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868
好友1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1
在线时间71 小时
用户组:举人
谙于世事,不愿世故。
UID868
积分1032
回帖325
主题176
发书数0
威望781
铜币1803
贡献0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71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1
|
本帖最后由 lsp2170607 于 2025-3-5 16:48 编辑
初看完这本小说,第一直觉是凶手的这套杀人动机(或者叫生存决策)过于曲折、迂回,有种为了呈现最后的反转而生搬硬套的感觉,但后来又回看了部分关键情节,发现作者在关键处还是打了几个补丁,虽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逻辑还是通顺的。下文是对凶手杀人动机的梳理和探讨,欢迎指正和补充。
一、麻衣做出求生决策时的信息梳理。
(1)已知卷扬机可令巨石掉落(众人是先去了卷扬机所在的房间,再去监控室);
(2)已知出入口被埋,紧急出口正常;
(3)调换监控时不确定她是否知道方舟浸水,调换监控后已知方舟浸水,但不确定方舟被淹的时间(后文由表哥通过测量水位得出一周时间);
(4)已知存在潜水器,氧气不足1/3,缺少背托;
(5)社团6个人全都有潜水证(小说中段提及了这点,算是一个补丁);
(6)除了裕哉,其余人都未曾见过白天的监控视频;
二、麻衣第一个决策:调换监视器
基于以上信息,麻衣选择调换监视器的逻辑是成立的,书中提到一个关键信息——社团6人全部会潜水,代表潜水器难免会发生争抢。
但为什么又说值得商榷呢?
我认为本书存在一个不够严谨地方,即对外求援的可能性,这也是整部书的“电车难题”得以成立的基石。
书中众人看到紧急出口被沙土掩埋,又因为紧急出口更靠近入山的必经之路,从而推断出第一批人出去了,来不及求援救留下的人。
但麻衣是知道监控被调换的,所以清楚紧急出口附近受地震影响不大,即大家还有获救的可能。结尾部分,她以“即使木桥没有倒塌,如果途中的道路因为地震崩塌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呼救”为由否定了呼叫外援的可行性,可见她不愿为自己的生存多冒一点风险(但这一点又与她后文制作2份背托、不在第一时间逃跑的形象产生矛盾)。
私以为,按书中的设计,此时众人全部获救的可能性明明很高!众人从别墅到方舟,只用了大半天时间,说明路途不远,虽然地震后山路险阻,但多花个1-2天走完原来半天路程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往返保守在4天左右,仍有3天可以实施救援!后文可知他们的食物也足以支撑很长时间,此时唯一不确定的是方舟浸水的情况。
完全代入书中的处境,若麻衣选择不调换监控视频,便可以合众人之力在一天之内制作背托,安排2位技术最好的潜水员从紧急出口出去,再呼叫救援,利用更多的潜水设备带走剩余的人,这条路径的成功概率甚至不小于独占潜水器并杀人。后者面临的风险有:自己能否修复潜水器、修复潜水器时不能被发现、隐瞒监控信息、另外杀人也不能被发现(麻衣又不是职业杀手)。常人面对这样的选择,还真不一定会选择独占潜水器。
总的来说,在还有救援可能的时候直接选择一人求生,不得不说作者笔下的麻衣足够冷血及自私。
三、麻衣的第二个决策:杀人
1.杀人理由一:裕哉见过白天的监控,以及沙也加的照片能证明监控被掉包。
个人认为该理由有些牵强。
裕哉上次来方舟是半年前!他能记得住监控视频里两个出口附近的树木位置有什么不同吗?可能性极低!因为这完全是无需在意的细节。何况文中提到,经过地震,出入口附近的树木都已倒塌,哪怕裕哉对紧急入口周边的树木位置有印象,也可以解释为因为地震树木发生了挪动。同理,这个杀人理由用在沙也加身上也一样牵强。
两相对比,杀人暴露自己的几率远大于裕哉发现监控视频里树木位置的几率。麻衣并非职业杀手,她怎么能确保自己杀死裕哉的时候不会造成大的动静,若裕哉在垂死之际拼尽全力,但凡用手抓伤了麻衣,或者撞击了什么工具、箱子,吸引旁人,都会造成麻衣功亏一篑。
但站在作者的角度,这部分确实不好处理,总不能说出入口附近有什么显著标识(比如一颗樱花树),因为众人都见过出入口,也途径过紧急出口,如果有显著标识,不免破绽过大。
2.杀人理由二:必须有死人,否则会抽签决定留下的人。
书中提到,死了人,所有人的注意力就在寻找凶手而不再抽签,这条逻辑初看时觉得有些牵强,细想之后倒是合理。
首先麻衣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抽签的形式,而是在她完成潜水背托之前不能出现一个启动卷扬机的人(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这样调换监控的事将会暴露,自己也因为巨石落下而出不去。
若没有死人,那众人说不定会很快就决定留下的人。毕竟越快决定,留下的人生存几率越高(有一周时间等待救援)。且如果抽签的形式无法进行,那矢崎幸太郎因为保护妻儿也很可能成为志愿者。可一旦出现一个道德败坏的凶手,众人(特别是矢崎幸太郎)都将抱着能让凶手赴死的侥幸心理,这件事便可以一拖再拖。
所以,除了杀人以外,似乎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来拖延时间制作背托?
总的来说,麻衣的杀人动机逻辑基本通顺,但个人认为,书中对救援可能性的否定,以及裕哉、沙也加与监控视频的处理略有牵强。
四、其他未解之处,请指教。
1.麻衣为什么要用拉链袋防水?
拉链袋是指出麻衣为凶手的最后证据,但可能是我看得不太仔细,或者对日本人的物品不太了解,麻衣在杀矢崎的时候用手机照明,那手机不应该是用手举着吗?怎么又放在袋子里?另外她若直接用胶带把手机绑在上身不是更方便(当时水位才及腰)?为什么要冒险偷死者的袋子防水呢?
2.麻衣杀了矢崎幸太郎之后为什么不马上跑?
麻衣当晚10点14分去仓库制作背托,因为遇到矢崎幸太郎在用氧气瓶而将其杀死。尸体于4小时后发现,被发现后众人聚在一起,麻衣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制作背托,所以可以推断出在这4小时内她已经完成背托。
那她为什么不直接跑呢?还要等众人讲出真相?从前文看,她是个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择手段,不能冒一点风险的人,为什么不趁这个时间直接跑路呢?若被众人逮住,万一遇到自己的丈夫或者矢崎家人精神失控,直接攻击自己,岂不是功亏一篑?
3.背托制作极为困难,可麻衣居然还制作了2份?
书中麻衣坦言,背托的制作非常困难,而一个如此谨慎、自私的人,居然做了2份背托!
结合上一个问题,唯一的答案似乎只能是:麻衣对男主是真爱!可在文中真的看不出他们之间的爱到了如此境地。
她明明是个在第一时间就舍弃了所有人性命,丝毫不考虑救援可能性的冷血自私之人,居然还冒着生命危险为男主制作第2个背托。换言之,她可能早就可以偷偷逃生,但却选择留下,冒着自己被揭发的风险也不愿意提前跑,只为能够给男主一个选择的机会?可看前文,她与男主的感情真的有到这一步吗?
总的来说,这部书的亮点真的只有最后的反转,人物的刻画乏善可陈,如果能把男主和麻衣的故事再深化一下,或者可以使故事性大上一个台阶,同时又让麻衣的决策更加合理。
总字数:2350
作者:1600公里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010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