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70|回复: 0

为治河英雄立传——读李恒昌《大河赤子》

[复制链接]

用户组:儒士

      UID
296
      积分
284
      回帖
66
      主题
25
      发书数
0
      威望
238
      铜币
2487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1
发表于 2025-3-8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家李恒昌近年来以母亲河黄河为对象,致力于“大河系列”创作,先后完成纪实文学《大河安澜》《大河涅槃》等作品,最近又推出长篇小说《大河赤子》(山东友谊出版社)。这部现实主义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艺术地讲述了黄河岸边的中国故事,为大河治理的英雄人物树碑立传。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哺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然而,黄河所带来的洪灾,也曾让无数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大河安澜,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梦想,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正确决策,沿黄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才让这个梦想终成现实。《大河赤子》正是聚焦于“人民治黄”伟业。作品深情抒写黄河之子张五魁,讲述了他带领一班人在渤海莱州湾发现M2无潮点,巧用海动力输沙入海,成功“锁定”黄河入海口,确保渤海市和利华油田安全发展的故事。阅读作品的过程,也是大河治理不断“解谜”的过程。譬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为何会有一个静若止水的“无潮点”?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百年大槐树如何能得到有效保护?原来经常迁徙变化没有“家”的黄河口,怎样才能有一个长久稳定的“家”?黄河滩区迁建为何一定要改变原来的“房台”,筑一个“大村台”?这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在长篇小说《大河赤子》中都能找到答案。透过这一作品,读者可以窥见黄河水利部门和沿黄人民治理洪患、调水调沙、滩区迁建、脱贫攻坚的奋斗画卷。

  《大河赤子》成功塑造了从地方政府、油田到基层农村的各色人物形象,他们一个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栩栩如生,既体现着黄河儿女的自身特质,又富有崭新的时代精神。尤其是主人公张五魁,这位出生于黄河岸边“掉河村”的“河之子”,在黄河哺育下成长,逐渐成为一名优秀领导干部。他那“黄河不留骂名,咱也不留骂名”的誓言,“稳不住黄河口誓不罢休”的精神,为了创新方案敢于直闯领导办公室的胆量,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黄河职工王长河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不仅是黄河抢险专家,还擅长“黄河号子”,是黄河民间文化的传人。在稳定黄河口的战场上,他身患重病依然来到现场,黄河口最终稳住了,自己却永远离开了人间。张虎林的塑造也很有特色,是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典型。他原本是槐树庄建筑队的队长,一心想着发家致富,然而,在生活的教育、大哥的引导下,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转而积极投身“黄河滩区”迁建,帮助全村人共同致富。这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担当、坚韧与智慧,感人至深。

  《大河赤子》在结构上颇具匠心。作品的多条线索交叉推进,互相辉映。一是主人公带领一班人治理黄河口的线索;二是主人公逐步成长的线索;三是其家人保护百年大槐树的线索;四是推进黄河滩区迁建的线索。作者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两大主题有机融入这几条线索之中,更有利于突出时代主题。

  李恒昌对黄河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据我所知,他所在的铁道战备舟桥处,坐落在黄河北岸,承担黄河铁路大桥的保障任务。多年来,耳濡目染的黄河故事,深深感动了他,才有了他视黄河为精神家园和文学故乡的情怀,也才有了“大河系列”作品的问世。

  字数:1255

  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转自:https://book.youth.cn/zx/202409/t20240914_1551873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2 08:48 , Processed in 0.0707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