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78|回复: 0

《一九八四》:当之无愧的反乌托邦传世之作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971
      积分
979
      回帖
51
      主题
216
      发书数
0
      威望
845
      铜币
3489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0
发表于 2025-3-3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九八四》是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是一部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作品,堪称此类作品的巅峰。

  书中描述的,是一个在“老大哥”和党全面掌控下的集权主义国度“大洋国”。在那里,有形又无形的“老大哥”的视线无所不在。人们生活在全面的监控下,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电幕的眼睛;生活极其贫乏,性生活成为一种延续后代的任务,阅读和书写都已经遭到禁止,只剩下对党的服从;稍有不满言论就会被人告发,遭到思想警察的逮捕,甚至从此“化为乌有”。当权者凭借着无孔不入的政治和技术手段,将整个国家的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历史编纂乃至个人隐私都笼罩在一张无形的大网下。在那里,自由被剥夺、思想被控制、人性被扼杀、历史被篡改。人们终日生活在政治恐怖与虚伪的谎言中,却还要表现出对党的忠诚和信仰(双重思想)。奥威尔用他细腻而又无比犀利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令人作呕,毛骨悚然的恐怖图景,令观者震撼之余又能感到背上的涔涔冷汗。

  而在人们还没有从这种震撼中回过神来时,他又借书中反对派人物之口道出了集权政治之所以形成和发展的缘由。“统治者永远不可能为了废除权力而去获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对于夺得权力者来看,人类平等不是要争取实现的理想,而是要避免的危险”,因为“如果财富可以平均分配,权力又如何能够保留在特权阶层手中”、于是“党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长久不衰,就要刻意制造等级,用谎言和篡改割裂现实与历史,用双重思想来让人们相信党一贯正确,用思想警察来消灭那些怀有异端的潜在危险分子……”

  奥威尔以对政治令人惊讶的敏感度和对历史无比透彻的洞察力,辅以超凡的艺术想象力,以及异常冷静的理性思辨,剥开了历史的层层伪装和理想主义和技术进步论的脉脉温情,将集权主义血淋淋的现实呈现在读者眼前。他以前瞻的目光让我们看到,技术进步并不一定就能够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美好的未来,反而可能被极权主义所利用,成为压制思想,残害人性的恐怖机器!其程度之甚远远胜过历史上的那些暴君和独裁者。令人在叹服于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惊人的预见性时,又为人类的未来捏了一把汗。

  当然,即使在威权的恐吓与压迫下,人心也不会停止悸动与反抗。书中主角温斯顿在日记上写下的那一连串“打倒老大哥”便是无可辩驳的证明。奥威尔对此是毫不怀疑的,但如何反抗却又是其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死结。温斯顿和裘利亚的爱情,是对组织的精神反抗,可无法给予党任何现实的威胁。参加地下组织,接触异端思想,恐怕也只是当权者不断树立敌人又不断消灭敌人以巩固自己的一个陷阱。作者借温斯顿的口说出了“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的话语,表明他也认识到底层人民是推翻暴政的最大力量所在。然而他又对无产者的目光短浅,无知无识,甘于奴役感到失望,并悲哀地认为他们无法完成自我觉醒。这种悖乱正是源于作者自身的思想矛盾。出身中产阶级的奥威尔同情无产阶级和下层人民,并努力想要和他们打成一片。可是在他和无产者之间始终有一道无形的墙,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他再怎么想接近底层人民,也无法洗去自己身上的中产阶级烙印,正如同温斯顿走到哪里都会被人一眼识破身份的蓝色制服一样。因此他即使坚信无产者的力量,也终究无法真正去了解他们。这种矛盾贯穿了整部小说。

  在温斯顿被捕送入友爱部后,他与奥伯良的对质,其实正是作者内心两种思想的对峙:一个是依旧保留希望的自我,另一个是希望已经被现实破灭的自我;一个是坚信极权会被推翻的自我,另一个是被极权者的手段所击倒,无法再去相信的自我。在这场精神的对质中,那个良知的自我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不断退让和落败。肉体被摧残、尊严被践踏、思想被改造,最后只留下对感情的执着在苦苦坚持。是的,思想管制再严格也无法左右人们心中的爱与恨。可即使这残存的一点人性闪光点,奥威尔仍要将其痛苦地剥离。毕竟人终究是自私的,在面对自身无法克服的恐惧面前,曾经的爱也沦为被出卖的对象。作者用极端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加以近乎无情的解剖,其震撼性不亚于对极权主义的披露。你可以反驳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如此,可是能够如此直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懦弱与卑鄙,这需要的是何等的勇气与理性?

  与扎米亚京的《我们》有所不同,本书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乐观的解答。可也正是这种无解背后表现出的无奈与苦闷,痛苦与彷徨,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无比关注,令得其犹能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与无尽的思索,也是本书所以成为最为成功,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反乌托邦小说的原因所在。奥威尔在生前并没有能够看到这本书给他带来的巨大声誉,不过他的名字确也随着此书的流传而不朽。其价值绝不会随着极权主义的兴衰而湮没。

  时至今日,世界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十个年头,1984年的大洋国并没有成为现实,曾经的集权社会也已经烟消云散。可是我们真的可以松一口气了吗?老大哥的阴影真的已经不在了吗?书中的那些预言要说实现了,毕竟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可如果说没有实现,为何又感觉有那么多的似曾相识呢?人类还没有陷入书中那样万劫不复的境地,可未来却仍然迷雾重重,令人无法看清。

  是的,奥威尔的预言并没有落空,甚至仍在不断实现。世界上的,恐怖政治和集权政治至今仍旧阴魂不散。这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恐怕是每个读过《一九八四》的人都应思索的问题。

  总字数:1954
  作者:风君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2930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1 11:54 , Processed in 0.0744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