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67|回复: 0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魏晋嬗代的“理所当然”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重建论坛勋章

      UID
3037
      积分
1992
      回帖
57
      主题
428
      发书数
208
      威望
1541
      铜币
6795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2
      在线时间
10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1
发表于 2025-3-7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共读群讨论的时候嘟嘟姐说“司马篡位,有点理所当然的样子。”我不由想起之前读过的本书,所以又看了一次,作者抽丝剥茧分析司马氏在曹魏政权结构中通过乡里、姻亲等关系构建自己的家族网络,司马父子内外的数次举动铺平了取代曹魏的道路及后来的为政举措,完美回答了“理所当然”的原因。读来十分过瘾,受益匪浅。

  司马懿受魏帝两次托孤之任,曹睿待其亲厚,专任一方。往征辽东,曹睿不置副将,听其自断,司马懿斩公孙渊,回乡时歌“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武阳。”其声望武勋达到顶峰。但是曹睿速死,司马懿被朝廷闲置,曹爽专政时期以太傅身份辟取人才,司马师的军职作者认为是与曹爽交换政治利益的结果,没想到这个中护军会成为政变的关键。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利用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兵行险着,占领武库,有了武装的资本。占领司马门,可以控制宫中太后获取诏书获得合法性。以蒋济为首的曹魏旧臣站在司马懿一边,再加上曹爽的短视竟然放着稳赢的棋不下(桓范的建议可以让曹爽立于不败之地),选择投子认输,司马懿不可思议的获得了权力。

  蒋琬、费祎主政时期蜀汉大兵不出,关中局势已趋缓和,国家军事防备重心在于东方孙吴。“淮南三叛”并非一体,其政治目的和影响各不相同。王凌拥立楚王彪使司马懿有了禁锢宗室的口实,毋丘俭因好友被杀而举叛旗,诸葛诞疑为司马昭“诱叛”三次反乱,时机上一为司马懿夺权、二为司马师废帝、三为司马昭承位,可以说这三次举兵的时机都选择的相当好,司马氏可以顺利度过这几次政治危机,确实是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

  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诛何晏等曹爽集团核心人员,但对其他人采取宽柔处理,争取人心。士人阶级也很快接受了司马政权,正如作者引荀勖哭曹爽事所言“这只是实践东汉以降,在清议这类社会舆论规范下形成的士人道德规范,是保全自己名士身份的必要之举,这只是一种道德伦理的实践,而并非政治示威。”同为士族阶级的司马氏自己就深谙此道,那位“大魏纯臣”司马孚不也哭过好多次吗?除少数的“政治示威”司马氏必须痛下杀手外,大部分实行此类表演的士人都在卸妆之后迅速倒向司马家继续在朝中平步青云,由魏入晋。司马氏竭力维护政治网络,晋政权也在这张网不断编织下产生。

  晋武帝在父亲暴死后被推上领导者的角色,他和同样用称帝来塑威的曹丕不同,他并没有魏文帝即位时周边已经巩固成型的“太子党”于是晋武帝在泰始的统治阶段用来调和君臣关系,同时逐渐培养自己的亲信,外戚杨骏就是因此得宠,武帝病重时朝野骚动,群臣咸议立齐王攸,这使武帝加深了恐惧。武帝晚年他成功把西晋的政治格局从宗室、功臣分立改为宗室、功臣、外戚鼎力,在他死后这个看似平衡的格局很快被打破,司马氏和中国大地将迎来一个漫长的黑夜。

  嘟嘟姐说的“理所当然”根据本书内容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高平陵事件曹爽昏聩,司马懿用险得胜。淮南三叛司马氏平乱也存在运气,三次叛乱者均存在私心(如王凌不推举曹丕诸子反而去推曹操之子楚王彪)响应者不多,吴蜀军事动作也不大。

  二、司马懿本身的士族身份,政治网络在他政变前就已经成型,党同伐异、招降纳叛这一系列野心家的常规操作司马氏得心应手,处理的游刃有余。

  三、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期就已经具备了禅让的能力,只是高贵乡公之死迫使司马昭灭蜀立威。外部镇将的异见者已经铲除,内部的士族官员举手赞成,这尧舜之事自然就“理所当然”了。

字数:1396
转自:豆瓣短评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4486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2 06:41 , Processed in 0.0751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