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30|回复: 1

[历史社科] 《带一本书去巴黎》(全本)作者:林达【MOBI】

[复制链接]

用户组:儒士

      UID
3133
      积分
282
      回帖
71
      主题
15
      发书数
14
      威望
225
      铜币
2990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2
      在线时间
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1
发表于 2025-3-8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odisky 于 2025-3-27 08:50 编辑

中文名:带一本书去巴黎
作    者:林达


内容简介
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神秘的作者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如今,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事实上,这本书也可以起到为旅游者充当指南的作用,比如我们知道了塞纳河上有西岱岛,巴黎城市改造的故事,戴安娜喜欢的“里兹饭店”,那个“像里兹饭店一样大的钻石”的“里兹饭店”只容许住店客人进去,旁的人不能进去逛逛。遗憾的是,从我的阅读体验上来说,作者对历史故事的叙述远不如她讲美国的那两本流畅,并且现实的游历和历史的遐想这两者互相成为叙述的障碍。
书的“目录”也被一个记录主题、人物、地点和事件的“导引”所代替,作者没讲大铁塔,没讲卢浮宫,他讲的是午夜出版社、新小说家、《新桥恋人》和《我走了》,还讲了巴黎的书店、在法国看电影和一帮在法国的中国艺术家。作者在序言里说――写这本书的人喜欢用“我”,这表明他是相当主观的。一本旅游读物不能这样写,不能用“我”,而应当用“我们”,只有“我们”才能带出那些人人感兴趣的事情。
其实作者知道,谁也没把他这书当旅游读物来看,一个艺术家的装腔作势就体现于他在“我”和“我们”的较劲上了。在观看巴黎一广场上的杂耍之后,作者还算诚恳地说:“我码砌字句的方式有点像那个杂耍的家伙,我也没有带给人们真正的东西,而是东敲敲、西打打,似乎为了等待某种感觉的到来故意拖延时间。是什么感觉呢。我问自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点评

请及时补充书籍封面  发表于 2025-3-19 20:09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铜币 -5 收起 理由
书呆熊 -3 -5 修改后撤销,请及时补充书籍封面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1 14:35 , Processed in 0.19444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