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51
好友57 人
听众4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最后登录2025-5-11
在线时间1383 小时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UID51
积分8524
回帖609
主题945
发书数410
威望6137
铜币14169
贡献1200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在线时间1383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1
|
本帖最后由 书呆熊 于 2025-3-3 17:50 编辑
毛姆在序言里坦言,这是他唯一一部由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人物起笔的小说。哪怕这个故事也只是个俗套的婚外情故事。伟大的作品,故事情节常常不需要有多新颖,事实上真实的生活有时候能够比小说更具戏剧性,而小说更为吸引人的,在于作家用更为细腻而精准的笔触,刻画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让你因为一股荡气回肠的共鸣无从去苛责谁,从而了解人性,原谅人性。毛姆擅长写细节,在这部小说里,最为精彩的部分依然是主人公凯蒂的内心描写,以及那些刻薄但又真实的对话。
《面纱》标题取自雪莱的十四行诗:莫去掀起那描画的面纱,那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而所谓掀起“面纱”,实则更像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
这世上,多的是不曾自我发现的人,人云亦云的活着,是最为轻松可行的活法,他们从不去探寻个体存在的意义,也不关心宏大的议题,只要经营好别人眼里的那一亩三分田地,便是活着最好的证明,比如说——凯蒂的妹妹多丽丝,从小因为长相被母亲嫌弃,被姐姐无视,最终嫁了个伯爵并为之生下继承人,便以为人生扬眉吐气赚了个大满盘。
印象很深刻的是,母亲去世后,凯蒂并没有感到悲伤,因为她和母亲之间有太多酸楚往事,没在她心里留下任何深切的爱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初那个备受母亲忽视的妹妹多丽丝,反而嚎啕大哭起来,扑进了凯蒂的怀抱,凯蒂甚至怀疑多丽丝是否像她表现出来的那样悲痛——但其实你不能说她的痛哭是假的,“团结稳定”是多丽丝这样子的人的主旋律,失去亲人要痛苦,嫁了好人家该庆幸,生娃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家都是这样的,没什么不对。
至于内心有没有真的那么痛不欲生,嫁了个伯爵是不是真的那么开心,生宝宝到底是不是我心里所想的——管他的呢,别人听不见你内心那些小九九,大家都说好,仔细一看也确实没什么弊病,何乐而不为。
倘若生活顺遂得真的让你无从对自我进行深度体察,不用去揭开那层薄薄的面纱,也能够风平浪静地过完一辈子,倒也不失为一种幸运。多丽丝是这样,汤森亦是,甚至汤森那精明的妻子——多萝西更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汤森阴险、虚伪、自私,却依然过得不错的原因,这种人,最懂得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小圈子。
二
但也总有漏网之鱼,比如已届婚龄却嫁不到如意郎君,只好委身于沃尔特的凯蒂。
凯蒂嫁给沃尔特,完全不是出于爱情,也不是因为沃尔特能给他提供什么优渥而体面的生活,她甚至对他一无所知,仅仅只是因为想要逃避咄咄逼人的母亲,想要摆脱年纪已大却依然孑然一身的尴尬身份,才答应沃尔特的求婚。
如果之后的婚姻生活不节外生枝,多生出什么幺蛾子的话,她也许会像她的母亲贾斯汀太太那样,把一生的宏图大志依附于他人,希望丈夫能够出人头地,渴望女儿能够嫁个富贵人家而让她显得体面。
但好死不死地,她遇见了她所谓的爱情——汤森,她崇拜他,爱慕他,从而对沃尔特徒生更多嫌隙,甚至幻想能够得到沃尔特的原谅,顺利离婚,光明正大地和汤森在一起。
毛姆在凯蒂和汤森摊牌的这一段写得十分精彩,凯蒂先打感情牌,认为自己珍视的爱情能够战胜一切,但在男人的事业、前途、声望面前,女人什么都不是。“一个男人可能很爱一个女人,但并不希望跟她度过余生。”直截了当地戳破凯蒂幻想的泡沫。而后凯蒂将自己的处境告知汤森,企图博取汤森的同情,没成想汤森直接卸下伪装,甚至鼓励凯蒂跟随沃尔特去那个霍乱的地方。
这是凯蒂第一次理解了沃尔特说的,“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尽管已经了解了汤森是多么自私、虚伪,但该死地,凯蒂却还是没办法放下他。
三
心灰意冷地跟着沃尔特来到了新大陆,凯蒂走进的是一个奇异的精神世界:长长的白墙上的一扇小门,迂回的走廊,憋闷的宿舍把清新的空气挡在窗外,紧闭的医疗室将人间的苦难牢牢锁在里面。
这里有礼貌、善良的修女和院长,有看透生命本质的沃丁顿,他们对陷于霍乱的苦难众生充满慈悲,甚至可以为了信仰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这样的世界,和原先那个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上流社会完全割裂开来,让凯蒂不免陷入迷茫,她甚至“想要在修女们的信念甲胄上找到一丝缝隙,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们遗世独立,对所有天然的情感无动于衷。她想看看院长身上是否留有人性的弱点。”
毛姆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来强化心理环境的那层空间的面纱是双向的。他让凯蒂从自我的狭小空间里走出来,同时又让她与外部世界之间建起了一道屏障,令向往新生活的凯蒂不得其门而入。
世界的面貌由于强烈的探索欲而变得复杂、深邃,但她极力去掀开这个陌生世界的最后一道帷幕,她尝试去融入这样的精神世界,一起照顾这些幼小的生灵,也让她们一度有了亲近的感觉,甚至开始看透自己过往是多么的愚蠢、无知。“一刻不停的忙碌分散了她的心思,窥见他人的生活、他人的视界唤醒了她的想象,她开始恢复元气,变得更舒心、更强壮了。”
四
但如果小说只写到这里,让凯蒂在这样的苦难世界里得到内心救赎的话,毛姆就不是毛姆了,在这之后,毛姆还写了两件事。
一个是沃尔特死了,死于霍乱,每个人都以为凯蒂经受了巨大的痛苦,但凯蒂只是为这个霍乱地区失去了一个底层英雄而伤心,并非因为自己失去了丈夫而落泪,只是因为至死都得不到沃尔特的原谅而失落,并非因为她爱他——凯蒂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爱他,无论他是一个无趣而严肃的人,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英雄。这又是毛姆的刻薄之处了,他就是这么冷酷地指出,有些女人并不会因为一个男人美好的品质而爱上他。
另一件事是凯蒂怀孕了,不得已被院长驱回香港,至此“她不仅被一座穷困的小修道院关在了门外,而且被某个神秘的精神乐园关在了门外”,回到香港之后那个精神世界变得陌生而模糊,甚至无法清晰地回忆起院长和沃丁顿的脸庞,她恍惚而茫然,开始躲入香港那安逸的生活里。
虚荣而安逸的生活常常是滋生堕落的温床,当汤森再次去迷惑她时,尽管她十分克制,最终还是选择放纵自己,“他的胳膊搂得那样坚实,让她觉得自己像一个走失的孩子,现在终于安全回了家。”
凯蒂知道汤森是无耻而虚伪的小人,那么当自己依然义无反顾迷醉在他怀里,变成欲望本身,便也不过是二流货色,一样无耻无知而愚蠢。
这实在是非常令人绝望的。探寻自我犹如翻越重峦叠嶂,这过程总是伴随着不断怀疑自我解析自我最终粉碎自我的分娩阵痛。
五
最终凯蒂回了伦敦,与那个从小到大完全不亲近的父亲达成了和解。从一系列苦难中练就的敏锐洞察力让她开始去理解父亲,去理解一辈子活在母亲的压迫与家庭的责任感里的父亲,对于母亲的去世只是一种解脱——扮演了大半辈子的好父亲、好丈夫,现在他终于可以做回自己了。
她也开始重新审视自我,知道造成自己如今这样命运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是自己太把自身的命运系于他人身上,而从来没有认真地把握自我,像一个自由的人那样接受生活。“我要培养一个女儿,给她自由,让她靠自己的力量独立于世。”这是凯蒂最终与自己达到和解后的愿望,她无法不责怪母亲的错误培养导致她的虚妄无知。逝者已矣,她只能让自己的下一代不重蹈覆辙自己的错误。
真正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救赎的,只有自我。就像院长说的,“无论在工作还是在娱乐中,也无论在尘世还是修道院,一个人都无法找到安宁,安宁只存在于人的灵魂中”。你看,凯蒂也听过了那么多道理,但是不自己去亲身体验一遍,这些警句也如面纱一般将她隔绝在外。
最为可悲的是沃尔特,一辈子都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他冷静、刻板、阴郁而不屑于武力,总是用面纱遮蔽他人对自己的窥探,最终郁疾而死。
他把自己比喻为狗,而愿意给他机会去爱她的凯蒂,则是收留了这只狗的好心人。对于凯蒂的背叛,他选择带她到霍乱的地方直面死亡的威胁,自然是为了报复她——狗疯起来也会咬好心人。但是好心人没有死,并且慢慢得到了内心的救赎,而自己却至死都没能从自我禁锢中逃脱出来,“死的那个是狗”,这是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
六
毛姆笔下的女性总是那样愚蠢、无知、虚荣,甚至有时候让你羞于承认他刻薄而讥讽的话语里说的就是你。女人本身大多是肤浅庸俗的,特别在社会地位并不高的时候,更只能通过依附于男人的体面、物质的享受来获得内心的满足,通过攀比、流言蜚语和说三道四,和对别人品头论足,来打发多余的时间。
许多人总批评凯蒂如同包法利夫人一样,虚荣、自私、愚蠢,但是没有人能够拍胸脯保证自己处于那样的环境下,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所幸的是当今社会,妇女也能顶半边天,能够拥有自己的财产和追求,不至于落入包法利夫人一样的处境,也才能让我们毫不怜悯地指责凯蒂和包法利夫人。
如今女权主义方兴未艾,但是依旧不成熟,大多数女性在迎来自我觉醒时并不彻底,常常享受着甜头,逃避着代价,上上下下两幅面孔,还一脸无辜地企图博取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常被戏称“中华田园女权主义”。没有足够坚定的内核,和足以贯彻始终的方法论,就会像最初的凯蒂那样,被内在环境和外部世界的面纱层层包裹。
女性想要摆脱所谓性别与身份的桎梏,依然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最基础的心理建设是,时刻认清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从不依附于他人的人。
3266 个汉字
转自:闹闹酱 评论 《面纱》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75478/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