黑夜漫游》是无可置疑的经典,它在出版几十年后,依然引起广泛的阅读兴趣。去年出版的《理想藏书》中由法国《读书》杂志里的列出来的法国小说榜单中本书列于第三位,仅次于《人间喜剧》和《局外人》。

  进入20世纪以来,古老的流浪汉题材小说在各国重新焕发了新的光彩。不同于美国反映一代人迷惘与反叛的《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德国的带有魔幻色彩反映战争的《铁皮鼓》,法国的这本《漫游》采用传统的叙事手法和结构,但这个老套框架里惊世骇俗的内容在现在看来依然让人惊叹不已。

  在分析本书的内容之前,必须注意书名中的“黑夜”(la nuit)和“旅游”(Voyage)。因为在塞利纳的笔下,全书的创造即围绕着这两个词:茫茫望不到头带有死亡气息的黑暗和没有尽头,从生到死的旅程。它们如同幽灵一般纠缠着主人公费迪南和作者自己,从而构成本书悲观绝望,阴暗冷峻的风格。

  本书描绘了流浪汉费迪南从青年时代到中年的人生见闻。费迪南以现在的目光看来无疑带有某种“先知”的色彩。书中,费迪南的旅程遍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大半个地球。他上过战场,干过各种工作,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他对自己所看到各式各样的社会现象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批判,暴露出整个世界处处是沉沉的黑夜。

  本书的前四分之一主要是描述费迪南的战争经历。这是本书最精彩,最为好看的部分。战争对人的改变是难以想象的。我们看到费迪南由一个带点天真散漫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费迪南对整个战争的目的感到困惑,对人这种生物感到恐怖绝望。费迪南在书中有一段自白,表面自己以后整个人生的目的之所在,而塞利纳也借费迪南之口,道出了写作本书的目的:

  “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忘却,尤其忘却使你归天的事情,死的不明不白,死而不知人是多么的卑鄙。当我们身处绝境的时候,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也不该忘却,而要如实说出全部真相,揭露人们堕落的全部真相。然后闭上嘴巴,跳入深渊。能做到这点,一生就算有个交代”。

  而之后,塞利纳那悲观弃绝的揭露态度向费迪南从战场归来后遇到的每一个人物,经历,细节延伸。作者所描写的费迪南生活无目的的漫游都向读者表明这本小说不同于以往所有的流浪汉小说,它的目的在于把血淋淋的生活真相解剖给人看。费迪南的冒险生涯从他自白的那一刻起就变得无足轻重,这之后的一切不是一个逐渐失望的体验(虽然费迪南的人生态度越来越悲观)。费迪南早就知道等待他前面的是漫长的黑夜,就像塞利纳在扉页上写的“旅行时有益的,能丰富想象力。其余的一切只令人失望和厌倦”,这是一种先验的,固定的虚空和不安的倦怠。所以,在赛迪南熟悉一个环境后,在对身边的人物逐一揭露批判后,他就迫不及待的想逃离这一切,只是换个新地方而已。

  这种不安的倦怠在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里得到很好的体现。戈达尔的皮埃罗是一个费迪南式的流浪汉,他要求他的女朋友叫他“费迪南”,而电影开头里皮埃罗在浴室里读的书应该就是这本《茫茫黑夜漫游》。皮埃罗和费迪南有着同样的悲观态度,不过费迪南缺乏着皮埃罗的勇气(皮埃罗最后将脸部全部涂蓝,忧郁的自杀了),他看透一切,却无力改变什么。对人生完全悲观绝望,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本书有两条主线贯穿全书。另一条隐藏在费迪南人生中的是罗班松的故事。罗班松和费迪南有着相似的旅程,相同的性格,只不过更残酷,更恶毒。本书的后半部分就是以罗班松为中心,着力描绘人性的丑恶和黑暗。特别是罗班松和昂鲁伊老太太这一段,老太太那狂欢般的叫喊以及从这里透露出的黑暗,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伟大的虚无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真是一本“丑恶”的百科全书,作者对人性一针见血的描述和论断往往让人惊叹。本书看到后面,才愈觉其厚重深沉。

  这些丑恶掩藏在各式各样的表象下面,唯有真正的勇者才能将其一一揭开。叔本华号称“悲观哲学家”却能发现痛苦的积极面,而塞利纳的黑暗只能让人更加绝望。塞利纳和鲁迅的笔下有着同样的深刻批判,都是那种叔本华式的人生悲观者,看透了人生的本质和真相,但是塞利纳的费迪南却愈来愈堕落无作为,最后只“任凭茫茫的黑夜把自己带走,把一切带走”;鲁迅却在发现自娱的阿Q精神和麻木的“看客”后,还强调着一种尼采式“过客”的那种勇者精神,不由让人为之一叹。或者,塞利纳本就只想渲染着更深的绝望和悲观,只想着“揭露真相”而已。在扉页的卷首语中,塞利纳写道:这是从生到死的旅行。人,畜,城和物,一切都是虚构的。这是一部小说,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

  是的,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已。可是,我们怎么能只把它当做故事呢?

另附:关于悲观主义:

  “悲观主义”的好处在于它解决了生命的一个“自由证明”。可是我们的“幸福”何在呢?缺乏“勇者"精神的我们难道只能像费迪南一样随波逐流吗?我相信,这是每个悲观主义者都尝试用一生去解决的问题。

  字数:1930
  转自:醉舟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612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1 11:49 , Processed in 0.0844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