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xch353 于 2025-3-12 08:54 编辑
去年《我的阿勒泰》带火了一句“爱是我清楚地看见你”,感动了无数观众。可惜同一种东西在爱情的领域里总是很有说服力,到了亲子之爱的领域却容易被忽视。 如果以这个深受认同的观点为标尺,你被你的父母爱过吗?你爱过你的孩子吗?你见过多少成年人对孩子、尤其是婴幼儿的爱呢?不论是来自家长、老师、还是亲友、保育员。 这本《陪伴也是一种疗愈》就是本关于怎样清楚地看见孩子的书。没有专门谈爱,甚至夹杂一些看似晦涩的精神分析术语,但它的主旨,就是“怎样看见孩子”。 “婴儿观察”是国外很多精神分析培训体系的训练模块之一。观察婴幼儿在家和幼儿园的自然行为并进行记录和分析,看似简单,实则艰难,并不受国内入门学习者的欢迎。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师或精神分析师工作的想象,还是坐在舒适的沙发椅里像侦探一样和对方聊天,而不是去一个刚刚诞下婴儿的普通人家,在一屋子杂乱的玩具和日常用品中小心翼翼找到可以落座之处,观察家庭成员怎样照顾孩子、怎样互动,还要承受婴儿哭闹带来的情绪冲击。 在这个“厌童”情绪泛滥的时代,“清楚地看见一个孩子”对很多成年人而言都是反本能的。公共场合孩子哭闹或做出不体面的行为,总会引来旁观者的白眼,甚至“掩面而去”。大家不想 看见的,本质上是原生态的生命怎样和成年人建立的社会规制相碰撞,是一个笨拙的小身体、混乱的小脑瓜怎样想尽办法适应外界环境、调试内在感受,甚至是怎样消化成年人抛来的负面情绪。 他们一直都很努力,但这份努力是不被看见的。 这种“看不见”,导致主流文化对婴幼儿怀有严重偏见:他们是贪得无厌的,一会儿要吃一会儿要撒一会儿要抱没完没了;他们什么都不会只知道哭,哭声让大人头疼不已;他们想永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做个小皇帝,甚至为此想出各种操纵大人的花招,得不到还会自恋暴怒;他们自私、无能、不会体谅大人,不能为自己承担任何责任;他们身上没有任何人性的所谓“高贵”之处…… 以致于“巨婴”一度成了骂人的词,《巨婴国》这本书,让一部分人觉得“骂爽了”,又让另一部分人难以接受。 但《巨婴国》的作者真的了解婴儿吗?恐怕并不。 真正养育过孩子的人多半能体会到,婴幼儿的成长,对他们自己和照顾者而言,都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持续数年的旅程——很多人不想要孩子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那里面有人世间最原初的悲欢离合,有人性最早遭遇的磨难和挑战,有“为什么有的人长大性格出问题了而有的人没有”的最终答案。可惜这些东西并不符合成年人复杂曲折的“审美偏好”,进不了主流文化的视野中心。 不然可以试试读读这本书。学会看见一个孩子,就是学会爱他。 最后吐槽一下书名。这本书其实是本“婴儿观察手记”,和“陪伴”这个主题没什么关系。但普通人确实对观察婴儿没什么兴趣(甚至会有反感),可以理解编辑想让这本书进入大众视野的苦心。如有再版,书名或许可以从“爱是清楚的看见”这层意思入手改动。
字数:1158
作者:映心堂于玲娜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56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