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2|回复: 0

关于永恒、此刻、死亡以及命运——《武林的黄昏》

[复制链接]

用户组:爱心会员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

      UID
984
      积分
12703
      回帖
3676
      主题
1636
      发书数
1234
      威望
7613
      铜币
20887
      贡献
1200
      阅读权限
9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39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
发表于 2025-4-30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在最后两章论述了关于永恒、死亡以及命运的话题,最深刻的哲思则出现在有人发现不死决后,燕掌门、宁茹、严华以及随后出现的武幽、独孤羊所作出的思考以及选择。匆忙读一遍电子书不足以让我完整的把握整部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抑或是完整体味作者所要传达的哲理。我仅仅写出一些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我一直不敢直面,也无需直面死亡这个人类的终极归宿。我曾在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读到过他对死亡的态度:是一种豁达的道家观念。他将死亡视为一切生之美好的源泉,认为没有死亡的生命是不完整的。死亡甚至是上天赐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因为没有死亡就没有珍惜,没有珍惜就没有快乐。没有死亡的永生,是不值得追求的,因为它已经泯灭生之快乐。换句话说,永生即等于从未体验过生活。

  这种观念与这篇小说中体现出的对于死亡的态度不谋而合,正如同燕掌门对宁茹所说的:“因为你们不能死,你们也就不能爱啊。”严华在燕掌门死后,在与宁茹战斗之前,作者写了这样一段:

  “宁可死去,也不要活到厌倦世界的那一天。如果世界是一棵树,他对宁茹的爱就是树尖上那最瑰丽的花朵。可是若有一天,无尽而空洞的岁月令他厌倦了世界,在这枯萎的树的顶梢,还能开花结果吗?”

  严华的想法也同样是宁茹的想法。这是他们对永生的最好回应,也就是拒绝永生。

  拒绝永生意味着拥有快乐,也同时意味着有限的快乐,这是拒绝永生之后带来的第一个问题。钱钟书先生同样在《论快乐》中说过,“‘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究其原因,是因为快乐与永恒本身就是相对的,二者只能取其一。作者显然充满了对快乐,而并非对永恒的向往,尤其是在认定快乐与永恒相对立之后。因此,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快乐,也即选择了片刻,因为快乐只在片刻而不在永恒。因此,严华脑中划过上述思想之后,作者紧跟了这么一段:

  真是个蠢问题。他想到,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仅仅是我现在正与你在一起。

  一千年,一万年。在他面前有着数不清的日子可以挥霍,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一刻,它抵得上全部的岁月——我是多么傻啊——就在思忖时,这一刻已然滑过了。

  把握当下,享受这一刻的快乐,这是作者给出的办法,也是对抗这种有限的唯一方法,是调解快乐与无限的唯一方法。这种方法甚至可以对抗死亡:在独孤羊得知武幽和自己必须死去时,她说:“不过这又有什么重要呢?我们现在不是在一起么。如果天亮之后就要死去,这短短的几个时辰,起码比变成下一任黑白判官,带着愧疚和悔恨活过下一个百年好很多。”这是以短暂的快乐,蔑视了无味的永生。

  拒绝永生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命运,这恰是一个最纠缠不清的话题。拒绝永生意味着死亡,这本就是最大的命定,无可挣脱。而如果拒绝永生反而使得命运被注定,那就又泯灭了生的意义,何不拥抱永生呢?作者在此似乎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命运或许是存在的,但命运的存在与人的意义并非相冲突的。因为命运虽然存在,但没有人的行为便无法得以完成。人有命运,命运却也依存于人。个人的命运和个人本身不可能被分开,因而似乎也可以说个人可以决定个人自己的命运。

  作者并没有像不少其他小说一样,直接将“命运”完全置于人的掌控之下。无论是一心要抗拒命运的燕掌门,还是似乎从未关心过命运的宁茹和严华,最终都验证了“生死簿”上写定的宿命,在同一天死去。作者应当是仍认定了命运的存在。而人的意义却也毫不违和的体现在了这三个人的身上:三人均已练就“不死决”,有了对抗命运的资本,与其说是命运让他们死去,不如说是她们主动选择了顺从这个命运,似乎有万千可能性给他们选择,只是他们选择了这一条而已。这恰是命运这一命题的吊诡之处,永远也说不破,因而怎么说都是命运决定一切。但是只要命运中有人的选择与能动性,命运也就无法完全令人信服。

  命运与个人的另一层奇妙关系在于,即使自己的命运可以被他人窥见,或自己可以窥见他人的命运,自己却对自己的命运无从知晓。命运对于个人的意义即在于此:个人对自己命运的不知推动了命运的发展。而正是因为这种不知,个人的命运对于个人的意义被极大的削弱了。这就是严华为什么会说“命运一旦暴露就丧失了全部的意义,只遗留下残酷”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命运永远也不可能暴露。也正由于此,作者设置了即使是不周山自己,或是能够窥见他人命运的盟主自己,也不能看见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铁律,不可能被打破,否则所有的意义都将泯灭。

  而关于命运与此刻,或者说关于对待命运的态度,作者也有过一段描述,是在独孤羊提出不要决斗,自己赴死之后,武幽的一段话:

  “计算,无尽的计算,这就是判官的命。我们就是黑白判官,只要我们还在计划,就仍活在这轨迹中。凡人又怎能计算出生与死的谜底?最后的答案只能在决斗中给出。这是打破黑白判官的轨迹的唯一方法:没有计划,也不能有推让,让不可知的命运决定我们的使命——是死,还是活。”

  一言以蔽之,曰,随它去。

  作者所探讨的话题是一组不会有定论的话题,因此所能提供的只可能是一种思考方向而绝非定论。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永远是见仁见智的,有些事情,自己不经历是永远不会想明白的,有些事情,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不可能会有同样的想法。正如我从未接触过死亡,并且仍然向往永生,我并不相信永生与快乐不可兼得,我认为这是人类在面对死亡的无奈后所产生的自我安慰的哲学。有朝一日永生来临,人类定会抛弃这种想法而飞奔过去拥抱永生。

  但这种对于死亡的豁达态度仍然令我精神振奋。我最近沉溺于恐惧之中,因为害怕未知的将来和既定的过去,事实上这种心态一直困扰着我,并且我知道它还会持续下去。因而这本小说莎士比亚一般的文体以及对于命运、此刻、快乐的不懈探讨格外令我沉思。

  回想起来,每每在迷茫的关头,总是能看见一两本书让我稍微好受一些,我现在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书的原因,因为读书实际上是在读自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所谓书与人的相遇,可能就是如此了吧。我并未完全理解作者所有想要表达的东西,比如对梦境与现实的表达。因而我从书中读出的很可能不是作者的原意,而是我自己愿意相信的含义。不过一本书既然写出,解读的权利已经不完全掌控在作者手上了。一本书在读者的解读过程中,能够安抚读者,能够使读者理清自己心中混乱的头绪,就可以算的上是一本好书了。

  莫名想起左小的一句歌词,却无处安放:“没有对错就没有煎熬,没有失去就没有得到,没有爱情就无需解药,没有好坏就不会烦恼。”

  字数:2357
  转自:wangzhenx 评论 武林的黄昏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762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 13:25 , Processed in 0.0580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