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593
好友3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1
在线时间236 小时
用户组:版主
藏经阁扫地僧
UID593
积分2565
回帖312
主题223
发书数0
威望2297
铜币6617
贡献0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236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1
|
四大名著中,读的次数最多的是三国,一直没有读完的是红楼,但说最喜欢的,是水浒。水浒的价值不在反抗,事实上他们也不是在反抗。水浒中的英雄在现实生活中大都是压迫制造者而不是压迫承受者,既然是压迫制造者,也就谈不上反抗,反而有些还是真正该被反抗的对象。
那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呢?窃以为,是人性,或者说是传统文化语境下各类身份的人的思维变化方式。这一点上,水浒里有一个典型,也是水浒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即宋江。
很多人都恨宋江,觉得宋江虚伪、觉得宋江软弱。可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宋江的前后行为有看似矛盾的地方,但绝不虚伪。他不是什么好人,他对不起朋友,但他从没有故意欺骗过朋友。他是真诚的,同时也是可怕的,可怕的就是这份真诚。
宋江是个矛盾体,忠和义的矛盾体。他是个孝子,也就注定了他从政的话将是个忠臣。可现实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成了一个草寇。从此,他的生命中将没有忠,而只留下义。可不久,现实又跟他开了第二个玩笑,他的草寇集团做大了,有了跟朝廷谈判的资本,他又可以谈忠了。有了谈忠的资格的宋江,并不幸福,因为这注定他要抛弃义。但宋江还是选择了忠,毫不犹豫、问心无愧的选择了忠,注意,他真的是问心无愧的,至少从他的角度出发是问心无愧的。因为他觉得,这么做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了兄弟。在他眼里,他不过是把自己的梦想分给兄弟们罢了,至于这个梦想兄弟们喜不喜欢,他是没有考虑过的。
作者通过了宋江身份的几次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忠义之间徘徊的黑帮大佬形象。可以说,这个形象相当经典,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亿万华夏子孙的影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宋江,跟你喜不喜欢这个形象无关。
宋江的思维绝对是传统的,他跟李逵不一样,李逵是不按套路出牌的,至少他不按当时社会的常理出牌。宋江从小接受的是最传统的教育,宋太公教他的是忠孝礼仪,孔孟之道。宋江被这些影响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忠孝是一体的。他们的一体性来自儒家,来自孔子。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中将君臣和父子做了一个类比,这个类比很有趣,也很有效,他把权力血缘化了,血缘化后的权力就具有了生物属性。
众所周知,中国人是一个祖先崇拜情节很重的群体。这样的群体,生物属性或者说血缘情感在人们的情感构成中几乎占据了全部。因此,一旦将权力血缘化之后,权力的合法性就渗入了人们的骨髓,权力的主体也就变成了人们的精神父亲。而宋江,正是把当时的权利主体——皇上当做父亲的典型人物。如果说阮氏三兄弟唱的“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只是出于下意识的用语习惯的话。宋江的一心招安,靠的绝对是来自内心的呼唤,在他心里,自己从来都是皇帝的儿子,而且是好儿子。
可是,宋江——这个皇帝的“儿子”,并没有靠近自己“父亲”的机会,他只是一个小吏,虽然办事能力很强,但绝不入流。古人好像经常会有这种行为,他们面对百姓的时候,是暴虐的野兽,面对政府的时候是奸猾的投机分子,可面对入侵的敌人时,很多又成了大义凛然的政府卫道者。他们说,这叫大事不糊涂。
祖先崇拜的社会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将死后的名声看得比现世的生活更重。所以,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身份,而不是自己的行为。这也是宋江一直想做好官,但为吏的时候总揩朝廷的油的心理基础。在他眼里,自己是否是朝廷的一份子比自己是否真正为朝廷尽力了更重要。
宋江很特别,他跟别的小吏不一样,他对百姓并不残暴。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在他的身上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而这部分正面作用恰恰是我们无法认清传统真面目的障碍,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保持几千年不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可是,某一天,宋江的生活变了,他成了一个杀人犯。于是,隐藏在身体里的抱负和骨子里的反叛精神暂时占了上风。宋江开始跟流寇走在一起了,开始不再看重皇权了。不过,这过程和觉醒无关,也和所谓的正义、天道无关。它更像是青春期的叛逆,当孩子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严重到父亲不再理自己的程度后的反叛,是一种破罐破摔。
我们可以想象,当宋江带着清风山、清风寨的人马去往梁山的时候,一定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的。此时,他完全忘记了所谓的礼仪、所谓的忠义。但现实又一次唤醒了他,他的老父亲及时出现了。
看着年迈的父亲,宋江的心情肯定是很复杂的,但复杂背后则一定是庆幸,或者说后怕。他突然发现,自己前一段时间好像昏了头,竟然跟那些流寇走在了一起,还想当山贼,简直不当人子。
而这后怕之后的选择就是,老老实实做人。他的确这么做了,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流放的囚犯。
我们都会这样,当对一件事感到后怕之后,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就会非常小心,甚至下意识的拒绝。宋江即是如此,路过梁山时他的表现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这时,宋江又变回了那个孝顺的儿子,不过这时他孝顺的对象不是自己的父亲,甚至也不能说是皇帝,而应该说是传统。如果非要给他的孝顺对象指定一个具体的形象的话,孔子是最合适的,因为他正是传统的代言人。
但宋江很快就有了转变,当然这个转变并不彻底,不过却在他的心底留下了种子。这个转变的过程发生在路上。李俊,张衡,暮春穆弘,这些人的出现让宋江明白了一个道理,实力更重要。凭宋江的智商,他肯定能看出来,这些人之所以对自己如此礼遇,光凭一个及时雨的名头是不够的,更多的是他和梁山的关系。此时,宋江应该已经开始寻求改变了。因为他此时面对的是一条没有出路的路。
终于,宋江遇到麻烦了,他提了反诗。其实从水浒中宋江题反诗的整个情节来看,他真正想做的并不是造反后推倒皇帝,而是杀掉贪官自己做一个好官。也就是,他并不想坐江山,只想当官拜相。至于黄巢的比喻,更像是酒后狂言,书生吹牛之语。
这之后,宋江遇到了麻烦,他被捕了,即将被杀头。到此,宋江算是下定了决心了,如果能活,肯定落草。这时的他是绝望的,但从他后来的行为来看,他显然是对官府绝望,而不是对皇权绝望。这也注定了宋江只能是招安的结果,不可能做大宋的皇帝,他好像从来都没有萌生这种念头。对宋江来说,他更在意的是死后别人如何评价他,至于生时的生活都是为这个评价而存在的。他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脱离这个范围,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局限性吧,但我更倾向于是传统文化对人的洗脑。
果然,宋江得救了,他上了梁山,成了贼寇。慢慢的,梁山壮大了,宋江又有了资本,于是,做臣子的梦又恢复了。他在内心给自己定了一条路线,招安。招安之后,他就可以正式成为朝廷的一员了。这样,死后就不会再被人称为贼人了,他的确这么做了。
收拢朝廷败将,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释放高俅,元宵赏灯会见李师师都是宋江为招安做的准备。当然,最能体现他对朝廷忠心不二,想在死后落个好名声的事是毒死李逵。他知道,以李逵的性格,他死后,李逵肯定会造反,那样,他牺牲了那么多的兄弟换来的地位就都没了。
至此,宋江的一生结束了。
宋江的心路历程和选择的路线应该是古代大多数传统卫道士,文化人所选择的路。他们从小接受正统教育,忠于皇权已经深深的印在了骨子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知识分子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重要原因。他们摆脱不了传统对自己的束缚。而宋江的故事,就是为这些人和皇权的关系做得一个最好的梳理。
水浒传的意义也即在此,它让人们看到了传统对人的禁锢有多深。
字数:2623
原作者:大家都站着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0839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