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9|回复: 1

好看非经典——评《五盒之谜》

[复制链接]

用户组:儒士

      UID
1677
      积分
418
      回帖
109
      主题
23
      发书数
19
      威望
333
      铜币
1748
      贡献
0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9
发表于 2025-3-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典一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作品。如果单从历史意义上来看,《五盒之谜》恐怕绝对无法称得上经典。

  这本《五盒之谜》(《Death in Five Boxes》)是约翰·狄克森·卡尔1938年的作品,H.M.系列的第八部作品,1938年是卡尔创作的巅峰时期,他的小说既保持着了以往创新诡计的惯例,又渐渐开始在故事情节上大做文章。同期作品《歪曲的枢纽》和《犹大之窗》的锋芒完全掩盖了这部《五盒之谜》,相较之下,这部作品似乎就没有太吸引人眼球之处了。

  熟悉约翰·迪克森·卡尔作品的读者,尤其是H.M爵士的忠实粉丝,想必对这个系列的程式了如指掌。从这一系列的开山之作《瘟疫庄谋杀案》,到“黑白红系列”的崛起,以及在后来的《我的前妻们》、《青铜神灯的诅咒》等作品,一直遵循“怪谈传说+不可能犯罪+诡异的文笔”的哥特式模式。而这部作品却是一个例外。但即使如此,故事一开篇以一种近乎惊艳的方式开场,使气氛描写的精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森德医生在伦敦某条街道遇见了一名焦急的女郎。女郎认为她在楼上和别人聚会的父亲有危险,请求森德医生帮助。结果医生进入客厅,发现所有参与聚会的人都中毒昏迷发,起聚会的东家则被刺身亡。紧接着疑窦丛生:一把奇怪的雨伞,一场奇怪的聚会,三个昏迷的人。一个人带着四只手表,一个人带着闹钟上的闹铃装置,还有一个人居然带着生石灰和磷。随着调查的进展,大家又发现此案牵扯到五个消失的盒子……调查过程中,警察和H.M.得知,掺有毒药的酒在准备过程里一直都有别人看着,没有任何下毒机会,那么究竟是如何下毒的呢?

  虽说卡尔在哥特式作品中独领风骚,以至于后世一有类似作品便被冠以“类卡”的名号,足见其气氛描写的功力之醇厚。然而在摒弃了古老传说之后,这部《五盒之谜》依旧能牢牢将带着的视线锁定在密密麻麻的铅字之中,扣人心弦。开篇方式不必多说,但凡若在书店中捧着这部作品伫立5分钟以上的拥有正常汉语阅读技能的推理迷,一定会决定一口气将其读完。而在中篇过程中,卡尔穿插进了许多元素,注入冒险、爱情等等,令人欲罢不能。

  如果说作品布局实属上乘,而诡计则同样不失水准。毒杀作品似乎“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及一干“女流之辈”的最爱(没别的意思,大家别误会),从波洛的登场作《斯泰尔斯的神秘事件》开始,到后来的《三幕悲剧》、《畸形屋》等,精妙的毒杀手法令人叹为观止。其他作家像多罗西·赛耶斯、P·D·詹姆斯等人,都喜欢以这种并不血腥的方式置人于死地。

  毒杀者的心理相对其他类别的杀人凶手也有着微妙的差别。在许多涉及毒杀的推理小说里,探究的重点并非下毒的手法,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凶手为什么要下毒,或是毒杀对谁最为有利。埃勒里·奎因的转型之作《凶镇》(1942)便是极好的例子。而在约翰·迪克森·卡尔的作品中,毒杀与心理学更是密不可分。在1939年的《绿胶囊之谜》中,卡尔则是借菲尔博士之口提出了一份很另类的毒杀讲义,透过一系列真实案件来剖析毒杀者的心理,足见卡尔深厚的“犯罪底蕴”和野心了。这也恰好和这部作品《绿胶囊》的副标题《心理学家的谋杀案》相照应。

  而在如今的很多推理作品,更关注的是“如何下毒”,而且基本是在众人监视的不可能状况下投毒。H.M.系列的第三作《红寡妇谋杀案》(《The Red Widow Murders》,1935)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能够“杀人”的屋子,在没有任何人接近这间全封闭屋子的情况下,里面的人却逐个死于剧毒!这部作品将毒杀和密室结合起来,配合卡尔经常使用的历史传说和哥特式背景,在最后通过一个双重解答让读者喘不过气来,算得上是H.M.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如何做”被发挥到了极致。在卡尔的不少作品中,诡计一直是最大的亮点,特别是早期作品,其诡计也经常散见于各类“一分钟探案”之中,这部作品则又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不过即使诡计被泄了底也没有关系,卡尔依旧会为读者营造出一个令人不确定的气氛,不到最后一刻,即使事实呼之欲出,也能让读者不确定到最后。

  不过,这部作品虽然可读性极高,但却总有“难堪大任”之感。作品整体看来似乎有实验作的感觉。整部作品虽然能吸引住读者,使其一口气读完,但实际上,卡尔在这部作品中担任的是“讲故事的人”,整部作品也只是一部“出色的故事书”,推理部分逻辑不够严谨,这篇作品中某些支撑作案者身份动机的线索的出现甚至有些突然。比起同期作品来讲似乎要逊色不少。

  但从广义上来看,“经典”一说,见仁见智。与其呕心沥血创作出一部晦涩难懂的“里程碑”式巨制,倒不如像这部《五盒之谜》,带给读者以非凡的阅读体验。


      字数:1645
  转自:暗蓝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1399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户组:进士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重建论坛勋章

      UID
9910
      积分
5414
      回帖
5593
      主题
490
      发书数
477
      威望
1895
      铜币
10644
      贡献
0
      阅读权限
70
      注册时间
2025-3-11
      在线时间
25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1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比起推荐作品更像死推荐作者,看上篇书评时还没完全搞懂“类卡”是啥意思,这下彻底懂了
[发帖际遇]: 青龙萧易辰 QQ相册被破解,神秘照片外泄,被人勒索 1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13:56 , Processed in 0.0983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