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96|回复: 0

《方舟》:从电车难题到幸存者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谙于世事,不愿世故。

      UID
868
      积分
1032
      回帖
325
      主题
176
      发书数
0
      威望
781
      铜币
1803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7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1
发表于 2025-3-5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开场到尾声前都是比较标准的推理小说的模式及演进流程:一群人因为一个契机来到一处场所,转而变为暴风雪山庄,随后命案发生,需要找到凶手但不断受阻。命案相继发生,最终通过各起案件之间的联系及证据推导出凶手。

  但是,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尽管全书前98%的部分都在电车难题的道德困境,并且让两位角色探讨电车难题,但实质上都是为了最后反转所设置的幌子。同时,在前文所刻画的一些纠纷的段落,也进而反转为凶手为了自保而处心积虑为其他人设下的心理陷阱。当然,这种陷阱在阅读过程中也为读者设下了。因此,即便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猜到最后的凶手,但是完全没有用,因为动机基本上是完全错误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被称赞为是动机流的代表性作品。

  根据我自己的阅读经验,以往的部分推理作品,尤其是部分涉及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本格类型的作品,大致还都是遵循着三段论的方式进行,即:

  大前提:即犯罪的常识或规律,如现场留下指纹的人与案件有密切关联,或有强烈杀人动机的人可能会实施犯罪(此处点评批评明星大侦探,很多期的推理最终都落脚到谁有最迫切的杀人动机)。本案中一个大前提就包括:凶手砍下头颅的行为不寻常,因此有动机砍下头颅的人必然与案件紧密相关。

  小前提:

  1.收集线索和证据:即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与案件和嫌疑人相关的具体线索与证据,这些是构成小前提的关键。本案中就包括清洁布、指甲钳这些在现场出现但需要合理解释的相关证据。

  2.分析嫌疑人的特征和行为:即分析嫌疑人的嫌疑人的性格、习惯、利益关系,找到与案件相关的特殊情况。本案中就包括凶手在前期所进行的一系列误导性的操作,以及一些初看来并不明显但仔细想却对认定其身份具有重要帮助的行为。

  结论:通过演绎推理,进行嫌疑人的排除与确定。本案中侦探就是通过部分小前提中提到的证据逐渐排除,最终锁定了凶手(当然凶手也认得快)。

  因此在本案中,侦探实质上也是进行了三段论,最终推理出了凶手。凶手本身是正确的,说明三段论的推理是符合逻辑的,从推理的角度没有问题(当然也只是大致上,评论区的其他大神也都提出了侦探逻辑推理的不严密之处)。

  最终的反转,我理解其实是侦探在使用三段论的过程中,侦探出现了对动机的误解以及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凶手去自证凶手的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凶手的误导,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侦探推理思维的盲区:只注重手法,而忽视动机的合理性及忽视人性,因而最终导致了暴风雪山庄模式的崩塌以及最后结局的发生。说多了就涉及大泄底了。

  当然,这本书本身作为一部小说而言,文笔比较简单、质朴,大多数时候也都是对话推动情节进展,不过瑕不掩瑜。用最后几页纸的反转完成了一部作品的颠覆,只能说作者还是太敢了。

  总字数:1024
  作者:Yarvey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4882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2 10:42 , Processed in 0.4422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